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題為《男孩心臟驟停,過路護士搶救成功》的視頻在網絡中獲無數人點贊。據了解,事情發生在云南昆明,一名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臟驟停。護士楊昆娥此時正好路過,立即跪地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經過近2分鐘的按壓后,男孩終于恢復心跳,隨后,男孩被送醫,經治療已無大礙。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結束,有同行質疑楊昆娥的施救方法并不專業,該話題因此還上了熱搜。
近年來,醫護人員參與公共場所急救的事例不斷出現,與之相伴隨的,是對急救專業性或規范性的質疑。幾乎每次類似急救過后,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同行質疑,就連去年11月19日從廣州飛往美國紐約的CZ399次航班上“高空吸尿救人”的兩位專業素質很高的醫生,一度也未能幸免。
不少人認為,救人者精神可嘉,但方法錯了一定要指出來,這有利于改進和提升。質疑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假如質疑之聲蓋過了贊許之聲,醫務人員在外救人時,就會更加趨于謹慎,擔心一招不慎給人留下把柄。此外,連醫務人員救人都廣受質疑,其他人或許將更加畏首畏尾,不敢上前施救。
醫療的專業性只應在專業場所體現,一旦離開了專業場所,就不能只考慮專業因素而忽視社會因素。路邊急救情形復雜,拍攝的視頻無法反映全貌,用醫院的內部標準去衡量路邊急救,通過視頻片斷或幾句話來判斷急救是否專業,是沒有分清場合的做法,其質疑很難說有多少科學性和專業價值。
解讀
急救免責,既要體現在法律層面,也要體現在技術層面。讓專業的歸專業,社會的歸社會,兩者不能混淆。路邊急救是否正確,這不是不能討論,但專業討論應在行業內進行,一旦走出專業場所,就應采用社會標準,聽取社會觀點,不能把馬路當診室,把社會當醫院,把輿論場當成學術發布廳。單純用專業口吻解讀社會現象,忽視不當質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態度本身是不可取的。面對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贊揚才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