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茜 陳國濤 唐翠平
千里巴山筑屏障,百里州河潤巴渠。在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閃耀著一顆山川秀美、生態宜人的綠色明珠—— 達州。

鳳凰山紅軍亭
4000多年前古巴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獨特燦爛的巴人文明。
在達州這一片紅色的沃土上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豐富黨史資源的革命老區,共和國的300多位將帥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曾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戰斗足跡,走出了張愛萍、向守志等50多位開國將軍。達州市境內共有革命陳列館、紀念館5處,革命遺跡500多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7處,館藏革命文物2295件。其中主要的、代表性的紅色文化資源7處,成為達州紅色文化的亮點。
達州物產豐饒,享有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香椿第一縣、中國富硒茶之都、中國苧麻之鄉、中國黃花之鄉的美譽,是“川氣東送”的起點,素有“巴人故里,中國氣都”之稱。達州幅員面積1.66萬平方公里,轄2區4縣1市,總人口700萬,是四川省的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和東出北上的交通樞紐、對外開放的東大門。隨著森林進城、下鄉、入村、上路,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展現著一派山水相融、林城相依的新景象,一幕幕生機勃勃的森林城市影像扮靚巴渠大地,千年“巴人故里”正因創森展現出全新的風貌。

四川省人大副主任、中共達州市委書記包惠(左2)及達州市人大主任胥建(左1)、達州市市長郭亨孝(左3)、達州市政協主席康蓮英(左4)等領導共同植新樹
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多元的生態需求,達州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定。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為辦公室主任的創森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創森工作。編制了《達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7年》,印發了《達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
2019年,達州又將創森納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四城同創”統籌推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季度召開一次專題推進會,市人大、市政協每季度開展一次專題調研或視察,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縣市區聯動的創森工作格局。
依托巴山秀水的生態基礎,“西南奇勝”的得天獨厚優勢。達州累計投入創森資金約63.54億元,全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形成了“一心五極多點、一屏四帶多廊”森林城市建設總體格局,“生態宜居、幸福美麗”森林城市日益顯現。

張愛萍故居

綠色達城
自創森以來,達州積極推進大規模綠化行動。以工程造林為重點,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補植造林3.6萬畝,完成人工造林8.63萬畝,育苗1684畝1550萬株;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堅持管護、撫育和改造相結合,完成森林撫育9.9萬畝,培育儲備林基地0.4萬畝;進一步提高了森林質量,增強了生態功能。
截止目前,全市新造林87萬畝,中幼林撫育26萬畝,第一重山純林改造4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5.27%。
達州林地流轉更加規范,已流轉林地80余萬畝,流轉金額上億元,集體林改紅利進一步釋放。國有林場主體改革全面完成,21個國有林場全部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開江國有林場獲得“2018年度全國十佳林場”稱號。在新一輪事業單位改革中將175個林業站確定為公益一類單位,全市建立標準化林業站80個。
城區滿眼皆綠:新建和改擴建城市公園49個約2009.27公頃、綠化城市道路78千米,完善提升城市防護綠地、附屬綠地1287公頃,主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06平方米,綠化覆蓋率上升至40.38%。
村鎮優美宜居:先后建成綠化模范示范單位26個、示范村82個,園林式單位59個,森林小鎮7個,幸福美麗新村372個,綠化美化示范點845個,國家森林鄉村19個。
通道綠廊相連:新建和完善提升高速、等級公路等各類道路綠化706千米,完成水系綠化60千米,庫區綠化1420公頃,全市道路、水岸林木綠化率均達85%以上。
達州能有如此顯著的成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好的發揮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的示范引領作用。 如今,行進在達州的大街小路上,仿佛在一幅山水畫中信步游弋,讓人沉醉其間,流連忘返。
達州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走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之路。創森期間,全市新建各類特色產業基地46.7萬畝。油橄欖、烏梅、香椿、樹花菜,分別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
“創森”是一座城市進步的展示,是綠色發展的動力。達州先后建成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1個、省級森林康養人家28家、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0個。年接待生態旅游人數1685.2萬人次,生態旅游收入達26.4億元。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殖和“互聯網+林業”,培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1家,林業專業合作社293戶,全市特色林產品加工能力達10.47萬噸。全市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5713人為生態護林員,對全市515.36萬畝集體生態公益林和73.23萬畝國有林實施有效管護。2019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165.07億元,林農人均收入達到22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青山綠水”的林業發展紅利能人人共享,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巴山大峽谷AAAA景區

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知識宣傳

峨城竹海

巴山大峽谷桃溪谷
堅持生態為本,保護優先。先后出臺《達州市蓮花湖濕地保護條例》《達州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達州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為全面加強森林、濕地資源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森以來,達州推進林業綜合執法改革,加大涉林違法犯罪查處,加大林業環保督查。全面落實管護責任,積極開展整治破壞森林、綠地等專項行動10余次,依法查處涉林涉綠違法案件1277 件,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市沒有發生嚴重非法侵占林地、濕地,破壞森林資源,濫捕亂獵野生動物和重特大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得到全面遏制。

護林員巡護森林公園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當今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潮流。達州堅持全民共享共建的創森方針,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創森以來,全市共建設縣級以上各類主題林和義務植樹基地約126個5700余畝,植樹50余萬株,市民義務植樹參與率達90%以上。
傳播綠色文化,弘揚生態文明。達州評選香樟、黃葛樹為“市樹”、臘梅為“市花”;融入“巴人”、漢闕、紅色文化和巴山渠水森林文化,打造鳳凰山、百里峽、五峰山等5大自然教育基地;先后舉辦桃花文化節、荷花文化節、烏梅文化節等節慶活動。
達州在打造山川秀美森林城,著力塑造生態品牌的同時,并在達州日報開辟了創森宣傳專欄、《中國綠色時報》刊載創森專版、城市重要節點設置創森宣傳碑牌,利用達州電視臺、廣播、網絡、城市LED顯示屏、創森短信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舉辦了“森林城”攝影大賽,利用懸掛條幅、張貼標語等方式普及綠化知識,充分調動市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了“植綠、愛綠、興綠”的新風尚。
姹紫嫣紅今又是,春風浩蕩正其時。不出城郭,獲山水之怡,身居都市,得林幽之樂。漫步達州,處處皆清翠;環顧達州,歷歷有清流。一個“依山、傍水、映綠、繁花、宜居”的森林之城,一個獨具魅力的幸福綠色之都 ,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在巴渠大地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