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明,鄭毅,張緒峰
(1.牡丹江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腦卒中是為我國致死、致殘的首位原因,且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到來、生活方式改變,發病率不斷升高,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發展,死亡率有所下降,致殘率升高,而肌張力增高導致的功能障礙致殘者最為常見。研究發現,中國相關研究表明,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的發病率為80%~90%[1],卒中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下肢,且較下肢有更高的康復難度[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以康復、針刺、中藥治療為主,本次研究根據國家級名中醫鄭慶瑞多年經驗總結,對自擬補肝解痙湯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60 例中風患者來自牡丹江市中醫醫院腦病二科的住院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28-79 周歲,男性38 人,女22 人,病程最短18 天,最長84 天。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 例。治療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28~76 歲,平均(52.78±12.38)歲;病程18~78d,平均(43.32±13.57)d;疾病類型:腦梗死26 例,腦出血4 例;痙攣性癱瘓部位:左側18例,右側10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33~78 歲,平均(54.36±12.91)歲;病程14~67d,平均(47.61±15.81)d;疾病類型:腦梗死28 例,腦出血2 例;痙攣性癱瘓部位:左側14 例,右側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2008 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ZYYXH/T22-2008)。中醫癥見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強語謇,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2)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及《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4]進行診斷。(3)結合影像學檢查(頭顱CT 或MRI)可明確診斷。(4)采用Ashworth 痙攣狀態量表[5]選擇1~4 級的患者,入院時或在急性期治療過后出現上肢不同程度痙攣性癱瘓,有肌張力亢進和腱反射現象,伴有關節僵硬、肢體活動障礙、被動屈伸困難。
(1)不符合納入標準:(2)有嚴重失語不能完成評估者;(3)多次腦血管病史,嚴重功能障礙超過6 個月以上者;(4)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5)患有肝、腎等嚴重原發疾病或精神病、腫瘤;(6)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7)妊娠或哺乳期婦女;(8)病情危重、難以對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確切評價者;(9)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觀察。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康復治療,良肢體位擺放;上肢、手痙攣的患者加強上肢及手控制訓練。對照組采用天麻鉤藤飲(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中醫診療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7 年版))治療,方藥組成為天麻10g、鉤藤后下12g、石決明20g、梔子10g、黃芩10g、川牛膝15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上述藥物用水浸泡30min 后,加熱煎服,早晚各服用1次,200mL/次,1 劑/d,連續治療4 周。治療組采用鄭慶瑞老師自擬補肝解痙湯,方藥組成為白芍30g 龍眼肉20g 當歸15g 懷牛膝15g 枸杞子15g 菟絲子15g 木瓜15g 伸筋草30g 雞血藤15g 夜交藤20g 桑枝15g 僵蠶10g 桃仁10g 紅花10g 炙甘草10g,上述藥物用水浸泡30min 后,加熱煎服,早晚各服用1 次,200mL/次,1 劑/d,連續治療4 周。
服藥前、服藥后4 周分別記錄痙攣程度及生活能力,對治療前后ADL,Fugl-Meyer 運動評分法(FMA),改良Ashworth、臨床痙攣指數評定量表(CSI)上肢部分評分進行記錄。按1995 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評分法,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的百分比,分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或評分增多。以痊愈+顯著進步+進步來計算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 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對臨床癥候進行t 檢驗對比,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患者一般資料

表1 患者一般資料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性別 診斷男 女 腦梗死 腦出血治療組 30 52.78±12.38 21 9 26 4對照組 30 54.36±12.91 19 11 28 2
由表1 所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年齡采取t 檢驗,經計算t=0.49,P=0.63,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治療前后入選病例量表評分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入選病例量表評分比較
分組 FMA ADL CSI治療組 治療前 34.89±5.97 49.04±13.30 12.47±1.42治療后 58.63±5.74 77.17±12.46 7.52±1.02對照組 治療前 33.64±4.79 48.72±12.46 12.52±1.31治療后 47.12±5.07 62.40±13.76 9.98±1.21
由表2 所示,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具有可比性,經統計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FMA,ADL,CSI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表3 治療前后上肢痙攣狀態(Ashworth 評分)比較
經秩和檢驗,治療前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 76.67%(χ2=6.391,P<0.05,表1)。

表4 有效率
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為中醫“痙病”范疇,《內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中醫認為此肝陰不足,不能榮潤經筋所致,《景岳全書·痙證》云:“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抽攣僵仆……如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陰之敗也”[6]。鄭老師根據多年臨床觀察,病人上肢痙攣表現為陰經的屈曲痙攣,久則攣縮變形,筋肉僵硬,緊張、暴怒、大汗、失血后均可導致卒中后肌張力增高患者的程度,認為此為肝腎陰虛,不能濡潤筋脈所致,久則脈絡艱澀瘀滯不通,恢復較難。鄭老師根據病因運用補肝腎,養血柔筋活血之法,自擬補肝解痙湯,方中白芍、龍眼肉、當歸、桃仁、紅花補血活血,懷牛膝、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木瓜、伸筋草、雞血藤、夜交藤、桑枝、僵蠶柔筋通絡,炙甘草調和諸藥,同時,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滋陰養血,懷牛膝引藥直達下焦,木瓜、白芍、雞血藤、甘草為白芍木瓜湯之主藥,可起到肉筋通絡,行血通痹,僵蠶死而不僵,為入厥陰之藥,可領藥入肝,亦可散結行經[7],為此方不可缺少之藥。補肝腎,養肝血為治病之本,柔筋通絡活血為治病之標,標本齊治可通而不傷陰,補而不滯絡,從而達到治療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補肝解痙湯對于卒中后肌張力增高具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對其功能障礙具有明顯的提高作用,且能起到預防中風再次發作的作用,對于卒中后肌張力增高患者應用簡便,經濟適用。筆者認為本方對于偏側肌張力均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但由于卒中后下肢肌張力增高的臨床表現與觀測指標等與上肢不盡相同,不能同時研究,故需另行研究。本研究尚有諸多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