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法典規定生命維護權為生命權內容的正確性

2020-06-12 11:42:57楊立新
東方法學 2020年4期

楊立新

內容摘要:民法典出臺前,學界出現了這樣一種主張:以生命維護權包含自衛權,自衛權是美國公民對抗政府的權利,人格權編規定自衛權和行動自由為根據,要求民法典刪除人格權編。這種主張否定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包括生命維護權,身體權包括行動自由權的正確性。民法典已經通過了立法機關審議,成為我國的法律,人格權編是其鮮明的立法特色,是民法典的最大亮點,其中就包括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民法典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安全,自然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有權維護自己的行動自由,這是保護人民的人格權所必須。在民法學術討論和民法典立法過程中,學者都有提出不同意見的權利,但是應當遵守學術批評和表達自由的規范。

關鍵詞:民法典 生命維護權 行動自由權 自衛權 人格權 身體權

中圖分類號:DF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039-(2020)04-0144-1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經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人格權編為其第四編,其中第1002條和第1003條規定了生命權和身體權,即“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這一規定與先前草案的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并無變化。在為民法典人格權編的誕生感到欣慰的同時,筆者也回憶起在長期爭論民法典要不要規定人格權編的問題上的經歷,特別是在臨近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之前,某民法學者連續發表數篇文章和演講否定人格權編,一再建議民法典草案刪除人格權編。雖然民法典包括人格權編已經成為國家法律,但是,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身體權等是否有錯誤,必須進行正面說明,闡釋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的正確性,否定非理性主張,進而鞏固人格權編的立法成果,維護民法典的尊嚴和權威。

一、提出否定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的主張及其背景

在民法典即將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前夕,某民法學者連續發表《不贊成規定所謂“自衛權”》 〔1 〕和《“自衛權”再解讀——關于民法典草案刪除人格權編的再建議》 〔2 〕等文章,提出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就是規定了自衛權,自衛權是美國法的權利,包括持槍權,因而就是暴力,而自衛權是對抗國家的權利,因而人格權編規定自衛權,就是鼓勵對抗國家,自衛權就像一柄刀尖上淬了劇毒的匕首,我們有的人從敵人手里接過它,回身就準準地插在自己的母親(中國)的胸膛上,重新提出請重視烏克蘭的前車之鑒,再次提出否定人格權編的非理性主張。〔3 〕

這種否定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主張并非自此時始,是有很長的發展過程和背景的。

(一)編纂民法典是否單獨規定人格權編爭論的形成和發展

在編纂民法典中,對是否單獨規定人格權編這一問題,一直都有爭論,而且由來已久。

根據筆者的記憶,最早關于民法典分則應當包括哪些內容,要不要有單獨的侵權責任編和人格權編的爭論,是在1995年司法部組織專家討論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民商法系列)時發生的。那時,筆者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沒有參加這次專家討論,根據事后了解和之后發生的事實可以證明下述這些事實:當時多數專家主張,法學統編教材應當單獨編寫“侵權行為法”和“人格權法”兩本教科書,為將來的民法典編纂做好準備。有少數專家反對,不同意專門編寫這兩本教材,理由是這不符合傳統民法的習慣。多數專家認為,中國的民法要有中國自己的特點,這樣安排有民法通則的傳統,是正確的。最終按照多數人的意見決定,這套教材編寫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法總則》《合同法》《侵權行為法》《人格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共八部,作為全國法學統編教材,決定將《侵權行為法》和《人格權法》兩本教科書交由王利明教授負責,王利明教授和筆者寫作了《侵權行為法》,王利明教授、筆者和姚輝教授寫作了《人格權法》,分別在1995年和1996年出版。這應該是關于民法典分則是否設置人格權編的第一次大爭論,結果是沒有采納少數學者的意見。

1999年統一合同法制定完成后,立法機關決定編纂民法典,成立了9人組成的民法典編纂領導小組。在討論民法典分則各編的立法結構時,小組成員又發生了激烈爭論,多數人主張民法典在總則編之外,規定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和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少數人堅持德國民法典立法傳統,主張規定總則編、物權編、債編、親屬編和繼承編,反對單獨規定侵權責任編和人格權編。最終,還是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這次立法的爭論,其實是前一次教科書之爭的繼續。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人大法工委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分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編、收養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和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共九編。其間,王利明教授作為9人小組成員,主持侵權責任編和人格權編草案建議稿的起草任務,小組在2001年完成了這兩部建議稿草案,全國人大法工委組織專家在人大會議中心討論了兩天,參加的專家比較多,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唐德華、王家福教授、江平教授等,都充分肯定這兩部民法典分則編草案建議稿的優點,認為比較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就是在這兩部建議稿的基礎上形成的。

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進行審議。之后,立法機關決定繼續制定民法單行法。2003年,立法機關首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第二編物權編為基礎,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先后進行8次審議,于2007年3月通過。隨后,立法機關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侵權責任編為基礎,著手制定侵權責任法,經過兩年工作,侵權責任法的立法任務順利完成。在此之后,2010年制定完成了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接下來,本應當開始進行人格權法的立法工作,由于意見分歧較大,先擱置起來,立法機關開始修訂繼承法,筆者參加了一年的修法討論,由于立法機關領導決定先修訂關系民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繼承法的修訂也被擱置起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13年10月完成修法。至此,除了人格權法之外,立法機關2002年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包含的各編,都有單行法的立法,形成了我國類法典化的松散式民法。至此,對人格權在民法典中是否獨立規定的爭論,從表面上看似乎已經偃旗息鼓,沒有再形成爭論焦點。

(二)編纂民法典起草民法總則期間對人格權立法的爭論

2014年,中央決定編纂民法典,立法實行兩步走,首先編纂民法總則。2015年9月,立法機關提出了民法總則(草案)后召開專家研討會,由于制定民法總則必然涉及下一步編纂民法典分則各編時是否要規定人格權編的問題,本來似乎已經平息的對人格權編立法的爭論,突然重新開始,并且越演越烈。

2015年9月14日開始,全國人大法工委在全國人大辦公樓會議室召開第一次民法總則(草案)專家研討會,會期三天(實際上是兩天半)。第一天上午會議剛剛開始,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要負責人作為會議主持人致辭,簡要說明了會議的開法。某民法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內容是:第一,人格權不能規定在民法典分則之中,必須在民法總則中規定,否則就是破壞了民法的立法傳統。第二,在民法典編纂中,不能說我國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是世界首創,因為第一次在民法典中規定人格權編的是烏克蘭民法典。

對于該觀點,筆者和其他幾位教授在場立刻進行反駁,闡明民法典中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是立法技術問題,不存在政治風險。民法典人格權成編與發生“顏色革命”完全沒有關系。會議主持人打斷正在進行的爭論,回到會議的開幕階段,回歸正題,又詢問王利明教授對這次會議開法的意見。王利明教授簡單說了同意會議的開法之后,會議開幕階段結束,接下來就開始逐條討論民法總則(草案)的具體條文。

在討論完第二章“自然人”部分的條文后,會議主持人要轉入對第三章“法人”條文的討論。某民法學者立刻打斷他的話,說:對第二章關于自然人的討論不能結束,因為這關系到人格權的內容究竟在哪里規定的問題。他要求,應當按照他的意見,把人格權放在自然人一章中規定,規定的是自然人的人格權,所以,必須在討論自然人的部分來討論如何規定人格權,否則,就沒有機會再對人格權問題進行討論了。現在,必須在這里說清楚。接著,就談了對人格權立法的看法和意見,陳述民法典在總則規定人格權的必要性和在分則規定人格權的惡果。他的這種做法引起多數與會專家的不滿,開始了第二次的激烈爭論。在多人的反對下,會議才按照正常的議程安排,結束了對自然人一章的討論,開始對“法人”一章的條文進行討論。

在會議的第二天下午,王利明教授發表了對人格權編立法看法后,某民法學者立刻進行反駁,再次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具體內容不再詳述,基本上還是重復前述內容。

在這次會議結束之后,民法學界重新開始爭論關于民法典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的問題。爭論的焦點是: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究竟是立法技術問題,還是政治風險問題。我們始終認為,編纂民法典對人格權如何規定,是在私法領域規定民事主體的私權利,肯定不存在政治風險問題,不會因為規定了民事主體享有人格權就要引起“顏色革命”。所謂人格權獨立成編將會引發“顏色革命”的政治風險,是牽強附會的無理性臆測,將民法學術問題政治化;民法典是否要人格權獨立成編,完全是立法技術問題:在民法總則中規定人格權,立法空間過于狹窄,不便于展開規定人格權的正面確權和保護規則,無法容納30多年來積累的司法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在民法典分則獨立規定人格權編,會有比較廣闊的立法空間,對人格權進行全面規定,將30多年積累的人格權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更多地寫進民法典,更加突出我國民法典的人文主義立場,更加突出人格尊嚴和人格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我國民法典的鮮明中國特色。

2015年10月24日,在海口市召開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年會。會議開幕的前一天晚上,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召開,在談到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是不是有“顏色革命”政治風險話題時,有些常務理事認為會議應當對此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一些常務理事便委托筆者在會議的主題發言中說明這個問題。筆者接受了委托,在24日上午開幕式結束后的主題報告階段,便放棄了原來演講的題目,就此問題做了十分鐘的主題發言,說明了筆者的觀點,得到了與會絕大多數學者的贊同,當然也有朋友對筆者提出了忠告和批評。會議休息期間,筆者能把發言的內容理論化,寫成一篇文章。〔4 〕應當說明,這篇文章不是筆者在專家研討會上立即寫出來的,也不是某民法學者在文章中說的《中國不會發生顏色革命》這個題目。

這樣的爭論一直在進行,直到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通過。

(三)在編纂民法典分則各編中的爭論發展至自衛權觀點的提出

2017年4月,民法典分則各編編纂工作開始時,關于是否制定人格權編,立法機關似乎有顧慮。依筆者的觀察,立法機關似乎不愿意惹這個麻煩,原因是,單獨制定人格權編就要頂上一個“顏色革命”的政治帽子,政治風險太大。在這一期間,專家也在想新的辦法解決人格權的立法問題,筆者在侵權責任編的立法建議稿中,試圖按照德國民法典的方法,將人格權的內容寫進去。〔5 〕但不論是讀者還是筆者自己,都認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真正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權法,必須堅持人格權在民法典分則中獨立成編的立法之路。

就在這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和人格權”的論斷。〔6 〕我們理解,這是中央對編纂民法典規定好人格權法的明確要求,應當依照這樣的規定,堅定不移地編纂好人格權編。〔7 〕同時,某民法學者也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寫進人格權,是主張人格權獨立成編的人趁機在十九大報告這個“母親的飯碗里放進的一只蒼蠅”,主張編纂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就是與中央的決定相對抗。〔8 〕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立法機關將民法典分則各編的立法計劃向中央常委會作了報告,獲得認可,人格權編的立法正式納入民法典分則各編的立法計劃,并且起草了草案,經過專家的幾次討論修改,終于將民法典分則各編(草案)于2018年8月27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第一次審議,其中包括人格權編。在審議中,人格權編的立法方法和具體內容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們的高度認可。

民法典分則各編(草案)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有些學者對人格權編草案提出了批評意見,其中不乏否定的意見。〔9 〕筆者也發表論文,進行了正常的學術爭論。〔10 〕這些爭論的結果,使人格權編草案越改越好。這些可以從人格權編草案的第一稿到合體的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內容對比中,就可以看出來。

在此期間,某民法學者對人格權編的批評一直在進行,其中一些正確的看法也被吸收在人格權編的草案中。針對2019年12月28日第一次各編合體形成的民法典草案,某民法學者就人格權編規定的生命權和身體權的內容,連續發表文章或者訪談,一再曲解人格權編中的有關條文,引申出了規定自衛權和行動自由就是鼓勵人民上街實施暴力對抗政府的結論,并加以嚴厲譴責,提出“當我們看到自衛權的本質是暴力,并且自衛權本身包含‘上街的時候,你還能夠相信民法典規定自衛權僅僅是出于愚蠢嗎?”的質疑,并因此得出結論:“自衛權就像一柄刀尖淬上了劇毒的匕首,我們有的人從敵人手中接過它,回身就準準地插在自己的母親(中國)的胸膛上。” 〔11 〕把這樣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精神的結論,強加給在學術爭論上和立法中的不同意見者,甚至強加給立法者,是不能令人理解的。就像有人說的那樣:“這得有多大的仇恨啊!”

民法典草案各編合體之時,一方面是社會輿論對民法典的人格權編不斷點贊;另一方面是某民法學者斷言“中國民法典規定自衛權,即使不是別有用心,也是多么愚蠢,多么的不合時宜!”這兩種對立的態度,實在是太鮮明了。究竟孰是孰非,需要有一個公斷。最終通過的民法典中,第1002條規定了“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第1003條規定了“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盡管條文的具體表述有所調整,但是核心意義是沒有變化的。

通過對上述事實的回顧,可以證明一件事,就是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對于是否單獨規定人格權編,贊成者始終占據主流,反對民法典規定人格權編的意見,始終是少數人甚至是個別學者的個人主張。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當然是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按照多數人的意見,民法典應當規定人格權編;少數不同意見可以保留,但是立法還是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立法機關最終作出決定,全國人大會議高票通過民法典,肯定了人格權編在保護人民人格權上的成功立法,就是對這場長達十幾年的爭論作出的公斷。

民法典的立法結束,并不等于這些不同學術主張的爭論已經有了結果,對否定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主張,特別是對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的惡意貶損,關系到對自然人生命權和身體權的保護問題,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的分析說明,闡釋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正確性的法理基礎。

二、將生命維護權曲解為自衛權進而否定人格權編的論斷

筆者作為積極倡導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者和人格權編草案起草的參與者和立法專家,有責任說明我國人格權編草案立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同時,對曲解甚至歪曲民法典人格權編有關內容的主張并將其作為民法典應當刪除人格權編的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這種見解的錯誤。

(一)關于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就是規定自衛權的問題

對這個小標題提出的問題,某民法學者進行論述的邏輯層次比較復雜,包括:①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第1002條規定生命權包含“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②有權維護自己生命安全的權利是生命維護權→③王利明教授解釋生命維護權中包含著自衛權→④自衛權是美國法上的概念→⑤美國法的自衛權是針對政府侵害進行自衛的權利→⑥自衛權包含持槍權→⑦自衛權就是暴力→⑧人格權編規定自衛權就是刺向母親胸膛的毒刀。

對這種曲解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包含生命維護權的見解,應當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其邏輯上的錯誤。

在上述表達的邏輯順序中,包含著多層的判斷和推理。

1.第一個環節和第二個環節是沒有問題的,維護生命安全的權利就是生命維護權,這個判斷沒有錯誤。

2.第三個環節說生命維護權包含自衛權,這個見解在原則上也沒有錯。這不僅是一個民法學者的觀點,〔12 〕憲法學者也有著同樣的看法。〔13 〕不過,筆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通常將其稱為生命維護權,包括防止非法侵害的權利,不使用“自衛權”的概念。〔14 〕如果說大前提是維護生命安全的權利包含尋求公力救濟和必要時的私力救濟,小前提是生命維護權包括自衛權,那么結論為:自衛權在必要時是維護生命安全的私力救濟手段,這個推理也是可以成立的。

3.這種主張的問題出在第四個邏輯環節,即自衛權是美國法的概念,且不是民事權利,而是憲法權利。這個判斷單純從文義上說,也不錯。但是問題在于,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在規定生命權的時候,規定的是“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條文中根本就沒有使用“自衛權”的概念,與美國法上的自衛權這種憲法權利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4.在第五個環節,認為美國的自衛權就是針對國家的權利,是不正確的判斷。這個權利來自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規定,內容是:“紀律嚴明的民兵為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須,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該民法學者將這個規定解釋為“修正案允許對國家行使自衛權,國家一旦侵害州和人民的利益就可以行使自衛權,但必須采取法律規定的方式,即組成州民兵組織,然后各州再聯合起來,就像當年華盛頓率領北美十三州的民兵一樣來對抗現在的美國聯邦政府”。〔15 〕

對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規定作出上述解釋,如果是在2008年之前,應當是正確的。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原來判決認為憲法第二修正案并不禁止各州對武器進行管制。例如,1875年的“美國訴克魯克香克案”的判決,〔16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第二修正案“除限制聯邦政府權力之外別無效果”。1886年“普雷瑟訴伊利諾伊州案”,〔17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重申第二修正案“僅僅是對國會和聯邦政府權力的限制,而不是對各州權力的限制”。直到1939年“美國訴米勒案”,〔18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仍然將第二修正案同憲法第1條第8項中的“民兵條款”結合起來理解,仍然認為“在沒有證據表明擁有或使用(鋸短槍身的)鳥槍”“同一支訓練有素的民兵的維護或效率有著合理聯系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說第二修正案保障擁有和佩帶這種器械的權利”。在“美國訴米勒案”之后,大多數涉及第二修正案的聯邦法院判決都將之解釋為保留各州維持民兵的權力。

但是到了2008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憲法第二修正案作出新的解釋,是因“帕克訴哥倫比亞特區案”,〔19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數意見,判決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了個人保有及佩帶武器的權利。“訓練有素之民兵乃保障自由州安全之所需”條款,僅僅是宣示對個人保有及攜帶武器之權利予以承認的目的所在,并非操作條款的限制條件。要求合法武器處于拆卸狀態或者上扳機鎖的規定,使得公民無法基于自衛這一核心合法目的而有效使用武器,因而違反了憲法第二修正案。〔20 〕

正是由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2008年的這個判決,使公民合法持槍用于防衛完全符合法律要求。據報道,2012年新年前夜,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布蘭查德,18歲的年輕母親莎拉·麥金利帶著嬰兒獨自在家,24歲的賈斯汀·馬丁和他的同伙達斯汀·斯圖爾特持帶著12英寸的獵刀,試圖闖入莎拉的家里。莎拉馬上撥打緊急報警電話,在911向媒體發布的錄像帶中,莎拉詢問接線員:“我手里拿著兩把槍。如果他們進入這扇門,可以射殺他嗎?”911的接線員回答:“你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護自己。我不能告訴你,你可以這么做,但是你必須做你必須做的事,來保護你的嬰兒。”于是,莎拉在兩名入侵者破門而入時,果斷地開槍打死了其中之一,另一名闖入者逃走后,不久被警方捉獲。俄克拉荷馬州法律允許對入侵者使用致命武力。地區檢察官說:“她自衛射擊了馬丁,我們對該案的初步審查,并沒有表明她以任何方式違反了法律。”而馬丁的另一名同伙被指控犯有一級謀殺罪,因為警察說,馬丁的死是由于他們企圖進行盜竊造成的。莎拉對記者說,歹徒當時正挨家挨戶試圖闖入,911說,在他進入莎拉的房子之前莎拉不能射擊他,所以,莎拉一直等到他進門后才開槍。莎拉說:“你必須作出選擇,你還是他,我選擇了我的兒子,而不是他。”她繼續說,“沒有什么比抱著嬰兒的母親更危險的了”。〔21 〕這就是美國人民的持槍權和自衛權,這種權利并不是主要針對政府的權利,而主要是對私人不法侵害的防衛權。這些道理,跟某民法學者對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的解釋并不相同,在美國,自衛權和持槍權,包括對私人侵犯進行自衛的權利,而非只是針對政府侵害的權利。

5.在上述邏輯推理的第六和第七環節,是自衛權包括持槍權,因而自衛權就是暴力。這樣的推理也是不錯的,用自己持有和攜帶的武器進行自衛,這種行為當然就是暴力。當侵害生命權的行為正在實施,在享有持槍權和自衛權的人民面前,實施具有暴力性質的行為保護自己,完全是有理由的合法行為。在前述案例中,莎拉的最后一句話讓人感慨萬分。每一位抱著嬰兒的母親,都能為保護自己的孩子而拼命,但是她們是憤怒的獅子還是待宰的羔羊,不在于她們內心的勇氣,而取決于法律是否給予她們以自衛的權利和自衛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美國的法律和執法者都毫不含糊地支持公民在面對入侵者時,可以使用致命的武力進行自衛,如果稍有動搖,對于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的莎拉母子來說,2012年新年夜就是生與死的分界。這正是美國法上的自衛權的精髓,也是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為保護人民權利所作出的法律保障。可見,某民法學者關于“美國發明了自衛權,并且美國的自衛權是用來對付國家的,并沒有說要用自衛權對付私人” 〔22 〕的論斷是不正確的。如果美國法律規定的自衛權和持槍權只是人民對付國家侵害可以行使的權利,而不能對付私人的侵害,莎拉不僅不能面對私人侵害開槍射擊將其擊斃,而且法院還要判她構成謀殺罪而被處以刑罰。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筆者曾經在美國廣袤的北部自駕車行駛了4000多公里,經常看到煢煢孑立的獨立房屋散落在村落之外的原野和山區,心里就不時地為美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擔憂——深更半夜出現一個歹徒即使不是拿著殺人的刀槍,也會把人嚇得半死。正是美國法律賦予人民自衛權和持槍權,才使他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如果美國的持槍權和自衛權僅僅是為了對付國家不法侵害的權利,那么美國人民為什么要在家里藏著武器,像莎拉那樣敢于射殺闖入者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而被判斷為“并沒有表明她以任何方式違反了法律”呢?

6.某民法學者在上述邏輯推論中得出的最后結論是: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規定自衛權,就是“我們有的人從敵人的手里接過刀尖上淬了劇毒的匕首,目的就是回身就準準地插在自己母親(中國)的胸膛上”。因而,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規定自然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就是類似美國法的自衛權,就是傷害自己祖國的毒刀。用科學的邏輯推理規則來檢驗這個推理的過程和結論,任何人能夠相信這是正確的、科學的結論嗎?這明顯是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即使不從上述曲解的邏輯推論中歸納其中的謬誤,就是僅僅從上述的語言表述中,能夠從在自然人的生命權中包含維護生命安全的權利,這樣的權利包含著自衛權,在美國的自衛權是公民針對政府和國家的權利,因而就得出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了自然人享有自衛權,就是要向自己的國家捅刀的結論嗎?世界上肯定沒有這樣的邏輯推論。

在關于自衛權的爭論中,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第一,生命維護權是正當的民事權利,是生命權的權利內容。維護生命安全的權利中確實包含著防衛權,或者說就是自衛權。不論是自衛權還是防衛權,都是生命權人維護自己生命安全所必須的權利。否則,我國刑法和民法典總則編就不會規定正當防衛是免責事由。同時,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的生命維護權,并不是美國法的權利,而是中國法的權利。不能用美國法對自衛權的規定和解釋來界定我國民法中的民事權利,包括防衛權或者自衛權。即使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的就是自衛權,我國的自然人享有持槍權嗎?能夠像莎拉那樣用兩把槍保護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不受私人的非法侵犯嗎?這一點,是解釋法律的常識和基本方法,顯然不必過多說明。

第二,應當明確生命維護權與正當防衛的關系。民事主體享有維護生命安全的防衛權。對于不法侵害,不論是來自私人的,還是來自國家的,都可以行使防衛權,只是對于來自國家的、政府的不法侵害很難行使防衛權,大多要依靠受到損害后的司法救濟予以保護,制裁違法的政府行為。對于來自私人的侵害行為,正當防衛制度為其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據,只要在正當范圍內,行使防衛權傷害非法行為人,是合法行為。即使防衛過當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構成違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但須減輕處罰或者承擔適當的責任。因此,防衛權或者自衛權與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法律制度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完成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民法典第130條確實規定了行使權利的自我決定權,將這個規定解釋為權利自由行使原則,并據此推定自衛權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意愿)行使自衛權,其權利行使行為被推定為合法、正當行使,其行使自衛權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法律責任,〔23 〕顯然也是在曲解這一規定,是資深法學專家不應當犯的錯誤。實施行使防衛權行為的后果,或者為正當防衛,或者為防衛過當,都有法律在規范,不會因為對生命權規定生命維護權而使這些法律規定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連濫用權利都無法判明。那么,民法典總則編第132條規定禁止權利濫用規則還有什么用呢?這不是正常解釋法律應該得出的結論。

第三,自衛權有防衛國家對個人生命權侵害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借此可以對國家進行顛覆活動。國家對個人生命權的侵害行為,都是具體的。例如,1984年在筆者的家鄉,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派出所接到報案,有一個小偷實施盜竊行為。第二天,站前派出所的民警帶著舉報人,在站前廣場的公共汽車站附近守候,有一個青年被舉報人指認為疑似盜賊。民警將這位要乘坐火車去省城開會的青年抓回派出所,追問是否為盜竊人。該人不承認,民警就一直用棍棒拷打其腰部以下至大腿以上的部位,從上午九點一直打到下午四點多,將其身體打得血肉模糊,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這不是國家對私人生命權的侵犯嗎?在國家機關面前,受害人即使受到其侵害,也無法行使防衛權。假如——筆者說的是假如——即使受害人對民警行使自衛權,難道就是犯了顛覆國家罪嗎?顯然不是,即使他行使防衛權不當,也頂多是犯了襲警罪,且有受到不法侵害的原因。這個案件的最終結果,是刑訊逼供者被繩之以法,受害人的家屬獲得國家賠償。可見,某民法學者關于“民法典規定生命權包含生命維護權就是規定了自衛權,自衛權就是用來對抗國家的,因而形成了自衛權與顛覆國家罪的立法沖突,民法典規定自衛權的后果就是廢棄了顛覆國家罪,民法典新創自衛權,就是提倡鼓勵人民用自衛權反抗國家”的邏輯推論,〔24 〕不僅是對人格權編的曲解,而且是有著相當程度的惡意。生命維護權的防衛權絕不是法律政策上予以正面評價、提倡和鼓勵的、不受限制和約束的個人暴力,更不是解放了的暴力、放開手腳的暴力。生命維護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本質和內容!

綜上所述,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包含生命維護權,并不等同于就有了美國法上的自衛權,民事主體行使生命維護權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防衛來自他人的甚至國家的對生命權侵害的行為。這種防衛權的行使受到法律的約束,既不是沒有限度,也不是要顛覆國家,而是保護生命權人的生命安全所必須。國家立法機關既然在民法典中規定自然人有權維護其生命安全,就是相信人民不會向自己的國家捅上淬有劇毒的匕首,更不是通過規定這項權利而號召人民顛覆自己的國家。

(二)關于人格權編規定身體權包括行動自由就是鼓勵人們“上街”的問題

某民法學者對身體權包括行動自由就是鼓勵人民“上街”的邏輯推論,沒有像上述對自衛權的推演那么復雜,而且其中有些說法是對的,但是根本說法是錯誤的。

對有關規定身體權包括行動自由后果的解讀邏輯關系是:①身體權就是身體完整→②行動自由與身體權之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③規定行動自由就是“上街”→④自衛權就是“暴力”加“上街”→⑤美國針對中國策動以街頭暴力為特征的“顏色革命”→⑥民法典規定自衛權僅僅是出于愚蠢嗎?

1.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03條規定了自然人有權維護自己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該學者認為,任何一本書上講身體權的時候,都沒講過行動自由,行動自由與身體權之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身體權就是身體完整。〔25 〕這兩個看法筆者完全贊成。認為身體權就是維護身體組成部分完整的權利,是完全正確的,筆者也是一直作這樣理解的。〔26 〕

問題是,研究和理解民法典人格權編,一定要弄清人格權編為什么要在身體權的內容中寫上“行動自由”。行動自由是行為自由的另一種表述,表達的是身體自由,是人身自由權的內容之一。因為歷來的民法教科書和民法專著對人身自由權的界定,都認為人身自由權包含身體自由和意志自由,即行動自由和思維自由。〔27 〕為什么民法典人格權編要將行動自由這個人身自由的概念寫進身體權的內容之中,是由于在人格權編規定的人格權中,只有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是憲法規定的權利,在將這兩個憲法權利即公權利轉化為民法的私權利時,立法者將其抽象化,規定在民法總則第109條,使它們都成為了一般人格權的內容,〔28 〕而將具體人格權規定在第110條,其中沒有人身自由權。這就成了一個先例,因而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仍然依此先例,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寫在第990條第2款,確定為一般人格權的性質,而將行動自由規定在身體權中,并且在第1011條專門規定了侵害行動自由的救濟方法。這種做法并不科學,不符合人格權法的基本原理。與此相似的,是對性騷擾行為的規定,也是規定在身體權的范圍之中,即第1010條,認定實施性騷擾行為侵害的是身體權。這個規定也不妥當,因為性騷擾行為侵害的不是身體權,而是性自主權。人格權編無意規定更多的具體人格權,因而也權且將其規定在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一章中。實際上,這只是權宜之計,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此,筆者也曾經多次提出修改建議,但立法機關沒有接受。對身體權規定的上述不當之處,筆者完全贊同該學者的看法。

2.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身體自由”真的沒有意義嗎?在某民法學者的認識中,在家里的行動自由,在單位的行動自由,包括駕車在高速路上的駕車的自由,還用民法典來規定嗎?〔29 〕但是,正是這些似乎是常理的東西,卻正是人身自由權的組成部分。在家里、在單位、在高速路上的自由,都是行動自由,都是人身自由權的組成部分,也正是人身自由權所要維護的部分。在權利人的行動自由沒有受到非法干預時,是不會感到人身自由權的可貴的;但是人一旦喪失了這些自由,在家里的行動自由、在單位的行動自由以及在高速路上駕車自由等受到了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就受到了侵害,當然就要依法進行維權。說行動自由不需要規定,是對人身自由權概念的理解不準確所致。

3.規定行動自由就是“上街”嗎?某民法學者認為,民法典把“行動自由”規定在自衛權的定義當中,當然就是“上街”!自衛權就是“暴力”加“上街”!你看是何等的配合默契!〔30 〕這樣的看法更是不對的。一方面,行動自由不是規定在所謂包含自衛權的生命權中,即民法典第1002條,而是規定在第1003條對身體權的規定中。身體自由權就是行動自由,人格權編將其規定在身體權中,是要維護自然人身體的自由權利,其目的在于第1011條的規定,即反對任何“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剝奪、限制他人的行動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行為,怎么能夠認為規定“行動自由”就是“上街”呢?為了維護這個邏輯的推論,還必須加上具有暴力內容的自衛權,因而才能夠得出“暴力”加“上街”的“配合默契”,就是進行“顏色革命”了。某民法學者把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的生命權的生命維護權曲解為自衛權,將身體權的行動自由曲解為上街,兩相結合,得出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后果是向祖國母親捅刀;進而認為,在美國策動以街頭暴力為特征的“顏色革命”的當下,規定自衛權和可以上街的行動自由,就是愚蠢的立法。〔31 〕可是,我們不禁要問,按照該學者的主張,人格權如果寫在民法典中,難道不要寫生命權,不要寫權利人有權維護生命安全的內容嗎?在民法典總則編規定人身自由權,難道不要寫人身自由權包括行動自由和思維自由嗎?既然都是要寫的,那么,為什么將這些內容寫在民法典的總則編就不會發生“顏色革命”,而寫在分則的人格權編,就是愚蠢的,就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政治后果呢?〔32 〕一個有正常的思維邏輯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推論出這樣的結論。

(三)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的正確性

通過以上對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身體權涉及的自衛權和行動自由的非理性主張的討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是正確的,其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在學術領域提出任何論斷,都必須有扎實、科學的邏輯基礎,缺少科學的邏輯基礎的論斷,不具有說服力。形式邏輯是規范人的思維規律的學問。任何一個理論,都不能違反人的思維的基本規律,不能違反正當的邏輯規則。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身體權人享有“行動自由”,與美國法的自衛權毫不相干,與策動“上街”毫不相干,與策動“顏色革命”、鼓勵顛覆國家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符合邏輯推理的基本要求,犯的是“推不出”的邏輯錯誤。任何一個科學的推理,從大前提到小前提進而推出的結論,都應當是正當的、唯一的、符合邏輯要求的。推理和推定不同。民法上的推定,是根據已知的甲事實推斷乙事實的存在。但是推定不是推理,盡管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推出乙事實的結論,卻準許被推定的行為人舉證推翻推定而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如果推理得出的結論不具有唯一性和正確性,能夠舉出證據證明還有其他可能,這個推理的結論就是不可靠的。建議刪除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主張所依據的上述兩個推理結論,都不具有唯一性和可靠性,因而也就不存在應有的說服力,不存在應有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樣的邏輯推論,無法否定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的正確性。

第二,王利明教授在他的書中所提及的“自衛權”概念,意在強調生命至上的理念,強調生命權在各項權利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按照康德倫理哲學的觀點,沒有理性的東西只具有一種相對的價值,只能作為手段,因此叫作物;而有理性的生靈叫作人,因為人以其本質即為目的本身,而不能僅僅作為手段來使用。〔33 〕康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思想,也成為尊重和保護人格尊嚴的哲學基礎。生命價值高于一切,這一觀點不僅是憲法學、行政法學等公法學者的共識,也得到了民法學者的普遍認可。王利明教授在論述生命權時,提出不能把生命當成手段,也意在強調生命權的價值高于一切,而且他在著作中的論述是從學理層面進行的一般性闡述,并不是對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生命權規則的解讀。將文中所說的“防止國家的不法侵害”這句話惡意上綱上線,在政治上扣帽子,是不合適的。如果國家或者政府不存在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可能,怎么會有國家賠償法呢?怎么會有行政訴訟法呢?尋章摘句,無限上綱,亂扣帽子的做法,不是正當的學術批評方法。用民法典人格權編沒有規定的所謂自衛權來否定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的正確性,沒有任何說服力。

第三,民法典第1002—1004條關于自然人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規定是正確的。在這些規定中,并沒有確認所謂的自衛權,是總結我國自民法通則以來民事立法、司法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從正面確權的角度,對上述權利作出的規定,并沒有規定所謂的“自衛權”概念,也不存在所謂的“持槍自衛權”,更沒有說行動自由就是“上街”。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性質屬于民事權利,而不是憲法性權利,并不涉及針對國家行使權利的問題。對此,民法典第989條已經對人格權編的調整對象作出了規定:“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的享有和保護產生的民事關系。”這意味著,人格權編所規定的各項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均屬于民事權利,不是憲法性權利,不涉及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更與該學者文中所謂的個人針對國家的自衛權沒有任何關聯。

第四,民法典規定個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并不意味著允許個人通過暴力手段侵害他人。民法典第1002—1004條規定個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生命尊嚴、身體完整、行動自由以及身心健康,并不意味著個人可以通過暴力手段侵害他人,因為個人維護自身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均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其主要限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情形,而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侵害他人。維護生命安全,首先,是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有權請求公權力機關予以救濟,例如打電話報警,這在人民警察法和人民武裝警察法中都已經明確規定。其次,是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進行的自力救濟。例如,民法典第181條規定了正當防衛,第182條規定了緊急避險、第1177條規定了自助行為等。法律規定這些自力救濟措施,不是要取代公力救濟,而是彌補在公力救濟來不及的情況下對民事主體權利保護的缺失。法律對此都明確規定了適用的條件,要將私力救濟盡快納入公力救濟的渠道,就是要避免濫用私力救濟的權利。在不具備法律規定條件的情形下,行為人擅自侵害他人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例如,在正當防衛的情形下,如果個人的防衛行為超過了必要限度,造成他人損害的,也不能免責。如果行為人在不具備正當防衛等條件的情形下惡意侵害他人,更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某民法學者從民法典的上述規定中解讀出所謂公民針對國家的自衛權,顯然是對上述規則的故意曲解,并不是王利明教授的本意。

第五,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關于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規定與烏克蘭的立法沒有任何關聯。立法機關多次表明,人格權只適用于民事關系,生硬地將兩者牽強附會地結合在一起,將民法典人格權編的規定與烏克蘭民法規定的集會自由、游行自由等生拉硬扯在一起(我國人格權編不存在這些規定),將烏克蘭社會出現的問題生硬地結合在民法典單獨規定人身非財產權的規定上,并得出“顏色革命”的結論,是不負責任地扣帽子、打棍子,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臆想。烏克蘭民法典并沒有規定獨立的人格權編,也沒有人格權的概念,只是規定“人身非財產權”,并在該編中規定了大量公法權利,這和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相距遙遠。我國民法典以獨立成編的方式規定民事主體的各項人格權,是我國自民法通則以來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一種總結,而不是借鑒烏克蘭民法典的立法結果。

第六,如前所述,我國民法典關于身體權的規定與鼓勵人們上街游行、示威等也沒有任何關聯。某民法學者將身體權這一民事權利與游行、示威等憲法性權利生硬地關聯在一起,并提出保護自然人的身體行動自由就是鼓勵人們“上街”,〔34 〕顯然是對身體權的故意曲解,也是對民法典關于身體權規定的一種錯誤解讀。

說到底,將生命維護權解讀為個人享有針對國家進行防衛的自衛權,在對生命維護權以美國的自衛權相比附,只是主張刪除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一個理由,實質是反對對人格權進行正面確權,反對加強對人格權的強化保護。那種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保護公民的人身權、人格權的規定是“母親飯碗里的蒼蠅”,其目的也在此,與現代社會不斷強化人格權保護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自民法通則以來,我國民事立法以及司法實踐歷來重視對人格權的正面確權,民法典人格權編所規定的各項具體人格權均已為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所承認。在實踐中,網絡暴力、網絡謠言、信息非法收集、信息泄露和倒賣、垃圾短信以及在賓館中非法窺探、職場性騷擾等,都嚴重侵害自然人的人格權。對這些侵害人格權的內容的規制,都必須以對人格權的正面確權為前提,對各項人格權的內容、效力以及保護規則等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民法典對人格權進行的正面確權,不是對既有法制發展軌道的背離,而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強化人格權保護的必由之路,將為21世紀人格權的保護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將我們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作出的上述努力,斥之為“美國針對中國,當然也針對別的國家,策動以街頭暴力為特征的“顏色革命”的當下,中國的民法典規定自衛權,即使不是別有用心,也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的不合時宜”,〔35 〕才是真的是別有用心,真的是不合時宜。

在討論了這些內容之后,還能夠得出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和行動自由權是不正確的結論嗎?顯然不能!

三、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創新與學術討論的正確方法

說到底,民法典應當怎樣規定人格權,這真的是一個學術問題和民法立法技術問題。人格權法究竟規定在民法典總則編,還是規定在分則中,確實有立法傳統的問題。民法典單獨規定人格權編的立法模式,既不是德國法潘德克吞體系的傳統,也不是法國法系的三編制模式。人格權在民法典分則中獨立成編,沿用的是我國民法通則的立法傳統,具有中國特色。同時,立法不是學術爭鳴,不能在立法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而是要遵循立法的程序和要求,最終只能用一種方法來表達。在立法過程中,不同意見可以表達,但是最終要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

(一)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創新與重要社會價值

民法典人格權編以司法實踐經驗和人格權理論研究成果為立法基礎,對人格權作出了全面、重要的規定,得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高度評價,認為人格權編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點,不僅使民法典能夠鮮明地體現尊重人格尊嚴和保護人格權的人文主義立場,而且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實現了黨中央提出的“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要求。

筆者認為,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在世界人格權法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其主要表現是:第一,是對人格權法立法體例的創新,在民法典分則專設人格權編,與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烏克蘭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法的做法都不相同,〔36 〕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第二,是對人格權的權利性質的創新,民法典沒有采納將人格權作為特殊的民事權利規定在民法典總則編的立法例,而是將其作為基本民事權利類型,與其他民事權利類型一道規定,構成民法典規定的基本民事權利體系。〔37 〕第三,是對人格權的權利體系的創新,民法典人格權編創造了抽象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的體系結構,獨具特色。〔38 〕第四,是對具體人格權的權利類型的創新,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了幾乎應當規定的那些具體人格權,對聲音權這樣的人格權都作了明確規定。〔39 〕第五,是對人格權權利內容的創新,例如,民法典人格權編關于生命權的規定,規定了生命尊嚴的內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40 〕第六,是對人格權行使規則的創新,民法典人格權編不僅規定了人格權的消極行使方式,而且也規定了諸如肖像許可使用合同之類的公開權積極行使方式。第七,是對人格權保護方式的創新,民法典人格權編第一次將人格權請求權作為人格權保護方法作出了規定,使人格權保護請求權從理論成為現實,〔41 〕使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一道,發揮全面保護好人格權的功能。第八,是對人格權具體保護方法的創新,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了對侵害人格權違法行為適用禁令等新規則,以及違約造成他方人格利益嚴重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等獨具特色的權利救濟規則,具有重要價值。

民法典人格權編作出上述這些創新規定,使我國的民法典區別于其他國家民法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以相信,民法典人格權編無論是立法體例還是立法內容上,都是成功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民法典人格權編代表了我國對人格權正面確權和積極保護的最高水平,體現了我國社會對人格尊嚴和人格權的普遍尊重和全面保護。筆者一直認為,民法通則的“民事權利”一章僅僅用7個條文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就使我國的社會生活在30多年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相信民法典用51個條文全面規定人格權,在我國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法律調整作用將是無法估量的,一定會使我國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和對人格權的保護,達到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

(二)成功編纂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實踐和理論基礎

在民法典中,只有人格權編是新法,不像其他各編都有原來的單行法作為立法基礎。人格權編的立法成功,是有堅實的實踐和理論基礎的。

1.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為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提供了堅實基礎

1987年1月1日民法通則實施后,我國法院對人格權保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貢獻了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

1987年開始,全國各地的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的規定,開始受理人格權糾紛案件,很快形成井噴之勢,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疑難糾紛和典型案件不斷出現。人民法院在處理人格權糾紛案件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應對不斷出現的人格權保護的新問題,使得人格權的保護在民法通則規定人格權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例如,1988年天津法院受理的“荷花女”案,提出了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對死者名譽利益保護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借鑒理論研究成果,及時作出司法解釋,解決了這個重大疑難問題。〔42 〕隨后又幾經總結,在司法解釋中全面規定了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內容,最終形成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994條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規范。在人格權司法保護的其他方面,經過多年積累,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多部有關人格權保護的司法解釋,最有名的就是《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名譽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關于審理名譽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使我國在人格權確認和保護方面積累的實踐經驗大大豐富起來,形成了有體系的規范性司法解釋規則。特別是在網絡媒介平臺普及使用之后,以網絡方式侵害人格權的案件大幅度上升。最高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及時總結經驗,制定了《關于審理網絡侵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在網絡環境下保護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積累了豐富的司法解釋規范。上述這些豐富的保護人格權的司法實踐經驗,基本上都成了人格權編的主要條文內容,變成了民法典的規范。

可見,這些在審判活動中積累的大量、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提供了堅實的、豐富的、具有鮮明實用價值的立法基礎。在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的有關人格權請求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個人信息的內容中,絕大多數都來源于司法實踐經驗。例如,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25條至第1028條關于名譽權保護的具體規則,無一不是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結晶。看到這些司法解釋規范被寫進人格權編的草案中,成為其中的條文,筆者作為有關人格權保護部分司法解釋的起草者之一,感到無比的欣慰。

2.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提供了理論支撐

新中國對人格權法理論的研究,是自民法通則通過實施之后才開始深入開展起來的。這一論斷,有人格權法理論研究論文的具體統計數據作為依據。根據知網統計,新中國第一篇有關人格權的論文發表在1963年,自此開始至1985年,全國在12年中發表的人格權論文為72篇,平均每年6篇。1986年民法通則通過之后至2019年,全國共發表人格權論文5560篇,平均每年168.48篇。在這30多年里,發表人格權論文數量最高的是2019年,為395篇,其中CSSCI刊物發表的論文143篇,其他刊物發表的論文252篇。綜合起來,自1963年至2019年的53年中,全國法學刊物發表人格權的論文共5632篇,1985年以前發表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1.28%,1986年以后發表的論文占98.72%。這一對比,一方面說明了1986年之后我國民法專家對人格權法理論研究成果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面則說明如此龐大的人格權法理論研究規模,標志著我國人格權法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可見,制定民法典人格權編對理論研究的引導性,以及人格權理論研究對民法典人格權編立法提供的立法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同樣,我國人格權的研究專著也有豐富的積累。我國對人格權法的研究,最早是從對具體人格權研究開始的,在達到一定程度時,開始了對人格權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90年,筆者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工作之后,發現了大量的對精神性人格權糾紛案件審理的疑難問題,如獲至寶,經過對具體人格權的疑難問題進行研究和整理,撰寫了第一部有關精神性人格權保護的書,即《精神損害疑難問題》;〔43 〕隨后,筆者又和王利明教授合作了《人格權法新論》,〔44 〕初步奠定了我國人格權法的理論基礎。隨后,筆者在1994年之后撰寫了《人身權法論》 〔45 〕和《人格權法》,〔46 〕王利明教授撰寫了《人格權法研究》 〔47 〕和《人格權法》,〔48 〕使我國人格權法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其他民法學者和司法實踐專家的研究論文和專著不斷發表和出版,形成了我國人格權理論研究的高潮。其中,姚輝教授撰寫了《人格權法論》、〔49 〕馬俊駒教授撰寫了《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50 〕張紅教授撰寫了《人格權總論》與《人格權各論》、〔51 〕曹險峰教授撰寫了《人格、人格權與中國民法典》、〔52 〕張民安教授撰寫了《法國人格權法(上)》、〔53 〕沈建峰教授撰寫了《一般人格權研究》、〔54 〕李林啟副教授撰寫了《論發展著的人格權》、〔55 〕鄭永寬副教授撰寫了《人格權的價值與體系研究》等,〔56 〕都是具有理論分量和深度的人格權法專著,都為人格權編的立法提供了理論支撐。

經過30多年的研究,我國人格權法理論研究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絕不可與民法通則制定時的水平同日而語。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的人格權法理論研究程度相比,也毫不遜色,在很多方面處于領先水平。

正是這些豐富、深入的人格權法理論研究成果,為民法典分則規定人格權編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支撐。可以說,現在的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每一條,都有相當的理論研究基礎作為后盾。例如,民法典第1023條第2款關于“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的規定,就是在筆者研究聲音權的基礎上,經過提出立法建議,寫進人格權編第1023條之中的。〔57 〕至于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21條和第1022條關于肖像許可使用合同的規定,早在1994年筆者在《法學研究》發表的《侵害肖像權及其民事責任》文章中,就對肖像使用合同作出了概括和總結。〔58 〕

可以說,正是這些豐富的人格權法理論研究成果的支撐,才使民法典人格權編編纂成功,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

(三)對人格權立法的學術爭論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

毫無疑問,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成功,與民法學者的理論貢獻是分不開的,即使那些不同意見的爭論,也為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成功作出了貢獻,只是糾纏的時間過久,險些延誤了人格權的立法良機。因而,在肯定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立法成果的同時,還應當繼續討論一下法學研究的學風和文風問題。

科學的、善意的學術批評,學者應當熱情歡迎。對于斷章取義的惡意構陷,真的不能接受。因為我們都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民法學專家,都是人民教育出來的學術研究者和立法機關的工作者,愛國、愛人民是我們的本分。在推進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進程中,絕無私心,只是為了人民爭取更多的權利,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

結 ?語

說到底,某民法學者不論提出人格權編的學術風險、誠信風險、政治風險,還是最近提出的自衛權就是暴力、行動自由就是“上街”、自衛權的暴力加上街就是“顏色革命”的說辭,說到底,就是一個目的,即“建議刪除民法典人格權編”。作為一種學術見解,提出否定人格權編的意見并無不可,屬于學術自由的范疇,存在的問題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打壓不同見解,惡意曲解法律草案的觀點。這是不可取的。你有你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術自由,筆者有筆者主張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術自由,自由爭論完全沒有問題。只不過,既然是立法問題,當然最終由立法機關決斷。民法典的最終立法權,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民法典,就必須維護其尊嚴和威信,讓它在調整我國民事法律關系,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方面發揮最大的作用。

Abstract: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ivil Code, a claim emerged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at the Civil Code should remove the personality rights part on the basis that the right to life protection includes the right to self-defense, that the right to self-defense is a right of United States citizens against the government, and that the personality part provides for self-defense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Such an assertion is irrational and denies the correctness of right to life protection as a right to life,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as right to body in personality rights part of the Civil Code. The Civil Code has been considered by the legislature and has become the law of our country, and the personality rights part is its distinctive legislative feature and the greatest highlight of the Civil Code, which includes provisions on the right to life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The Civil Code protects the lives of natural persons, who have the right to defend their lives and their freedom of movement, which is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personality rights. Scholars have the right to dissent in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of civil law and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the Civil Code, but the norms of academic criticism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should be observed and irrational approaches should not be taken.

Key words: the Civil Code; right to life protection; freedom of movement; right to self-defence; ?personality right; right to body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久操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不卡|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午夜视频日本|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成人一二三|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女主播|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无码免费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毛片视频网址| 日韩av在线直播|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资源站|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精选自拍|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天天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国产欧美日韩18|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一级黄色片网|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色伊人|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