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利 陳 雨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關乎到人民的幸福和祖國未來的發展。認真學習從毛澤東時期不斷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健康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經濟效益。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結合當代,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進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從單純依賴崇拜自然力到以人為中心,后發展到主張社會發展與自然協調的新時期。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在自然建設和生態保護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為我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思想淵源。其中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思想中包含著尊重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智慧,提供了重要借鑒。儒家“和合”生態觀反映了人與自然同處于一生態體,提倡樹立互相尊重的態度。儒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主張“畏天命”和“不違農時”更是認識到了尊重客觀自然規律的必要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正確認識自然。道家更多強調“無為”思想,人類的生產發展不能干預自然,自然的客觀規律為第一性的。同時,道家的“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闡述了對生態的保護,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代最早期的可持續的生態智慧。
1.人作為自然的人,自然界為人類社會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前提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強調,人作為自然的人,人源于自然,自然為人和社會發展提供其所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必然是離不開自然界。在物質第一性的前提下,自然界為人類生命體的發展提供支撐系統。人類為了自身發展,從自然界汲取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也在改造自然生存環境,更好的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改造自然必須要遵守尊重客觀規律這個準則,努力做到當下利益和長遠發展的有機結合。
2.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健康發展有直接影響
在馬克思看來,生態問題產生根源在于資本積累的貪婪。工業革命發展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對自然社會的改造能力也增強了。為了追求資本主義的利益空間,人類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毫無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源,對自然的的自我修復能力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變得尤其重要,勢在必行,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人與自然在發展過程中的關系。
建國以來,中國就提倡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毛澤東同志提倡防和治的結合,提出植樹造林的口號。鄧小平主張生態治理政府主導,確定話語權;確立植樹節,提高植被覆蓋率,擴大我國綠化面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各項建設中的位置更加突顯,在新時代,習近平創新發展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更加明確了生態文明價值取向,在基本路線中加入“美麗”二字,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國家戰略高度重要論述順應時代潮流,對于應對世界能源和氣候等生態危機、更加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意識到了我國由于經歷了長期戰爭和特殊的地理因素,我國面臨著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們的執政黨特有的感召力和領導力,所以是以組織號召的方式為主,最大程度上及時有效調動資源,發揮積極性和能動性。面對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復雜的國情,毛澤東組織號召群眾治理我國的大江大河,加強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發動群眾來種各種樹木,有效地調動人力、物力和財力,一系列的活動為我國的農田保護,生態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的同時,水災旱災頻繁、生物物種減少等生態問題也暴露出來。鄧小平號召“植樹造林,綠化祖國”[1],擴大綠化面積,注重在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同時,指出要依靠法制法規體系建設來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定開展[2]。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重要性,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上升到理論指導的層面,讓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實現由人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轉化,改善僅僅依靠領袖號召的主觀隨意性和不穩定性。
新中國成立后,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封鎖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借鑒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建設方法很少,所以可供我國參考的生態實踐經驗經驗少之又少。毛澤東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了解實際情況,逐步重視社會狀況,在社會實踐中認識生態建設的規律,為生態建設提供依據。
1978年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接觸到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知識。鄧小平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存在的短板,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改進生態環境落后的處境,必須在結合我國的生態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推動現代化進程[3]。習近平在陜西梁家河村的知青生涯中,針對當地惡劣的地理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地制定經濟規劃,發展當地的經濟。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利用科技創新改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認真鉆研西方先進的環保技術,學以致用,形成綠色循環系統,推動低碳型集約型經濟發展。
從建國至改革開放這段時期,因為生態環境治理涉及很多專業性問題,利用專業化治理手段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所以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在前瞻性和整體性的考慮下,引進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人員參與到生態環境的規劃建設,才能取得很好成效。因此在新中國的早期,為了及時有效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采用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應對各種環境問題。由國家促成這些機構組織的建立,組織專業的環境技術工作人員改善推動生態環境建設[4]。
在改革開放時期,經濟建設對環境的壓力逐步增大,環境問題愈發嚴重,而環境技術人員數量有限,僅僅依靠專業技術人員,很難及時有效的解決我國發展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為了改善我國嚴峻的生態問題,不能過分依賴環保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應從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出發,著手加強全民性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動員全員參與,樹立主人公意識。習總書記注重引導人民群眾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大力提高能動性,引導群眾作為環境治理的參與者。以保護好生態為出發點的同時,將新發展理念化為實際行動,推動大家在社會范圍內形成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繼承傳統文化生態智慧同時,也是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5]。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社會發展中轉變,對當代社會發展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時代價值。
1.我國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文化生態智慧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以儒、道、法為代表的百家思想孕育著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傳統生態智慧的精華。毛澤東以來的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從優秀的傳統生態智慧的沃土中汲取營養,同時又為傳統生態智慧注入新的生命。
2.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歷史轉變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強調地球是我們萬物發展的首要條件。在《資本論》中也分析了人與土地資源的關系,為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必須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歷史轉變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將馬克思生態觀運用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1.為新時代建立嚴謹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供行動指南
毛澤東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建立嚴謹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供行動指南。生態文建設從最初的政府號召和依靠民眾的自覺主動,到相應制度法規的不斷完善,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綠色環保意識不斷深入人心,觀念的轉變最為徹底。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法律法規對群眾的規范作用,引導樹立綠色化的生活消費方式和生產經營活動,改善不良習慣,提升環保意識,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和監察體制,為改善現今后生態文明體制不完備的現狀提供制度支持。
2.為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綠色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借鑒
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愈發嚴峻,而現代化建設為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應當明確向心力的主導地位,明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提升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雙向”交互活動引領市場方向。即:一方面,引導民眾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生活消費過程中自覺選擇簡約、環保、綠色的方式,增加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以消費去引導綠色生產,推動企業低碳生產;另一方面,企業研發生產新技術,引進綠色生產,增加經濟附加值,提升市場經濟競爭力。綠色環保的消費觀和綠色環保產業鏈相互影響,推動可持續發展[6]。
3.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麗中國”的實現提供方法論引導
在毛澤東到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歷史轉變中,我們愈發接近“美麗中國”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倡導形成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保護發展格局,期盼在2035年實現“美麗中國”的愿望。“美麗中國”目標的早日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需要發揮人民群眾對生態保護的主體作用,在發展中謀求保護,以保護促進發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