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今國內外文化界,還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像當代藝術這樣,面對如此復雜而尖銳的社會評判眼光。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原因是當代藝術自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以注重個人觀念的表達為標榜,這當然會導致褒貶不一的社會評價;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當代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一些藝術家過度強調自由表達而忽視了對藝術作品形式的高標準追求,導致了在包括材料、技術工藝等因素在內的形式表達上的率性而為,其結果是造成相當一些藝術作品不被市場認可。這一現象提醒我們,藝術作品在形式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儼然已成為目前當代藝術發展中一個值得擔憂的隱患。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一初步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
我們先從收藏界一則趣聞說起。幾年前,筆者被英國《衛報》登載的一則新聞所吸引,新聞說的是英國著名收藏家薩奇有意向國家無償捐贈200件當代藝術作品但被英國政府拒絕。據報道,薩奇打算捐贈的這批作品中,有一部分已經在英國藝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中包括有翠西、赫斯特、杰克、查普曼、格雷森這些當下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作品,預估總價值3000萬英鎊(4700萬美元)。那么,對于這樣一份天上掉下的大餡餅,政府為何不愿意接受呢?這的確讓人有點費解,并促使我們通過這件新聞觀察整個當代藝術所處的大環境,進而探求當代藝術今后應該如何發展?為此,筆者專門走訪了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純藝術工作室,和這里的學生一起討論;隨后又去倫敦參觀了薩奇美術館和泰特美術館。通過對所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初步形成了對當代藝術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的若干粗略想法。
在筆者看來,一件藝術作品,其價值構成應包括作品自身(材料與技術、工藝)價值和作品附加價值(作為藝術創作主體的藝術家的主觀觀念)兩部分。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這句話被一部分人進行了曲解,認為藝術應該是自由的并且不該有標準。但如果由這種被曲解的含義去推論,那就等同于世界上沒有了藝術家這個職業。事實上,藝術家伴隨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這足以說明藝術家這一職業恒久地存在于社會的必然性。從藝術應該是最沒有邊界的形式這一理論觀點來看,在藝術市場的大環境下,我們不能忽視藝術作品應遵循相應的市場規則。當代藝術是從傳統藝術中演化而來的,但隨著科技手段和社會觀念的不斷發展,當代藝術的包容性也日益增強,大量的現代工業產品甚至是廢品,被納入藝術創作材料范圍,致使有些當代藝術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太過于偏重實驗性,運用的材料穩定性不足,從而與傳統的評判標準產生程度不等的背離。如此,發生如同前述藝術家捐贈巨額價值藝術品遭拒這樣的事情,也就不是偶然的了。這種現象的日益普遍化應被看做是一種警示,它告誡我們,包括材料和技術在內的形式表達,是決定藝術作品價值甚至生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
通過對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純藝術工作室和倫敦泰特美術館、薩奇美術館的參觀調研,結合國內外當代藝術發展實際,筆者認為,當代藝術作品創作目前在表現形式方面尚存在一下問題。
1.無節制地運用現成品使得作品落于俗套
從上世紀20年代,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在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上送上一個有“R.MUTT”簽名的白色小便池,(見圖一)人類藝術從此產生了革命式的改變。從那時起,許多藝術家相繼效仿,這種創作手法一直延續至今。引用現成品是藝術家介入當代藝術最快且便捷的方式,因此,這類作品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這就難免一些劣質作品濫竽充數,擾亂了藝術品市場。這些作品大多直接使用一些現成的產品進行簡單的拼接組裝而成,物品之間并無內在有機聯系,只是簡單的物理學疊加,在形式上造成新、奇、怪的視覺效果。這樣的作品難免只流于形式,表現方式上過于簡單。因同類現成品自身的形態相似,難免直接運用這類產品形態的藝術品難免趨于雷同。從作品的制作上看,藝術家購買現成品進行直接的組裝而沒有做必要的再加工,因此,它意味著作品本身的工藝相對簡單,作品本身的價值也必然受到影響。
2.過于依賴機器和現代技術的運用使得作品失去獨特性
獨特性本來是藝術生命力之所在,但在當代藝術中,混搭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藝術家在其作品創作中,毫無創造性地直接復制引用照片和一些圖片,這種方式會大大降低其作品的獨特性。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家不斷地尋找藝術的本質,他們開始逐漸放棄一切受技術束縛的形式,轉而追求與自己思想和精神相近的表現手法。但是,有時這種想法會被藝術創作者誤讀為放棄傳統。技藝仍然是衡量作品價值的標準之一。因為當代藝術具有較大的兼容性而且注重主觀觀念的表達,從而使得部分藝術家在創作中運用大量的現代科技完成作品,使得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喪失了藝術性。以藝術大師畢加索為例。畢加索是一位多產且有巨大影響力的西班牙藝術家,他開創了立體主義,他的繪畫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形成了鮮明的的個人風格。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繪畫風格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轉變。但大多數人只會關注他最著名的立體派作品(見圖二),而忽略了他的轉變過程。事實上,他從小就學習傳統繪畫,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15歲時的作品已經顯示了他的驚人才華。(見圖三)
有些人只看到了畢加索后來的成功,卻忽略了他成長的過程,在個人創作實踐中片面地放棄了傳統的技術實踐而直接開始當代藝術作品創作。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流于形式,經不起推敲和時間檢驗。這也使得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有很多不錯的想法,卻因為基本技藝的缺失,只能通過借助大量的現代科技和機械來輔助完成其作品。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過于依賴現代科技,用機械來制作作品,這樣的作品難免會在形式上趨于雷同,從而喪失作品的獨特性。其實,筆者并不排斥使用現代科學技術輔助完成藝術作品,新的技術可以不斷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使得其具有時代特征;但是,在整個作品創作中,對機器和現代技術手段所占的比例,應當十分謹慎,斟酌運用。
3.廉價材料的大量使用影響了作品的整體價值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材料層出不窮。這些材料被用于藝術創作,豐富了作品的形式和細節。新材料的介入豐富了素材,新興材料所呈現出的全新特質與效果讓藝術家們擁有更大的空間與權限去創作新的藝術作品。這本來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從整個大的市場環境來看,由于有些材料自身的結構不夠穩定或其他因素不被收藏界所承認,因此,運用這類材料的作品價值也自然受到了影響。例如,透明環氧樹脂是一種新型工業材料,在被用于藝術創作時,需要將兩組凝膠材料混合后順同一方向攪拌均勻后倒入模具,具有容易操作且價格低廉的特點。它的透明性與玻璃材質相似,而玻璃材料需要一定的技術來操作完成,價格上也相對昂貴,因此,一些藝術家用它來代替傳統的玻璃材料。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它讓藝術家有更多的選擇和方法來創作藝術作品,但同樣的作品在收藏界和畫廊,其處境卻似乎是大相徑庭。由于其內部分子不穩定的特點,使其在平時環境中很容易變形變色,作品完成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因為溫度上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作品會變形發黃而失去了原來的模樣。與此相比,一些傳統的材料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因為其良好的穩定性被收藏界所公認,如銅、天然大漆、玻璃、陶瓷、木制品等。所以材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收藏者在收藏作品時會將材料自身特性也納入考慮之中,因此,對于大部分作品而言,選擇被公共認可的材料是一種穩妥的方式。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選擇材料時,需要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尤其在選擇新興材料時,需要慎重考慮材料的穩定性并且循序漸進地介入到作品創作之中。
4.過于實驗性使得作品在收藏界難于評判其價值
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從描繪自然形態到藝術自身獨立出來,通過藝術的形式去表達藝術家思想觀念的過程。創作主題和形式發生了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轉變,社會結構的不斷復雜化也使得藝術的表現形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藝術形式層出不窮,藝術表現題材不斷增加,這對于藝術來說是件好事。但是有些藝術家過于注重觀點的獨特性與新奇,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作品完整性。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最具有實驗性的行為藝術了。在所有的當代藝術之中,行為藝術是最具有爭議性且最難懂的藝術形式之一了。它是通過藝術家本人親自參與表演,有意識地策劃與排演的行為與事件,并通過與觀眾不斷的交流,逐步的演變發展,最終形成結果的整個過程。這整個過程被定義為行為藝術。當代批評家王林教授曾經說過:“行為藝術的觀念性容易使觀念和行為作簡單的結合,但這種結合要達到睿智、深刻的思維水平卻有相當的難度,藝術必須是對難度的超過常人的克服。”所以行為藝術有別于表演,它是通過創作者與其他事物的交流來傳達他的個人理念,而并非是追求視覺上的審美。它突破了傳統的架上藝術和靜態雕塑的表現形式,通過動態的交互關系達到與觀眾的交流,所以這整個的表演過程就是這件藝術作品。架上藝術和靜態雕塑通過傳統的收藏標準及模式以評判作品的價值,來進行美術館展覽及個人收藏,但行為藝術顛覆了原有的所有評判標準,因為它的整體形式是一個過程,因此它只能夠通過圖片或錄像進行保存。如前所述,作品的價值是由形成作品的材料與技藝再加上作者意識觀念的總和構成。因行為藝術的獨特性,相對難以評判其價值。行為藝術作品太過于實驗性,收藏家缺乏一個公認標準來衡量它的價值。這樣,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太過實驗性的作品不利于在傳統的藝術市場中成長與發展。因此,筆者認為,作品的完整性和觀念是同等重要的。藝術家在創作中需要平衡這兩個方面。在這方面,石沖的作品是很好的案例。石沖是中國當代非常重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具有當代觀念和扎實的繪畫功底。石沖認為繪畫可以為當代藝術產生動態因素,他努力不放棄繪畫的知識和技巧,用當代的藝術觀念與形式來呈現這個現實。對抗性類型以具象的方式將“第二現實”呈現到裝置、行為藝術、創作過程和意識形態中,進而創造出“非自然的藝術復制”。在作品、裝置、表現藝術和技術等極端發揮中,它不僅增添了繪畫的視覺信息,也為繪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復合概念與技術構成結構互補關系,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來傳達繪畫的意義和現有的藝術。石沖的這種創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既有現代概念又具備傳統的繪畫技藝。(見圖四)
綜上所述,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各種形式屢見不鮮,大量新興的材料也不斷地被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來,當代藝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一方面給藝術家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但隨之而來的是當代藝術作品在形式表現上暴露出來的某些失范現象,還有當代藝術作品評判標準的模糊性。筆者認為,無論歷史發展到哪個時代,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總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供求結構狀態。收藏家收購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就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來創作出新的作品。由于藝術家有資金支持去繼續研習其作品,他被收藏的作品價值也隨之增長,而收藏者也從之前收藏的作品中獲得了利益。這是藝術界的生態平衡,藝術家與收藏家處于共生的狀態。如果收藏家因上述諸種原因而拒絕收藏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將沒有充分的資金來維持其繼續創作,收藏家之前收藏的相關作品也不會升值,反而可能降低。長此以往,藝術行業各個環節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逐個倒塌,藝術的發展將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藝術本身雖然是自由的,但藝術家不能脫離所處的具體社會環境,藝術發展本身也有其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為了為了生存和發展,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必須從藝術作品質量和藝術市場的供求關系這兩個方面,深入思考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形式表達問題,使自己的作品,在不失先進理念的基礎之上,又能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成熟度。只有這樣,未來的當代藝術市場才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當代藝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2]呂澎.《中國當代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3]http://www.guardian.co.uk/artanddesign/2010/jul/01/saatchi-gallery-art
[4]http://hyperallergic.com/55928/why-doesnt-the-uk-want-charles-saatchis-art-collection/
作者簡介:
石成,男,西安美術學院教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玻璃專業本科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英國桑德蘭大學玻璃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