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桂,鄭慧慧,陳久應,楊莉
(東南大學附屬南京江北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京)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之一[1],主要臨床癥狀為血尿和絞痛。通過病史、體檢、必要的X 線和B 超檢查,多數病例可確診[2]。但是對于肥胖和有腸氣患者超聲圖像不清晰,難以分辨結石,同時狹窄部位結石、輸尿管中段結石或小結石狀況下,難以應用二維超聲做出準確的判斷[3]。及時正確的診斷對緩解患者痛苦,減輕結石對腎臟的損害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利用AVE764 全自動尿液分析儀檢測輸尿管結石患者尿紅細胞、結晶、尿異形紅細胞和尿干化學來評估其在輸尿管結石中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2019 年01 月至2019 年10 月來我院住院治療并已確診為輸尿管結石患者40 例為實驗組,其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同時選取40 例非泌尿系統結石病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
AVE764 全自動尿液分析儀流水線及其相應耗材均由愛威公司提供。
對每一份標本分別采用AVE 尿液分析流水線及人工鏡檢法進行檢測,儀器法嚴格按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測標本前都進行質控測試,通過后再進行樣本測定。人工鏡檢法嚴格按《臨床檢驗基礎》(第5 版)進行操作,取新鮮中段尿10mL 放入專用離心管中,1500rpm 離心5 分鐘,棄上清液,留取約0.2mL 沉淀物,輕搖離心管使有形成分充分混勻,取20μl,滴入載玻片,加蓋玻片后鏡檢,所有檢測均在2h 內完成。
實驗組尿紅細胞計數、陽性率、尿結晶計數、結晶陽性率、尿異 形RBC 率 分 別 為531.15±269.6 個/ul、72.50%、16.13±8.31個/ul、15.00%、46.78±18.42%。對照組紅細胞計數、陽性率、尿結晶計數、結晶陽性率、尿異形RBC 率分別為2.14±0.24 個/ul、5.00%、1.80±4.24 個/ul、7.50%、2.45±2.41%。經統計分析表明兩者在尿紅細胞計數、陽性率、尿結晶計數、尿異形RBC 率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者間結晶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組尿干化學潛血陽性率、尿蛋白陽性率、白細胞酯酶陽性率、亞硝酸鹽陽性率、尿酮體陽性率、尿葡萄糖陽性率、尿膽紅素陽性率分別為80.00%、35.00%、25.00%、15.00%、7.50%、12.50%、2.50%。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潛血陽性率、尿蛋白陽性率、白細胞酯酶陽性率、亞硝酸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間尿酮體陽性率、尿葡萄糖陽性率、尿膽紅素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尿路結石可發生在泌尿系統中的任何部位,且會隨著腎臟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中的游走,目前對輸尿管結石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B 超檢查、X線檢查、CT 檢查、輸尿管鏡和腎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對于大部分尿路結石有良好的診斷作用,然而對于在狹窄部位結石、泥沙型結石、無腎積水結石檢出率較低,常有漏診發生[3]。對于這部分影像學診斷不良的患者可以進行實驗室尿液干化學和有形成分分析來輔助尿路結石的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尿液有形成分的顯微鏡檢查是臨床醫學檢驗中有形成分檢查的金標準[4],健康成人24h 尿中紅細胞不超過100 萬個,隨機小便如不離心處理直接鏡檢,顯微鏡下很難找到紅細胞,離心后高倍視野(HPF)下偶見,而泌尿系統結石中尿紅細胞較為常見[5]。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尿RBC 計數為531.15±269.6 個/ul,尿紅細胞陽性率72.50%,對照組尿RBC 計數為2.14±0.24 個/ul,尿紅細胞陽性率為5.00%,經統計分析表明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尿結晶包括草酸鈣結晶、胱氨酸結晶、亮氨酸結晶、磷酸鹽結晶等。健康人尿液中可少量出現草酸鈣結晶、非晶型尿酸鹽、非晶型磷酸鹽等,一般無臨床意義。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尿液中可出現草酸鈣結晶、磷酸銨鎂結晶、胱氨酸結晶等,結晶數量和類別較多。實驗組尿液中結晶陽性率為15.00%,對照組尿液中結晶陽性率為7.50%,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因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量太小導致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尿異形紅細胞包括酵母菌樣紅細胞、古錢樣紅細胞、炸面包卷樣紅細胞、膜缺損紅細胞、大紅細胞、小紅細胞、手鐲樣紅細胞。異形紅細胞占比可以輔助判斷血尿腎性或非腎性來源[6],進而判斷腎小球功能受損情況。如異形紅細胞在75%以上者為腎小球性血尿,正常紅細胞在90%以上者為非腎小球性血尿,畸形紅細胞界于10%~75%之間為混合性血尿[7]。實驗組尿異形紅細胞率為46.78±18.42%為混合性血尿,對照組異形紅細胞率為2.45±2.41%,為非腎小球性血尿,經統計分析表明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尿異形紅細胞增多,具體機理有待后續研究。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尿有形成分分析結果對比表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尿干化學分析結果對比表
尿干化學結果顯示,實驗組潛血陽性率、尿蛋白陽性率、白細胞酯酶陽性率、亞硝酸鹽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以往研究結果部分相符[8],差異產生的原因可能與對照組選擇有關,在后續的研究中應該加大樣本量,并且考慮健康體檢人群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尿酮體陽性率、尿葡萄糖陽性率、尿膽紅素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尿結石患者發病原理和尿干化檢測原理相吻合。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輸尿管結石患者尿液中尿干化和尿有形成分均部分改變,尿液中RBC 數量增多,形態差異大,尿結石數量和類別增多。因此在臨床工作中當遇到患者肥胖、泥沙型結石或者結石位置異常而常規B 超方法難以進行有效診斷時可以對患者尿液干化學和有形成分進行分析,提高泌尿系統結石診斷的正確率,減少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