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內容摘要 結合界面設計的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現狀,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界面設計課程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總結與分析,詳實地闡述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對策,旨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項目實踐能力,構建符合行業需求的應用型課程體系。
關鍵詞 界面設計 應用型 教學改革 實施對策
1 引言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用戶界面與人機交互設計已成為當下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在與“移動互聯網”及“新媒體”相關的專業課程方面也不斷進行改革與探索,以培養滿足社會建設與行業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界面設計作為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已逐漸成為專業院校為交互設計領域培養優秀界面設計師的中堅力量。因此,界面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模式應緊跟社會發展趨勢,注重知識體系的實時更替,推陳出新,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從而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真實目的。
2 界面設計的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現狀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不斷普及使“界面設計”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和熟悉。加之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化意識不斷增強,以人為本與用戶體驗至上的理念內涵持續深化,用戶界面設計已逐漸成為當下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職業之一。
界面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專業課程,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當中擁有重要地位和巨大意義。界面設計不是單純的美術繪畫,它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環境、使用方式并且為最終用戶而設計,是純粹的科學性的藝術設計,其涉及心理學、設計藝術學、符號學等多重知識體系,其應用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與數字技術相關的產業[1]。如今高新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國內關于界面設計的人才供需矛盾問題愈來愈凸顯,許多應屆畢業生的專業能力不能較好滿足行業需求。面對現狀,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依遵行業發展,完善課程設計, 加強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真正突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壁壘。
3 界面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3.1 課時問題導致教學無法深入
就目前開設界面設計課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來看,該類課程普遍存在教學課時設置偏短的現象。據調研,界面設計課程大都為藝術院系數字媒體藝術或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學分設置方面基本以 2~3 學分居多,課時設置為32~48 課時,每周 4~8 課時,課時不足導致教師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存在較大局限。在課程中,學生無論是在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方面,還是在實踐應用拓展訓練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學生對于界面設計的學習, 也僅停留在相關軟件的運用及對界面視覺層面的美化設計,而關于交互原理、操作邏輯以及用戶研究方面卻無法深入探究。
3.2 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不匹配
隨著行業的發展及用戶需求的提升,企業對界面設計人才能力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優秀的界面設計師,不僅能承擔界面視覺的美化,而且在用戶需求挖掘以及交互設計方面同樣能夠深度參與。但從目前國內界面設計的教學內容而言,大部分依舊僅針對于界面的設計原則、規范及軟件表現技法等方面的講授與訓練。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對產品前期調研、用戶分析以及低保真原型設計等內容訓練的缺失,不利于深入理解產品的開發流程與整體設計。故教學內容的不完善,是導致界面設計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的重要因素。
3.3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國內多數院校設計類專業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依舊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加權的方式形成學生最后的總評成績,其中平時成績由平時作業成績加考勤成績構成。這種考評模式雖然能夠一定程度地考查學生對講授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從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權重占比來看,過于偏重最終的設計成果,而缺乏平時作業的考查與設計過程的跟進,從而導致學生在完成平時作業時,不能夠認真對待。
3.4 師資隊伍缺乏項目實戰經驗
目前,國內高校教師多以教學科研為主,缺乏項目實戰經驗,不了解企業管理與運營,對社會與行業需求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國內藝術設計專業教師, 大都沒有從事一線設計的工作經歷,參與商業項目較少,對行業標準與工作流程了解不夠,使教學內容與企業設計生態脫節。故任課教師自身項目實戰經驗匱乏, 專業理論陳舊落后,無法切實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4 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對策
4.1 合理規劃課程內容,夯實設計理論基礎
根據行業需求與專業發展,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在教學進程上,增加界面設計課程總課時量,延長課程周期,保證每周 8 課時以上的集中教學環節,以及充分的課后實戰訓練時間。在教學內容上,深度把握行業需求,完善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師可利用兩周課時進行用戶研究方法與交互設計基礎理論的講授,并以情感化設計的理論作為指導依據,將情感化表現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注入課程并形成基本理論體系[2]。同時,充分結合設計思維與方法、服務設計等前置理論課程內容,將相關知識點融入界面設計理論教學環節,注重專業知識拓展與迭代。
4.2 以設計流程為導向,開展項目模式教學
以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為抓手推動課程改革創新,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將企業設計項目帶入課堂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企業的設計工作流程全面展開設計任務,營造情景式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設計要求成立項目工作小組,團隊成員可根據企業設計部門的職位設置,分別扮演產品經理、用戶研究分析師、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等角色, 并各自承擔項目中的工作內容,教師負責把控設計目標與方向。以項目模式開展教學,能夠讓學生按照界面設計工作流程,從用戶研究出發,圍繞企業實體開展用戶調研,發現用戶痛點,并將其轉化為設計的機會點,再通過交互與視覺設計呈現為產品界面以滿足用戶需求[3]。通過項目實戰訓練,鞏固和拓展了專業理論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溝通表達與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
4.3 以行業需求為基準,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基于上述項目式課程教學改革,根據界面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內容特點,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方面應做出相應的調整。首先,適當增加課程平時成績的權重占比。任課教師需嚴格把控學生平時作業的完成質量,關注設計項目的實踐過程,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培養。其次,針對項目細化考核內容。根據界面設計流程將各個環節劃分權重比例,任課教師對學生每一工作環節的完成效果分別考評,最后加權構成總成績。再次,以行業標準對項目成果進行評估。對項目的最終完成情況,以項目提案形式組織匯報展示,同時邀請業界專家參與評估,為學生提出更符合行業規范的指導性意見。最后,向外界展示推廣結課成果。課程負責人可策劃優秀課程作品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推廣學生作品, 讓更多校內外專業教師及業界人士為學生的項目成果做出中肯評價與意見。
4.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改革創新的推動離不開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積極引領教師成長,打造雙師型實踐教師團隊,為專業發展與課程建設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吸納行業優質資源,聘請業內專家為相關教師培訓實踐技能,參與課程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戰訓練方法。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應積極下廠實習鍛煉,真正走進一線設計公司參與商業項目,了解產品開發流程,學習業內最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提高自身的項目實戰能力,為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提供新思路。
5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界面設計課程改革的思考與探討,充分結合了國內部分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課堂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內界面設計人才在就業市場的困境。應用型本科高校界面設計課程的改革創新,要以數字經濟為引領,以高新技術發展為驅動,立足社會與行業對界面設計人才培養的需求,遵循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系河南工程學院 助教)
【參考文獻】
[1]任工昌,王力.工業軟件界面設計研究[J].電影評介,2011(1):85-86,109.
[2]康凱.《UI 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知識經濟,2017(23):161-163.
[3]陳海星.以設計工作流程為導向的項目式界面設計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裝飾,2017(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