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皖豫 李育博 劉羿 冉倩楠 王玉苗
摘 要:“一帶一路”自提出以來就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文化傳播是該戰略規劃的主要議題之一。中原文化內涵豐富,中原地區是經濟帶上的一環,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實地考察和網絡調研,我們發現目前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狀況不容樂觀,存在側重點單一、輸出層次低、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原文化;日語翻譯;翻譯對策
一、引言
“一帶一路”倡議是現階段我國為打造國家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其著眼點不僅在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更在于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及可持續的發展。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主要以河南省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其內涵相當豐富,除了廣為人知的河洛文化外,還包括仰韶文化、老子文化、伏羲文化、戲曲文化、姓氏文化、武術文化以及甲骨文文化等等。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由此可見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精神的傳承、經濟社會的發展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秉著“外宣翻譯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的認識,課題組成員從網站建設、影像資料、圖書資料以及景點介紹等方面,對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現狀
1.中原文化的日語外宣成果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中原文化對日宣傳主要通過紙質書籍、報紙雜志和互聯網三大途徑。其中紙質書籍和報紙雜志的形式較為固定,對外宣翻譯的要求主要強調“主題豐富”“內容新穎”“數量龐大”三個方面,而互聯網的形式則較為豐富,各種形式的結合利用也為外宣翻譯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河南省的景區日文宣傳資料較充分,例如嵩山少林寺、老君山和龍門石窟等景區的宣傳牌均附有日文介紹。第二,在官方網站上用日語介紹中原文化的網頁有人民網、清明上河園、殷墟博物館和龍門石窟等。第三,中原文化中的武術文化、老子文化等的日文圖書資料較豐富,其中既有中國人翻譯的作品,也有日本人的研究成果。例如,國內于1987年由武術編輯部出版的《武術》,2003年王小慶撰寫的《仰韶文化の研究:黃河中流域の関中地區を中心に》(雄山閣),2018年劉德潤譯著的《道德經》(新星出版社)等。同時,日本于2005年由立風書房出版了《中國武術》等。全日本少林寺氣功協會會長秦西平在日本著書七本,系統地介紹和研究了少林功夫。包括1999年出版的《這才是氣功和武術》,2000年出版的《少林氣功減肥健美》,2001年出版的《少林氣功健康法》,2004年出版的《少林氣功理論》,2007年出版的《少林氣功的力量》和《氣功的力量——世界80名氣功師介紹》,2013年出版的《嵩山少林寺秘法——禪武氣》。第四,通過互聯網用日語宣傳中原武術文化等的影像資料也數不勝數,例如“沖繩傳統空手道&中國傳統武術·交流會2006”(YouTube)等。此外,借助電視劇的日語翻譯,也間接地對中原文化進行了宣傳。例如,2019年10月21日于日本上映中國電視劇《知否知否》,這部電視劇中淡雅恬靜的服飾,是宋代美學的極致體現,同時劇中點茶、焚香、插畫以及掛畫等橋段也向日本群眾展現了宋代的“四雅”文化等。
2.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問題及對策
通過對現有資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查閱,我們發現,中原文化對日宣傳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日語翻譯工作者對中原文化的把握不夠充分。日語翻譯工作者因自身缺乏對中原文化的深入理解,譯文中常常會出現文字流于表面甚至存在文化曲解等現象。日語翻譯的目標受眾群體是日本人,考慮到中日兩國人民在語言文化、思想意識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我們認為,中原文化日語翻譯工作者首先需要全面理解中原文化的內涵,其次需要把握中日兩種文化和語言的內在邏輯及表達的差別,最后在翻譯工作中需要時刻不忘按照受眾者的思維和語言習慣來從事。
第二,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側重點單一。學界已經認識到了“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但在中原文化的日語翻譯方面,現存文字資料成果主要以老子文化、武術文化為側重點,此外,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日本時,少林寺武僧團曾多次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同行,同時,中央外宣辦專程來河南制作《少林雄風》光盤,把它作為外宣精品的“中國名片”贈送海外……武術文化可以說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從中不難看出,國內對一些尚未在日本乃至全球引起議論浪潮的中原文化沒有給予較大的外宣重視,因而對中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外宣工作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不高或者說勢頭不夠猛烈。事實上,從老子文化和武術文化的外宣成效可以得出,“就受眾而言,外宣成效與歷史淵源以及文化的通俗性有較大關聯”這一結論。道家思想對日本近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無意間拉近了日本群眾與老子文化的親近度。而武術文化更是以其磅礴的氣勢、深奧的玄機在國際上收獲了一大波粉絲。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關姓氏尋根的中文網站有200多個,這將能夠為外宣工作的展開提供大量資料。因此,中原文化中膾炙人口的戲曲文化以及與日本文化息息相關的姓氏文化、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等都存在較大的外宣空間。
第三,中原文化的日語譯文質量參差不齊。譯文的好壞在一定意義上直接決定了文化傳播的程度。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小組發現,現有譯文存在翻譯表達晦澀、翻譯內容局部缺乏、用詞不考究等現象。雖然,日語出版物在用詞和語法上不存在較大問題,但是,景區內的文化介紹卻錯誤頻出,“語法錯誤”“筆誤”“用詞錯誤”“漏譯”等低級錯誤層出不窮。例如,老君山景區中,“姓李名耳,字伯陽”被譯為“李名耳といい、字伯陽といい”以及“老子出生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于孔子”被譯為“楚の國の苦い県、今河南の鹿の県で生まれて、孔子と同じ時期に年は少し孔子に長じます”,明顯存在“不通原意”“錯用直譯”等錯誤,反映出“翻譯不用心”等問題,很有可能造成“錯誤引導日本游客”“被日本游客議論”等尷尬局面。此外,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老君山的“十里畫屏”被譯為“十里スクリーン”,顯然是直譯的錯誤例子,此處應譯為“景色の美しさは絵のように、數十里にわたって続いています?!?更為合適。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直譯和意譯的方法需要翻譯工作者靈活運用”[1],用意譯法來化解直譯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的“翻譯生硬”“詞難達意”等各種問題,發揮兩者的互補而非相對立的關系。最重要的,翻譯工作者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形式的外宣翻譯都關乎中原地區的發展、國家文化的傳播以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因此必須抱著實事求是、嚴謹負責、力求臻美的態度去從事翻譯工作。
第四,中原文化的文化輸出層次低?!皟热菔峭庑难夂挽`魂,不能把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文化現象完整地傳播出去,這樣的外宣無疑是失敗的。因此,在文化外宣的過程中要注意挖掘文化表象背后的隱性內涵,將某一文化完整連續而富有層次地呈現出來。”[2]縱觀季刊《武術》的目錄,47%的內容是技術講解。外國朋友對中國人形成了“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功夫”“功夫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硬文化”印象,而忽略了中國功夫的境界在于“止戈”[3],中國武術講究“剛柔并濟”等“軟內涵”。再如老子的《道德經》,中國人讀其原文尚且不能完全通曉其字面意思,品其內涵更需要借鑒其他書籍。其日文譯本則只是對字意進行了翻譯,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北蛔g為“上善は水の若し。水は善く萬物を利して爭わず、衆人の悪む所に処る?!蔽茨苤苯雨U明其“不與人爭一時長短,做到至柔卻容天下的豁達胸襟”的文化內涵,間接縮小了受眾范圍。建議在此基礎上添加輔助讀本的外宣翻譯,以求達到更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外宣效果。同時在清明上河園日文版官方網站中此類問題也較為突出,我們發現除了相關服務介紹的說明之外,清明上河園與清明上河圖的文化內涵性描述篇幅小,且以“社會生活、民情、風物と各種建築構造を反映する”等總結性描述為主,此外,景點介紹多以圖片展現,沒有任何文字性描述,缺乏引導性。
三、結語
在翻譯研究方面,我們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新審視現有問題并進行有效改正;在宣傳手段方面,我們需要在保留傳統外宣方式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將外宣效果最大化;在對日宣傳方面,我們必須抓住“一帶一路”的新機遇,為中原文化創造更多可能性,讓中原文化的各部分都豐富立體起來。同時,日語翻譯工作者需要認清中原文化日語翻譯工作問題多、苦難重但前景光明的現實,直面研究中的種種困難,不斷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自身能力,腳踏實地投身翻譯工作,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郭曉宇.關于日語翻譯中直譯和意譯的分析與研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5(1):91
[2]張湘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原文化外宣路徑淺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0):77-81
[3]曹旺儒.中原文化海外傳播:問題與對策[J].新聞知識,2018(6):8-10
作者簡介:
蔡皖豫(1998--)女,河南信陽人,學士,從事日語專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