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木華,杜凱,薛志敏,史金玉
(牡丹江市中醫醫院, 黑龍江 牡丹江)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部位多以下肢動脈為主,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有研究資料顯示6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比例可高達35.4%[1],而75%左右糖尿病患者病死于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2]。近些年,中西醫結合療法在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得到廣泛關注,我科根據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了芪紅通絡湯治療本病。筆者于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進行了該方法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證臨床觀察,療效顯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牡丹江市中醫醫院周圍血管病科住院的64 例糖尿病周圍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 例,對照組32 例。治療組32 例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齡45~72 歲;對照組32 例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齡46 歲~71 歲;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病例中醫診斷和辨證標準參照2002 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消渴篇診斷標準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周圍血管科常見疾病癥候診治指南(2015)》[4]制定。西醫診斷參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5]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2016 年版)》[6]制定。共64 例,均符合診斷(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證)、意識清楚、病情穩定,并排除因外傷、雷諾氏病、大血管炎、風濕性疾病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血管損傷者;并發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納入研究前1 個月內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者;具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風險者;對本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精神異常,不配合試驗的患者。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配合我院制劑室自制自擬芪紅通絡湯;組方:黃芪30g,紅花10g,葛根、生地、熟地、麥冬、丹參、川牛膝各20g,川芎、雞血藤、當歸各15g,沙參、赤芍、桃仁、丹皮、地龍各10g,對于患者濕熱偏盛者加防己10g,薏苡仁20g;筋脈拘攣者加木瓜15g;肢體發涼者加桂枝15g;伴全身水腫者加車前子30g;脾胃虛弱者加運脾健胃之品,陳皮、山楂、神曲各15g;長期便秘者加決明子20g。服法:水煎取汁400mL,1 劑/d,分2 次早、晚溫服。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運動及飲食干預、胰島素降糖,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次,1 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 次/d。兩組均以30 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一個療程,治療期間未用其他影響本觀察的藥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1)臨床治愈:中醫癥狀和體征在治療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所有的指標均有顯著下降,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大于90%;(2)顯效:中醫癥狀和體征在治療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所有的指標均有下降,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75%-90%;(3)有效:治療后的中醫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比較,均有下降,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少30%-75%;(4)無效:治療后的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比較,均沒有下降,或者有加重情況,中醫積分減少不足30%。比較治療后與治療前之間ABI 值及血脂的差值。
應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之間比較的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經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結果: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8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中無不良反應。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 值及血脂(TC、TG)水平變化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 值及血脂(TC、TG)水平變化比較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經配對樣本t 檢驗,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案均有效;兩組病例治療后經獨立樣本t 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治療組降低ABI 值及血脂(TC、TG)水平效果優于對照組。
組別 例數 時間 ABI TC(mmol/L) TG(mmol/L)治療組 32 治療前 0.67±0.09 6.90±0.85 2.69±0.39治療后 0.96±0.07 4.08±0.62 1.55±0.44對照組 32 治療前 0.68±0.08 6.91±0.80 2.60±0.47治療后 0.87±0.11 5.48±1.05 2.03±0.51
結論:芪紅通絡湯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證屬氣陰兩虛、脈絡瘀阻)的臨床療效顯著。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屬于祖國醫學的“血痹”、“脈痹”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病因為機體陰虧熱燥而致血液黏滯,脈絡瘀阻,久病損傷正氣,正氣不足,氣血運化不利,氣陰兩虛在疾病進展中起關鍵作用,為病之本,血瘀閉阻脈絡為病之標,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本病當以益氣養陰、化瘀通絡為原則,本方以黃芪、紅花、葛根共為君藥,黃芪益氣健脾,紅花活血祛瘀,葛根生津止渴;臣藥生地、熟地、沙參、麥冬養陰生津,丹參、赤芍、川芎、當歸、桃仁、雞血藤、丹皮、地龍活血化瘀;佐以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諸藥共奏益氣養陰、化瘀通絡之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抑制磷酸二酯酶( PDEs ),改善血小板凝集、改善脂代謝,黃芪多糖對血糖有調節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血管病變,防治血管再狹窄[8];紅花中紅花油能對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進行調整,從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葛根可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糖耐量,抑制糖化血紅蛋白,抑制體內外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葛根總黃酮可抑制動脈硬化斑塊進展[9]。丹參、當歸、玄參、川牛膝等含有皂甙、生物堿成分,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降脂、擴張血管,地龍中蚓激酶可改善血液流變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癥狀積分、 ABI 值及 TC、 TG 改善水平優于對照組,表明自擬芪紅通絡湯對于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證屬氣陰兩虛、脈絡瘀阻可有效改善癥狀,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