舒芳
[摘? ? 要]民族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廣西的12個世居民族中,本土民間的彈撥樂樂器主要有京族的獨弦琴、壯族的天琴、苗族的月琴、侗族的侗琵琶等,筆者試將這些民族樂器融入高校教學實踐。本文擬以高校琵琶專業教學為平臺,對廣西世居民族的彈撥樂器進行發掘、借鑒、表演和傳承,從而達到在世界藝術舞臺上推廣和宣傳廣西本土民族器樂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民間彈撥樂;琵琶;民族器樂;教學實踐
我國傳統音樂是在不斷地自我發展和創新中得以生存繁衍,歷史中傳統的民間器樂藝術一旦背離了發展與創新的前進方向,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因此,將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融入高校琵琶專業教學,全面深入發掘廣西本土彈撥樂器,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時代性和藝術性,在廣西實施民族特色的器樂教學,成為廣西地區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將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彈撥樂用于高校的藝術欣賞和演奏教學,一方面通過加工提升這些民族樂器的藝術性,另一方面使專業學習彈撥樂的大學生掌握一定的地區民族彈撥樂器,并成為傳承和傳播的新生力量,以教育傳承、傳播民間彈撥樂,營造出廣西特有的民族器樂音樂文化。
一、廣西本土主要的民間彈撥樂
廣西除了漢族以外,有11個世居民族,分別是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在這些民族常用的彈撥樂器中,苗族、彝族、壯族、侗族都有使用月琴,除此之外,最具特色的當屬壯族的天琴、京族的獨弦琴、侗族的侗琵琶。廣西本土的彈撥樂器還包括壯族的小三弦、京族的三線琴、回族的羊頭弦子。
文中所謂彈撥樂器主要指在演奏時用手指或撥子撥弦或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廣西本土的民間彈奏樂器主要包含橫式的獨弦琴和豎式的月琴、小三弦、天琴、侗琵琶、羊頭弦子、三線琴。以下主要概述廣西世居少數民族最具代表的彈撥樂器。
獨弦琴,是京族獨有的樂器,一根弦奏五音,所以也稱為“一弦琴”,其音色獨特而又纏綿,猶如吟唱民歌的音調,其音韻味十足,是京族青年心中的“幸福之琴”。多采取坐姿彈奏,但現當代的獨弦琴與舞蹈結合,成為為歌舞伴奏的主要樂器時,大部分是站著演奏。演奏者右手彈奏,左手搖桿,可以通過改變琴弦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的高低,通過泛音使得樂曲表現更為完整。主要的彈撥樂有《高山流水》《騎馬》《劉三姐》《激戰邊陲》《漁村晨曲》《海韻魅影》專輯等。
天琴,是壯族人民的法器、樂器,其形制從過去的二根弦到今天三根弦或四根弦,可以說經過歷史的發展,天琴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而且也讓大眾易于接受,并成為壯族民族音樂一道亮麗的風景。天琴從過去的巫術儀式到今天的文娛活動,被壯族人民稱為唱天、彈天、跳天。現如今出現在舞臺上,可以獨奏,但更多的時候是合奏或者為歌舞伴奏,演奏者可以坐奏或立奏,其音色豐富圓潤,是壯族支系偏人文娛活動中使用的彈撥樂器,主要樂曲有《逗天曲》《彈天曲》《唱天謠》《美女泉邊美女村》《儂炯歡歌》《三月木棉開滿坡》等。
侗琵琶,侗族彈撥樂器,用牛角或竹制的撥片彈奏。其形制主要有三根弦、四根弦和五根弦。演奏時,可坐姿或者站姿,與牛腿琴一起為侗族小歌伴奏使用。主要的彈撥樂有《侗趣》《巨侗琵琶歌》等。
月琴,彝、壯、苗、侗等民族的彈撥樂器,起源于傳統樂器琵琶或者阮,但與阮又有所不同,特別是琴桿的地方比阮更短,兩根弦,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因此,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受廣西少數民族青年人的喜愛,多用于社交或戀愛中。月琴樂曲豐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區又有所不同,這里不一一列舉。
當然,除了以上民間彈撥樂以外,借鑒漢族三弦發展而來的小三弦或者三線琴,都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的特色和亮點。
二、廣西民間彈撥樂器與傳統彈撥樂器的關系
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一弦琴或者五弦琴,隨后陸續產生了戰國時的筑、箏,秦代的弦鼓,漢代的箜篌、阮及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揚琴等。這些樂器與廣西民間彈撥樂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并存并生:廣西民間彈撥樂與傳統彈撥樂
廣西本土民間的彈撥樂與傳統彈撥樂之間,可以說并存并生,和而不同。廣西民間彈撥樂器一部分依附于傳統樂器,其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本土民間彈撥樂器有在傳統樂器中演變而來,如月琴、小三弦和三線琴,也有百越民族和海外民族傳承至今的樂器,如天琴、獨弦琴等,這些都成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和邊疆、跨境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中國民族管弦樂團常用的彈撥樂器有琵琶、柳琴、揚琴、古箏、阮、三弦。其中琵琶就與彝、壯、苗、侗等民族的彈撥樂器月琴同宗同源,最早見于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①后人們根據它的演奏特點,將之取名“批把”,魏晉時期正式更名為琵琶。而阮這個樂器也因魏晉時期的阮籍而得名,阮在這之前,都被統稱為“批把”。如上所述,月琴起源于傳統樂器琵琶或者阮,是這兩種傳統彈撥樂器演變而來。除此之外,傳統的三弦和民間彈撥樂器小三弦、三線琴也是如此。如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曰:“三弦起于秦時,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弦鼗,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②它們皆是從弦鼗發展而來,只是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風俗影響,三弦歷來有多種形制而已。
(二)和而不同:教育模式和傳承方式
民間的樂器大部分時候因為這個民族沒有文字而口口相傳,而傳統的彈撥樂器如琵琶,不僅有近現代劉天華編寫的15首琵琶練習曲和3首琵琶曲,還有元代武曲的《海青拿天鵝》和清代李芳園的《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這些自古至今傳承下來的琵琶曲集,使琵琶的教學更為系統。
少數民族樂器彈奏技法相對比較簡單易學,一般人在半月左右就可基本掌握,適合大眾普及,教師可請經驗豐富或擁有絕活的民間藝人擔當,讓更多民間藝人加入傳承隊伍,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待遇和就業。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先生說:“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民間文化處于最瀕危的有兩種,一種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另一種是傳承人的問題,而傳承人瀕危現象又在少數民族地區最為明顯,急需關注。”{1}可見,高校只設立傳統的民族樂器教學,如琵琶、揚琴等專業,已不能對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搶救。因此,將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器融入課堂教學后,突出了廣西民族本土樂器的教學地位,使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優勢,成為廣西民族器樂的發展教育基礎。
以上,將廣西民間彈撥樂器與中國傳統民族彈撥樂器進行對比,追根溯源,通過教育和傳承的方式,可以看出,將民族民間樂器融入高校專業課堂教學事不宜遲。
三、將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融入高校琵琶專業課堂教學之中
在教學中,以琵琶專業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大綱和方法進行設計,吸收已有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豐富大學生的教學內容;在各種藝術實踐中,賦予民間彈撥樂器時代的特性和更高層次的藝術性,使其在更廣闊的舞臺空間傳承、傳播。
(一)以教育的形式保護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
從理論的角度,通過教育的方式來保護廣西民間的彈撥樂器,就需要將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的藝術特征了解清楚。可以從樂器工藝學角度,在合理范圍內對傳統民族樂器的形制進行改良,也可以從表演技巧的角度,對廣西民間彈撥樂器的技法進行提煉和提升,還可以從音樂創作的角度,深入挖掘傳統傳承的曲目,并豐富傳統曲目。過程中兼可通過田野調查,對樂器、樂譜、演奏技法和音樂理論進行收集和整理。建立高校研究和傳承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的學術基地,對傳統民間藝人進行學術理論和演奏技術的培訓,提高其演奏能力和藝術修養。
其次,逐步地將廣西本土民間特色彈撥樂器引入高校,使之成為高校音樂學琵琶專業的選修樂器,如侗族侗琵琶、京族獨弦琴、壯族天琴和苗族月琴等。這不僅能夠將傳統的樂器進行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廣西本土的民間器樂的新鮮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只有讓高校彈撥樂器專業師生擔起當代傳統音樂傳承的重任,廣西本土的民族彈撥樂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和鮮活的傳承。
(二)傳統與現代結合,營造廣西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
在多元文化藝術審美并存的今天,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潮流,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和更好地傳承。不管是樂器演奏技法的相互借鑒、相互吸收,還是教材的編寫,抑或是與其他平臺的結合,都是為了更好地營造廣西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屬于廣西民族彈撥樂的特色。
傳統的彈撥樂與現代的教學模式相結合,編寫教材,是系統的傳承,而學生對教材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書籍產業的發展,為廣西本土特色樂器教材的編輯與出版,進一步系統完善教學文本資料。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保護樂器,學生在學習民間彈撥樂的時候,可以在琵琶傳統的演奏基礎上,通過民間樂器的獨奏、伴奏、合奏等方式,使其具備彈、跳、唱三重綜合音樂效果,具有較強的視覺享受,能提高學生的多重綜合素質,推動樂器的產業文化。換而言之,學生在主修琵琶的基礎上選修廣西民間彈撥樂器,拓寬就業渠道,也普及當地少數民族彈撥樂,帶動旅游音樂文化產業,這也為營造廣西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做出了貢獻。
(三)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融入高校琵琶專業課堂教學的意義
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融入高校的琵琶專業課堂教學實踐之中,包括創作改編實踐教學、欣賞實踐教學和演奏實踐教學。這一教學實踐既可以提升這些民族樂器的藝術性,又可以使琵琶專業學生掌握廣西地區的部分民間彈撥樂器,使之成為傳承和傳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新生力量。
在創作改編和演奏實踐教學過程中,高校琵琶專業師生通過對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彈撥樂的整理、習練、改編、研究和展演,通過琵琶的演奏技巧和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相互借鑒,融會貫通,再以高平臺的專業舞臺展示,可以更好地把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彈撥樂進行推新、推廣和傳播。
在欣賞實踐教學過程中,少數民族彈撥樂器所獨具的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音色的獨特性,可聽、可辨性較強,而且民間彈撥樂器的形制相對簡單。因此,結合高校琵琶的演奏技巧和作品分析,結合廣西本土民族音樂的特點,更好地了解民間的彈撥樂器,這些在欣賞實踐中至關重要。在欣賞實踐教學過程中,力求進一步進行大眾化和普及化教學拓展,擴大其傳播力度。
除此之外,廣西本土民間彈撥樂融入高校琵琶專業課堂教學還可體現出對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并將它與學院派專業的演奏技法有效地結合,取其精髓,推陳出新,使少數民族音樂及特色樂器得到更好的推廣和傳播。
以上說明,為適應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發掘這幾種樂器的音色特性、技術表現手法及理論性的比較研究,采取可行有效的方法,將少數民族彈撥樂教育融入高校琵琶專業課堂實踐,既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保護傳承的意義,又使當下的學生符合時代需求,達到一專多能。
四、結語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專業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演奏功底,同時在美育和自身素質方面都要獲得全面的發展。而在高校的專業教學模式的培養中,也讓我們越來越重視民族音樂,特別是近幾年的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大量作品,更是立足民族又與現當代的作曲技法相結合,創作和演奏的音樂與國際接軌,這些都是在每一門課程教學中值得借鑒和反思的。
目前高校專業樂器或者樂隊的演奏,已經趨向傳統的與現當代民族彈撥樂相結合,通過在專業藝術院校琵琶等民族器樂教學實踐中融入少數民族彈撥樂,能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創新能力,推動專業院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建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覃乃昌主編.廣西世居民族[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
[2]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編.少數民族文藝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3] 楊秀昭等.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4]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廣西少數民族[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沙涇珊.民族彈撥樂跨專業演奏實踐初探——以琵琶、阮、柳琴為例[J].音樂時空,2016(3).
[6] 賀靜.中國民族彈撥樂的繼承和發展現狀分析[J].戲劇之家,2015(21).
[7] 鄭哲澄.論彈撥樂組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D].上海音樂學院,2015.
[8] 陳雅明.傳統文化在中國器樂演奏中的作用——中國彈撥樂教學之感悟[J].音樂生活,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