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超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人性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學術論題,也是日常生活的熱議話題,是一個既學術又生活的概念。細究起來,到底何為人性,人性如何,卻成為了一個難題。中國自古就有豐富的人性學思想,國內的性善論、性惡論、善惡混合論等在“百家爭鳴”時期被各家論述并流傳至今,影響深遠,但較缺乏實證科學的依據,且尚未形成獨立的體系。而西方人性學思想自古希臘時期就被提起,文藝復興時期興起延續至今,并與18世紀基本形成獨立體系,但西方人性學中過于強調本能、沖動、性等所顯現的人性并不完整。人的復雜性是單一維度不能統整的,注定人性學是一個多維度的學術體系。現有學術成果尚未形成以實證科學為依據,以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并以中國當下為語境,以人類所需為導向的全面的人性學體系是時代的呼喚。
現有《人性論》著作,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著,前兩卷(《論知性》與《論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論道德》)于1740年出版。第一卷闡述認識論,主要說明知識的起源、分類和范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內容。第二卷以感覺性觀點說明倫理學和美學問題,認為快樂的感覺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礎。第三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人性論》中休謨對人性的分析開啟了西方道德哲學中的情感主義。休謨認為任何科學與人性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如果能徹底認識人性,人們在科學領域的研究將發生巨大變化和改進。這應該是人類史上第一部以人性為題的較系統的人性學論著。
國內相關方面: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著作《幽微的人性》于2019年4月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犯罪心理學專著。該書并通過近年來轟動一時的惡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闡釋了犯罪心理學在預防和懲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會關愛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重視他們的成長環境,對他們加強心理教育。但是該著作并不是一部關于人性的論著,就內容而言更像是犯罪心理學在實際案例中應用和分析的匯編。
主流學術觀點之外有一部美國作者戴爾·卡耐基的大眾讀物《人性的弱點》,被稱為世界成功學第一書,戴爾·卡耐基成功學教育全書之一,世界上最暢銷、最經典、最實用的為人處世參考書。漢語版譯本由陶曚譯入,于2014年9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大眾讀物亦是典型的“成功學”著作。其書如其名的確洞悉了現實中的人性,但多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案例,沒有涉及任何理論的論述。
另一部大眾讀物美國作者劉墉的《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019年2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基本沒有學術價值,基本是散文和短小說合集。
關于人性學思想兩個核心概念理性和感性相關的著作主要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盧卡奇中晚年作品《理性的毀滅》,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賓克萊的《理想的沖突》,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里克曼的《理性的探險》,法郎西斯·沃恩的《喚醒直覺一超越理性的認知方式》,夏特菜的《理性史》,馬爾庫塞的《理性和革命》,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等。尚未發現單獨的關于感性的著作,大部分學術著作都是單方面的研究理性,單獨論述理性的越位或缺位的問題。而對感性的研究相對較少,也很少關注到感性的錯位問題。很少有學術著作同時對感性和理性進行研究,很少對兩者的關系進行研究,通常在研究理性問題時,才會在必要的情況下闡述感性。感性錯位的問題、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被長久忽略。所以本文力圖闡述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問題。
在中國知網搜索主題“人性”有相關文獻10萬多條,僅2019年就有3809條檢索,可見對“人性”這個古老的話題在當代依然熱度很高,是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經久不衰的議題。相關論文分布于各個領域和學科,人文社科類最為集中,有52317篇論文,經濟與管理科學其次約1萬篇。
在中國知網搜索主題“理性”有相關文獻17萬多條,僅2019年就有5665條檢索,“理性”原本是西方哲學,尤其是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核心詞,在國內亦是備受關注。
在中國知網搜索主題“感性”有相關文獻56821條,2019年就有741條檢索,“感性”在哲學方面的論文較少,多集中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各類與設計相關的文獻中,其中相關性最高的是“人性化”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