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溢 湯程桑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經濟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結構的一種對稱性增長趨勢,其代表著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一種新格局。從我國高等教育角度來看,擴招政策、素質化教育體系的建設,均以社會市場人才對接培養為主要目標,教育本質不僅起到緩解市場人才需求的壓力,更是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的作用。為迎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高校必須對傳統的教育機制進行改革,從人才培養、市場動態等方面為出發點,打造理論與實踐共生的教育格局,進而與國家的教育發展戰略相契合。
創新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對于新生代大學生來講,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是為學生搭建堅實的發展根基,更是為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理念保障。在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下,單一化的人才培養計劃,顯然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其需通過不斷的教育改進與優化,為學生建立一個多元化培養平臺,確保學生可將理念知識更好的應用到實際工作與生活當中。從高校教育發展形勢來看,其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在人才的規劃性培養下,將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提供中堅力量,為此,高校應貫穿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將人才培養作為主體目標,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
在當前教育體系的完善下,我國素質化教育工作的開展已渡過初期階段,接下來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高等教育的學生基數導向下,如完成教育的轉型與升級,將令我國教育事業步入一個嶄新的局面。高校教育應跟上我國新常態的發展腳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作為發展導向,以形成一個教育突破口,為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理念與實施手段,其對高校教育布局具有嚴格的要求,地方政府在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時,一般是針對市場發展趨勢、地區內高校教育大環境為主體,來制定相應的教育舉措,以此來達到教育的宏觀布局。然而,目前多數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認知程度不足,在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時,只是將其作為上級布置的教育任務,而并未從本質上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進而導致教育革新與轉型升級未能達成一致。在實際教育體系設定過程中,各類教育課程編訂較為隨意,甚至部分教育章節缺乏規范性,進而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的邊緣化發展趨勢。此外,多數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時,仍以傳統的教育體系為主,理論知識大于實踐知識,且關于創新創業課時的設定,也沒有達到預期課程設定的目標,在此類教育格局下,必然將造成教育的片面化、表面化等。
教師團隊作為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體,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一般由老師進行學習與實踐的引導,教師不僅扮演者教育實施者的角色,更是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組建者,其每一項教導行為對高校整體教育方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多數高校在設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時,由于其本身對教育形勢的了解深度不足,在教師安排過程中,也并未建立專業化的教師團隊,甚至出現教師身兼多職的現象,在缺乏系統性的培訓之下,將嚴重阻礙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另外,多數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錯誤的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規劃,課程教導以職業教學規劃大綱為主,課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此種情況下,必然令教育本身不具備相應的說服力。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偏向于實踐方面的,當學生學習到相應的理論基礎知識時,應通過實踐體系對理論知識進行認證,以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目前,多數高校在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時,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未能滿足實際學習需求,當學生學習到相應的理論知識后,卻沒有相應的實踐場所,必然令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空洞,進而無法滿足實際教育需求。此外,高校與政府之間的聯動關系較為匱乏,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項目較少,尤其是針對學生實踐類操作的項目更是缺乏,沒有相關實踐知識的認證,學生也將無深度開展創業項目,進而無法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需求。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是國家依據當前社會發展動態、整體教育趨勢建立的一種教育宏觀調控手段,為貫徹落實教育理念,高校本身應正確認知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教育任務來開展課時化的教育工作。高校應將創新創業理念作為現階段教育發展的核心,將整體教育形勢與國家戰略布局形成深度融合,將理念滲透到每一項教育環節中,以此來推動高校教育的轉型。高校教育體系中,應充分結合教育資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行合并,充分挖掘各個部門的教育職能,確保全員參與到教育體系中。對于高校教職人員來講,應正確認知到教育理念與教育職能之間的關系,及時針對既定的教育形勢來建立動態化教育體系,緊緊貼合人才定向培養目標,結合市場動態情況,對理論知識進行實時更新,并通過創新思維的導入,加大教育管理力度,進而推動高校教育的轉型。同時,應針對專業特性,建立相應的教育方針,管理人員應對教育方針的指向性進行周期性的優化與改進,確保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可滿足實際教育需求。在建立內控管理體制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的權益作為教育開展的主體,加大教育整合力度,為高校轉型提供基礎教育服務保障。
教師團隊在建設過程中,不僅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任職教師還應具備專業的教學素養,學校專業教職人員可采用內部培訓、外部引進的模式來建立相應的教師梯隊。內部培訓是將年輕教師作為主要培訓對象,充分挖掘出教師的創新能力,令教師本身具備相應的工作意識,然后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教育導向。首先,學校應依托于合作企業,將年輕教師投放到企業中進行基層鍛煉,深入了解到企業的運營模式,然后依據企業自身的發展對創業理念形成深層次的認知;然后,教師再將創業模式與教育體系進行融合,確保學生接受教育的完整性。學校也可將教師與大學生創業體系相融合,確保大學生在創業項目實踐過程中,由專業教師進行陪同,以對自身在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及時令學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為后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外部引進則是以學校目前發展為基礎,對教育市場中具有相關教育資質的教師進行導入,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鑒于目前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匱乏的問題,高校可采取相應的政策獎勵,依托于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吸引專業型教師參與到自身師資團隊的組建中。高校可定期開展教育活動,將企業家、資深顧問等作為講師,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與成功人士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企業家對市場的前瞻性解讀,令學生接收到第一手市場咨詢,提升學生的視野面。
教育服務職能是針對人才培養計劃來建立的一種教育手段,其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供認證的教育平臺。學校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將各類知識進行整合,并將知識滲透到實踐環節中,在實踐項目的建設下,學校可與企業進行合作,在政府的監管下,為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搭建一個三維立體化的教育體系,對學生進行深度培養。同時,高校應積極宣傳國家的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并對學生創業內容進行正確調研,開展相應的評估活動,為學生創業提供相應的保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有機結合的教育格局是指創業與創新相結合、創業與實業相結合、創業與職業相結合。在創新、實業、職業的共生體系下,可提升教育的耦合性,增強實際教育效用。第一,在創新方面。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下,對于高校教育來講,創新與創業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創新意識可作為創業理念發展的平臺,在技術與意識的驅動下,將令創業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第二,在實業方面。大學生創業是經濟結構中的一部分,要想貫徹落實教育理念,應建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將實業創業作為一種教育創新的載體,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在職業方面。職業教育規劃與創業的關系較為密切,高校應通過職業教育為學生灌輸正確的創業理念,令學生正視自身的能力,然后選取與之適應的創業方向,以保證創業的精準性與持續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高校應注重繼續教育的功能,從學生畢業到創業過程中,由于本身處于一個適應性階段,其是以高校教育為導向的,而為確保教育不會產生相應的斷層現象,高校應針對學生的創業來建立繼續教育體系,對創業中的學生進行持續性教導,令學生明晰自身的發展方向,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此種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發展來講,是后續實踐創業的一個基礎保障,同時也是創新創業教育戰略定位的一個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新常態發展體系下,為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為縮減教育事業與國家發展道路之間的差距,應將創新創業作為教育拓展的著力點,通過將各項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依托于地方政府、企業,打造一個共生化的教育格局,確保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本文則是對當前高校教育形式進行分析,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戰略發展目標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