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
摘 要:引導大學生黨員進入鄉村,開展與鄉村黨支部的共建實踐,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有效模式,是豐富黨建理論、推動實踐創新的重要載體。在共建的過程中通過組織和制度的保障,保持學習教育、實習實踐、管理機制的創新性和長效性,有利于基層黨支部的相互促進。
關鍵詞:大學生黨支部;鄉村黨支部;共建
十九大報告強調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要堅持嚴實標準,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把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開展方式直接影響到黨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戰斗力。[1]
基層黨支部都有著提高黨建質量、促進黨員發展的共同目標。高校學生黨支部擁有智力資源,理論水平較高,但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農村基層黨支部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欠缺。雙方各自存在優勢與不足,進行黨支部共建能夠實現資源對接共享,融合發展,在共建實踐活動中能夠達到相互促進,和諧進步的良好效果。近年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大學生黨支部與海鹽縣鄉村黨支部,根據多方面需求,探索著大學生黨支部和鄉村黨支部共建實踐的新渠道。
一、掌握共建實踐需求,堅持協同合力發展
“新時期下,不斷推動黨建管理模式的創新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增強高校黨支部活力的新途徑,對于推進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長效化、常態化有重要的實踐意義。”[2]
調研基層支部現實需求,探索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一方面積極引導在校學生黨員深入基層、關心民生,實地走訪調研,深刻認識社情民情,磨練意志品質,以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踐行自身使命和責任;另一方面,調研農村黨支部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加強智力資源的引進,提高理論水平。推進在制度建設、黨日活動、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等方面的融合發展。黨建帶村建,結合新農村鄉村風情和特色,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開展“美麗鄉村”合作項目和體驗活動。建立長期合作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
二、充實育人組織根基,探索共建創新實踐
1.基層黨建經驗借鑒。高校學生黨支部和農村基層黨支部定期開展交流座談會。村黨支部工作經驗豐富,值得大學生黨支部學習借鑒。海鹽縣興隆村黨支部簡化村級事務流程,提高群眾服務能力。在結成幫扶方面:實行一對一、多對一的結成幫扶對子,通過“黨員為群眾辦實事”,引導黨員積極參與村里事務,實施“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支隊伍”連動群眾、服務群眾。從家庭入手,做足做實“家”文章。尤其是針對低保戶、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重點家庭,村里建立上門服務等長效關懷機制,充分發揮黨員、村民代表等先進家庭的模范帶動作用,一系列幫扶活動讓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也給大學生黨員上了生動別樣的黨課。
2.踐行紅船精神。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紅船精神”融入新農村建設全過程。建筑系、土木系學生黨支部通過“紅色研學”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黨員利用寒暑假期間,前往永興村文溪塢,在老黨員和勞動能手的帶領下,了解農耕歷史,體驗耕種勞動、田園生活等。干凈整潔的街道,每家每戶門前嚴謹的家訓,傳承弘揚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無一不向當代大學生展示著“美麗鄉村”建設的獨特。依托新農村、家庭和學校,通過“聽道德故事、學先進模范”和“感恩勞動之美”主題教育,提高了大學生思想素質和實踐能力,使得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使紅船精神代代相傳。
3.“共建帶村建”。建筑系、交通系大學生黨支部利用專業優勢,根據興隆村、南梅村等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優勢,積極投身到“農業科普基地”“美麗鄉村”等共建工作,保留鄉村本土色彩的同時推進建設與創新。特別是城鄉規劃、村容村貌治理、村民俗文化中心場館、鄉賢館建設、生態環境整治、百度app村全景地圖制作等。
4.助力新農村文化建設。在學校黨委“雙百雙進”實施方案部署下,根據“校地合作”的工作經驗,緊貼基層現實所需,科學設計、合理安排、統籌推進,重點開展“走出去” 的“三送、三關愛、三參與”行動,扎實開展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積極推動“引進來”的“三引入”行動,實現基層和學校的雙向互動與共贏。[3]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共建活動。為重大傳統節日慶祝、鄉村文化節等活動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節目,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得到了廣泛贊譽。師生與居民通過互動,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
三、建立共建實踐長效機制
長效性是共建工作的關鍵點。共建實踐不止一兩次的交流活動,也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結對共建是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戰斗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的重要形式。只有通過系列活動才能真正實現雙方共同進步發展。
構建共建實踐長效機制,必須抓住制度和管理兩個根本點。制度是共建體制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隨著共建活動的逐步深入,共建活動不斷增多,為保證共建活動的定期定量開展,大學生黨支部和鄉村黨支部之間應該完成兩個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通過簽訂共建協議書,將共建雙方的責任落實到位;二是通過掛牌公示共建機制,使得共建活動進入透明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另外,在共建實踐長效機制建設過程中,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共建單位派員組建領導小組,加強組織管理,明確“黨建聯絡員”,堅持輪值聯系,定期通報情況、傳遞信息,及時匯總共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向提出活動建議,做好活動登記和存檔工作。
四、結語
大學生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結對共建,既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跨越式發展,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載體,還是實現高校與農村基層黨組織資源優化組合,推進雙方合作共進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陳淳、陳品宇、謝朝陽.協同共建:高校研究生黨支部創新管理模式研究[J].南方論刊,2016(7):43
[3]同浙黨委發〔2016〕3號《關于貫徹落實全省“雙百雙進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