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洋,李琰,趙亮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河南 開封)
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是胃腸間質瘤(GIST),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病程長短不一,短則數天,長則20 余年。影像學檢查可以提供正確的術前診斷以及重要的術后療效評價。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 例經病理證實的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臨床及影像資料,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選擇我院2014 年6 月至2016 年9 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GIST 患者16 例,女性4 例,男性12 例。年齡37-87 歲,平均年齡61.25 歲。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與腹脹,其中兩例出現小腸梗阻癥狀。
CT 掃描使用美國GE Light Speed 64 排VCT。管電壓120KV,管電流320mA,層厚5mm,層間距5mm,后重建薄層0.625mm。窗寬:400,窗位:40。檢查前半小時病人喝清水約1000mL 或0.5%稀釋造影劑。常規仰臥位掃描,掃描范圍參考超聲結果,增強掃描:經肘正中靜脈按劑量1.5ML/KG 注入碘海醇,注射速度為4-5mL/s,因我們采用小峰值測定法,各個患者動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時間不同。
所有患者的CT 圖像由兩名影像專業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醫師單獨閱讀,結果以獲得一致的意見為準,少數意見不一致的,匯報上級醫生一塊討論后統一意見。主要是從腫瘤的大小,邊界,生長方式,是否有出血、鈣化、囊變及壞死,強化程度、病灶周圍是否有淋巴結來判斷腫瘤的性質。
所有患者經病理學診斷并確診,并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2008 年標準分為極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四個危險程度。
對于本組16 例病例,病變均為單發。發生于胃部9 例,小腸5 例,后腹膜1 例,乙狀結腸1 例。腫瘤直徑為2-10cm。2 例合并有小腸梗阻。本組病例中發生于胃的腫瘤占56.2%,明顯高于其他部位,按照發病率來說,符合胃部發病率特點。
常規平掃和增強掃描16 例病例均為單發。8 例為邊緣光滑,圓形或類圓形、密度均勻腫塊,8 例腫塊密度不均勻,其內見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低密度囊變或壞死區,可見鈣化灶者3 例;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者占7 例,不均勻強化改變者占9 例,動脈期至門脈期病灶表現程度不一的漸進性強化改變,腫瘤的實質部分強化靜脈期較動脈期強化明顯[1-4]。部分腫瘤旁可見排列成簇狀或線狀增強的細小血管。這一強化特點是GIST 的特征表現之一,但無特異性[5]。腫瘤大小2-10cm 不等,平均直徑4.9cm。
16 例患者病理危險度分類,極低危險度3 例,低度危險度4例,中度危險度3 例,高度危險度6 例。免疫組化:CD117 陽性率為87.5%(14/16),CD34 陽性率為81.2%(13/16)。
GIST 是多見于中老年人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性腫瘤,最多發生于胃部與小腸部[5-7],胃底、體部是其好發部位,本組16 例病例,病變均為單發。發生于胃部9 例,小腸5 例,后腹膜1 例,乙狀結腸1 例,胃部發病率56.2%,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中位年齡50-60 歲,本組平均年齡61.25 歲,與文獻基本相符。依據腫瘤細胞的形態,在組織學上通常將GIST 分為梭形細胞型(70%)、上皮樣細胞型(20%)和梭形細胞一上皮樣細胞混合型(10%)三大類[8]。GIST 臨床癥狀與體征多樣,不典型,容易與一些常見消化道疾病相混淆,誤診率較高。臨床上可出現腹脹、腹痛、便血、黑便等癥狀,但均無特異性。

圖1 與2 病理為極低危險度GIST:小腸腫塊,境界清晰,大小約79mm×63mm×75mm,密度尚均勻,平掃CT 值約41HU,增強后輕度強化,CT 值約53HU, 圖3-4 病理為低危險度GIST:左中腹腔可見一大小約85mm×32mm×70mm 的腫塊影,淺分葉狀,與小腸界限不清,增強后明顯強化,病理證實為十二指腸腔外GIST 圖5-6 病理為中危險度GIST:胃大彎側腫塊,邊界清晰,密度尚均勻,病灶內結節狀鈣化灶,病灶向腔外生長,大小約79mm×90mm×53mm,增強后輕度強化,病理為胃腔外GIST。圖7-12 病理為高危險度GIST:圖7-12 病灶邊界不清,相鄰腸壁顯示增厚,病灶內可見典型的“Torri-celli-Bernoulli”征,病灶長軸偉100mm,平掃時CT 值約41Hu,增強時病灶呈高度強化,動脈期與門脈期CT 值分別約120H、96Hu,病灶內可見片狀壞死區;圖9-12 兩個病灶內可見大片狀壞死區,病灶程淺分葉,并可見結節狀鈣化灶,增強后病灶呈不均勻輕度強化臨近腸管壁顯示增厚,病理證實為高危險度GIST。
胃腸間質瘤的CT 表現有一定特征性,體積小的病灶大多邊界清楚,密度均勻,中等均勻強化,腫塊呈類圓形,向腔內或腔外生長為主;體積較大的病灶形態不規則,多見壞死囊變,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對周圍結構明顯擠壓[9-10];腹部腫瘤CT 診斷主要以解剖位置、腫瘤增強掃描征象;86%的GIST 向腔外生長的腫塊為主,一般不侵及系膜,定位結合其他影像手段。部分腫瘤旁可見排列成簇狀或線狀增強的細小血管,但無特異性[11-13]。本組研究中,16例病灶均行平掃加增強掃描,均為單發,8 例為邊緣光滑,圓形或類圓形、密度均勻腫塊,8 例腫塊密度不均勻,其內見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低密度囊變或壞死區,可見鈣化灶者3 例;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者占7 例,不均勻強化改變者占9 例,動脈期至門脈期病灶表現程度不一的漸進性強化改變,腫瘤的實質部分強化靜脈期較動脈期強化明顯。部分腫瘤旁可見排列成簇狀或線狀增強的細小血管。這一強化特點是GIST 的特征表現之一,但無特異性。 但此組病例中出現2 例小腸不完全性梗阻。據文獻報道,胃腸間質瘤轉移好發于肝臟、系膜、肺等[9]。本組病例中有1 例發生肝臟轉移。有學者[10,14]報道,腫塊越大、輪廓越不清、密度越不均勻,腫瘤惡性程度越高,低度惡性的腫瘤輪廓比較清晰,惡性程度越高,腫塊分葉越常見,另外,跨壁生長的腫瘤,惡性程度越高。本組高危險度6 例,出現邊緣不規則伴壞死8 例。有學者認為當腫瘤內部壞死、囊變、破潰,與空腔臟器相通,空氣進入腫瘤內部,表現為“Torri-celli-Bernoulli” 征時,是診斷胃腸間質瘤的可靠征象[15]。
GIST 應與胃癌、小腸癌、淋巴瘤、神經鞘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等鑒別。(1)胃癌主要好發于胃體及胃竇[16],惡性程度高,呈浸潤性生長,起自黏膜上皮,可形成腫塊或淺、大的潰瘍,胃壁明顯增厚,黏膜破壞,在CT 容易觀察到,少數胃癌表現為腔內外生長的腫塊,多伴有鄰近胃壁的增厚和(或)漿膜面的浸潤;主要鑒別點為增強檢查后胃黏膜是否完整,胃周淋巴結轉移是胃癌的主要轉移方式;(2)淋巴瘤[17]: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居多,起自黏膜下層,CT表現為胃腸道壁壞死、囊變較少見,出現胃腸道壁程度重、密度較均勻的彌漫、廣泛增厚,并常合并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與脾臟浸潤,小腸淋巴瘤還可引起腸系膜浸潤;增強掃描胃淋巴瘤常呈均勻強化,與肌肉強化程度相似,因為管壁的廣泛水腫及腫瘤在壁內廣泛侵犯,所以少數呈軌道狀強化;腸道淋巴瘤增強表現為輕度的環形強化,且增厚胃壁及腸壁柔軟度好,一般不引起梗阻癥狀,本組一升結腸間質瘤呈環形浸潤性生長,但病灶出現壞死較多,與淋巴瘤鑒別不難;(3)胃腸神經鞘瘤(GIS):是一種良性腫瘤,傾向于較均質,強化較均勻,囊變壞死較少見[18],腫瘤周圍淋巴結多見,GIST具備惡性的腫瘤的特征,如血供相對豐富、生長速度較快、體積較大,易出現壞死和囊變等[19];(4)胃腸間質瘤與胃腸道發生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CT 表現相似,較難鑒別,需有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才能確診,但后兩者發生率低于胃腸間質瘤。
綜上所述,胃腸間質瘤的CT 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CT上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部位、邊緣、強化程度、壞死及生長情況,特別是運用MPR 重建技術更有利于顯示腫瘤的形態及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GIST 呈膨脹式生長,大部分向腔外生長,密度較均勻,常較少引起梗阻,淋巴結轉移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