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昱鑫,李慧,曹得勝
(青海省中醫院急診科,青海 西寧)
鑒于近年來國內應用無創通氣搶救危重患者效果顯著,且無創通氣創傷小,操作護理相對方便,已在臨床廣泛應用。然而,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其中腹脹最為突出,發生率約為21-46%[1]。腹脹引起膈肌上移,影響呼吸,通氣量下降,因而會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導致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及住院費用的增加。本研究主要觀察了中藥(加味大承氣湯)灌腸及無創通氣治療AECOPD 合并II 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對無創通氣患者并發癥的作用,取得了確切療效,現報道如下。
62 例為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2 月在本院ICU 住院且符合納入標準的AECOPD 呼吸衰竭患者。62 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4 例,對照組28 例。治療組34 例,男18 例,女16 例,平均(56.6±7.8)歲,平均病程11.2±4.3年;對照組28 例,男15 例,女13 例,平均(57.2±8.1)歲,平均病程11.1±4.2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7 年修訂)”[2]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II 型呼衰按入院當天患者的血氣分析,符合動脈血氧分壓(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mmHg。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屬肺脹痰熱壅肺型。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COPD 診斷標準,病情屬急性加重期;(2)符合呼衰診斷標準。
1.3.2 排除標準
(1)深昏迷患者,不能配合患者;(2)氣胸;(3)面部創傷或畸形;(4)吸氣壓力較高,大于25cmH2o;(5)疾病加重,需有創通氣患者;(6)氣道分泌物多,排痰能力障礙;(7)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和多臟器功能損害患者;(8)胃腸道損害患者。
兩組患者均使用PHILIPS V60 無創呼吸機,吸氣正壓(IPAP)10-20cmH2o,呼氣正壓(EPAP)0-6cmH2o,具體視經皮血氧飽和度或血氣分析結果調整,每天通氣時間根據患者病情而定,一般6-24h,通氣期間取半臥位或坐位。對照組予以抗感染、抗炎、解痙平喘、化痰常規治療,并指導患者配合呼吸機呼吸,用鼻吸氣,用嘴呼氣,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協助患者兩小時翻身一次。
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予加味大承氣湯灌腸(柴胡10g、大黃10g(后下)、黃芩10g、厚樸15g、枳實15g)。隨癥加減:氣虛加黃芪30g,腹脹較甚者加香附10g,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各10g,津虧加生地20g。藥物由本院煎藥室煎藥。每次取汁200mL,灌腸前加熱至37℃左右,予保留灌腸,一日一次,療程3~7 天。視患者的治療反應可適當調整劑量及療程,如出現較嚴重的腹瀉癥狀則予及時調整劑量或結束療程。
觀察指標①血氣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動脈血,用床旁血氣分析儀(雅培i-STAT300),檢測PO2、PCO2、SaO2。②計算兩組最高壓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PS) 、最高呼氣末正壓(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 、平均使用無創通氣時間;③治療前、治療72h 后,分別測量記錄患者的臍周腹圍,收集并記錄患者每天的排便量。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和分析。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量數據用表示,P<0.05 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治療后SaO2、PO2、PCO2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SaO2、P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CO2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 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組可有效的降低無創通氣過程中的最高PS 和PEEP,減少無創機械通氣時間,并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PS 、PEEP 及使用無創通氣時間比較

表2 兩組PS 、PEEP 及使用無創通氣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最cm高H2 PoS)最(c高mH P 2 EoE)P時無間創通(天氣)治療組 34 13.44±1.39* 4.51±0.52* 7.38±1.59*對照組 28 14.57±1.45 5.58±0.54 10.86±1.90
表3 兩組腹圍、排便量比較

表3 兩組腹圍、排便量比較
組別 腹圍(cm) 排便量(mL)治療前 治療72h 后 治療前 治療72h 后治療組 115.24+7.80 106.94+6.70* 182.50+55.44 234.26+38.00*對照組 113.50+8.23 110.04+7.08 185.0+49.55 200.71+46.18
治療前、治療72h 后,分別測量記錄患者的臍周腹圍,收集并記錄患者每天的排便量。見表3。
病人排尿后平臥,以臍部未水平,測量1 周腹圍,每次排便于一次性尿墊上并稱重記錄,每24h 計算患者一天的排便量。
治療組治療后減少腹圍方面及排便量方便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改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慢性消耗性疾病,病情反復發作,重者見呼吸功能障礙,長期處于缺氧、應激的狀態,造成胃黏膜屏障受損,腸道菌群失調、移位,致使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數患者會合并營養不良,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住院頻率、病死率均升高[4]。
張奇男[5]認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邪熱壅肺,熱邪內熾,可消灼津液致胃腸熱盛,根據“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臟病傳腑,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濁氣上熏,易蒙蔽清竅,使病情惡化。臨床上除咳痰喘外,還可見惡心、納呆、腹脹、便秘,舌紅,苔黃厚膩等,運用中藥灌腸攻下大便,腑氣下降,肺之氣機恢復通暢,咳喘諸癥隨之緩解。曹玉山[6]指出“腑氣不通則肺氣壅”,對肺系病變務必要使腑氣通暢,需依據病情選用大黃、桃仁通腑泄濁,清肺熱。總的來說,“肺病治腸”應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有一定的理論和依據。中藥灌腸,藥物直接經直腸吸收入血,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不經胃腸,可減輕藥物刺激,有效改善腸道循環[7]。我科采用加味大承氣湯灌腸改善患者無創通氣腹脹、噯氣等并發癥的發生,并可使肺氣宣發,咳喘緩解。方中大黃攻積導滯,使肺熱從大腸解泄;枳實辛開苦降,消積導滯;厚樸行氣、燥濕除滿、降逆平喘;柴胡、黃芩內瀉熱結之效。全方共奏瀉肺平喘、行氣通腑之功。
綜上所述,中藥(加味大承氣湯)灌腸及無創通氣治療AECOPD 合并II 型呼吸衰竭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肺功能,明顯減輕腹脹癥狀,減少通氣時間,且操作簡便,提高醫務人員的執行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