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志爽,孫允芹,謝靜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 新鄉)
2019 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荊楚大地,并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該病毒癥狀一般為發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1]。這是我國近年來繼SARS 疫情后發生的又一次影響范圍較大,后果較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止2020 年3 月24 日,我國已有累計確診病例81850,死亡病例3287[2]。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居家隔離、延期開學等等。這些措施最大程度的延緩或阻止了疫情的擴散,但也嚴重擾亂了學生原有的學習生活。有研究表明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不強,面對問題可能產生強烈的心理波動和沖突[3-4]。各種內因和外因的作用,使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大學生易處于較高的心理應激水平,出現焦慮、抑郁、強迫等不良情緒,從而對大學生的心身健康造成有害影響。本研究調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其心理壓力,為后期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比較全面、真實地了解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的心理狀態,筆者選擇自己所在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此次調查研究。于2020 年2 月22~24 日組織學生集中進行,采用問卷星網絡問卷的形式,由學生通過手機端自己獨立完成,共回收有效問卷1234 份。所有調查對象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年級、政治面貌、戶口所在地、健康狀況等社會人口學資料。
1.2.2 認知行為調查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醫學生在疫情期間運動、起居以及疫情相關信息獲取情況。
1.2.3 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
該量表是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 版推薦的量化評估標準,是鑒別廣泛性焦慮癥可能病例的有效工具[5],在以往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8]。按照評分標準,GAD-7 評分分為四組:0~5、6~9、10~14、15~21,分別對應無、輕度、中度和重度焦慮。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系數為0.89。
1.2.4 抑郁癥狀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
基于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關于抑郁的九個標準,對抑郁癥狀的變化非常敏感[9]。按照評分標準,PHQ-9 評分分為五組:0~4、5~9、10~14、15~19、20~27,分別對應無、輕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抑郁。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系數為0.89。
1.2.5 其他方面影響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新冠肺炎疫情對醫學生學習、未來職業規劃的影響。
調查問卷的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采用百分比(%)進行統計。
本次調查收集的1234 份有效問卷中,其中男生462人(37.44%),女 生772 人(62.56%);三、四 年 級 學 生 分 別 為797 人(64.59%)、437 人(35.41%);城 市391(31.69%),農 村843(68.31%);共產黨員76 人(6.16%),共青團員1122 人(90.92%),群眾36 人(2.92%)。
在疫情期間,46.76%的同學每天運動時間少于半小時;運動強度以輕微為主,占58.91%;生活起居規律的同學占47.57%,有點不規律的占41.73%;每天閱讀疫情相關信息時間在0.5~1 小時的同學最多,占66.37%;每天接收到正面疫情信息最多的同學占63.05%,負面信息最多的占3.97%,中性信息最多的占32.98%;見表1。

表1 疫情期間醫學生認知行為調查情況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醫學生中不同程度的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焦慮情緒發生率是33.31%,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焦慮發生率分別是25.20%、6.73%、1.38%;抑郁情緒發生率是22.37%,其中輕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4%、4.21%、1.22%。見表2、表3。

表2 醫學生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GAD-7 測評結果(n=1234)

表3 醫學生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PHQ-9 測評結果(n=1234)
因受疫情導致無法按時開學,大部分同學均選擇有不同程度的擔心、焦慮而使學習受到了消極影響;疫情期間看到有醫務人員被感染甚至部分人員死亡,對醫學生將來的職業規劃影響方面,59.0%的醫學生選擇有影響,覺得醫護很偉大,將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見表4。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公共屬性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10]。有研究指出,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生理損害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但對心理的影響卻會持續很長時間[11]。在本研究調查的1234 名醫學生中,焦慮情緒發生率是33.31%,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焦慮發生率分別是25.20%、6.73%、1.38%;抑郁情緒發生率是22.37%,其中輕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4%、4.21%、1.22%。
針對以上問題,高校及有關部門應對醫學生進行精準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措施。昌敬惠等[12]對3881 名廣東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越大、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越高、日后將改變衛生行為越多的大學生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少,現所在地農村、非醫學專業、疫情信息中負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產生焦慮情緒,女性、現所在地近郊、有飲酒史、疫情信息中負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產生抑郁情緒。在分析醫學生心理問題原因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通過個性化的溝通方式講解疫情的病因、治療、預防及康復,進行有效的引導,消除醫學生焦慮、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表4 疫情的其他影響
除此之外,為防止此次疫情升級,各高校延期開學,大學生必須減少外出,導致其無法正常到校學習和參與社交活動,不僅加劇了學生的強迫、抑郁和焦慮情緒,而且對其學習進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批批的醫務工作者變身戰士,沖鋒在前,面臨被隔離、被傳染、工作困難大、生命安全處于嚴重威脅狀況,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而醫學生是未來醫務工作者的接班人,看到有醫務人員被感染甚至部分人員死亡,對大部分醫學生將來的職業規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所以,各高校應緊密圍繞此次冠狀肺炎疫情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精神。
在疫情期間,為響應國家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工作安排,各大高校都采用了網絡直播課的形式,各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網絡課堂,或者通過微信、QQ 以及公眾號等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廣泛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可以使學生正確了解有關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13]。提高學生群體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而促進情緒穩定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都應加強監測和信息管理,及時針對大學生自身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健康教育措施,利用網絡課堂開展廣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14],使大學生正確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關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健康的行為方式,以減少疫情帶來的心理損害和后續的心理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