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李瑞華,王彥芳*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2.天津安定醫院,天津)
童年期虐待是父母、監護人或看護者不當對待或忽視兒童,進而導致兒童軀體、情感、心理受到傷害或面臨嚴重的傷害風險[1]。童年期虐待和忽視是兒童和成年期情感障礙發展的預測因子[2]。童年期虐待是成年期抑郁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不僅會增加其患病風險,同時會影響病程發展。具體來說,任何一種形式的童年虐待經驗將抑郁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并且與更早的發病年齡,更嚴重的癥狀、更多次數的復發相關,其自殺率也更高。抑郁障礙是一種以情緒低落和興趣減退為核心癥狀的常見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和高自殺率等特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抑郁障礙的認知功能,抑郁障礙存在明顯的注意力、記憶、執行功能、言語功能等認知損害,而這些認知功能損害在難治性抑郁障礙患者中更加明顯[3]。有研究表明,童年期虐待會對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且虐待程度越高其認知功能越差[4]。本研究通過分析童年期虐待與抑郁障礙認知功能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針對性的干預,同時提醒家庭、社會關注兒童虐待情況,關注兒童心理健康。
山西某醫院住院及門診的首發抑郁障礙患者92 例,利用兒童期虐待問卷將被試分為伴童年虐待抑郁組(50 例)和不伴童年虐待抑郁組(4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5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②首次發作,且未接受過抗抑郁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③有足夠的視聽水平和理解力;④入組時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評分≥17 分;⑤20-55 歲,性別不限;⑥患者本人或其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躁狂或輕躁狂發作;②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或合并其他精神障礙;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當前有嚴重自殺風險。
1.2.1 一般資料記錄表
收集被試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婚姻狀況、發病年齡、病程等資料。
1.2.2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5]
HAMD 用于評定抑郁狀態嚴重程度,大部分項目為0 ~4 分5 級評分法,其總分能較好的反應病情嚴重程度,總分越高,病情越嚴重。本研究使用17 項版本,HAMD ≥17 分為抑郁的劃界分。
1.2.3 兒童期虐待問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6]
CTQ 是測量兒童期虐待的工具之一,因其使用簡單、測量時間短、良好的信效度在臨床上廣泛使用。CTQ 用于評估被試16 歲之前的情況,共28 個條目,包括25 個臨床條目及3 個效度條目。構成情感忽視、軀體忽視、情感虐待、性虐待、軀體虐待5 個臨床分量表。本研究采用當情感忽視≥15 分或軀體忽視≥10 分或情感虐待≥13 分或性虐待≥8 分或軀體虐待≥10 分,視為伴童年虐待者;當情感忽視<15 分且軀體忽視<10 分且情感虐待<13 分且性虐待<8 分且軀體虐待<10 分的被試作為不伴童年虐待者。
1.2.4 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試(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status,RBANS)[7]
RBANS 有12 個條目,構成神經心理狀態的5 個因子,即刻記憶、視覺廣度、言語功能、注意、延時記憶,該測試總分及因子分均可反應被試認知功能,得分越高,被試認知功能越好。
1.2.5 Stroop 色詞測驗(Stroop color word test,SCWT)
Stroop 色詞測驗包括單字、單色、雙字、雙色四個部分。可測量被試選擇性注意、認知靈活性及執行抑制功能。
1.2.6 持續操作測驗(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dentical pair,CPT)[8]
持續操作測驗評估受試者警覺性、持續性注意力。分值越高代表受試者注意越穩定、警覺性越高。
所有入組對象由一位臨床副主任或主任醫師進行診斷并完成癥狀學評估,認知功能評估由經過規范培訓的一名心理學研究生完成。量表評估及神經認知測試均在同一天內完成,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患者的一般資料中,性別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年齡、受教育年限、HAMD 分數采用t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伴童年期虐待和不伴童年期虐待的兩組抑郁障礙患者的各項認知功能指標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期間共收集抑郁障礙患者共92 例,抑郁障礙患者中有50 例伴有童年期虐待,其中男2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33.41±11.04 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2.16±3.59 年,HAMD 總分22.77±3.63 分。42 例不伴有童年虐待,其中男23 例,女19 例,平 均 年 齡36.36±10.42 歲,平 均 受 教 育 年 限12.93±3.54 年,HAMD 總分21.07±3.47 分。兩組間性別、年齡和受教育年限、HAMD 總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伴童年期虐待和不伴童年期虐待組的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

表1 伴童年期虐待和不伴童年期虐待組的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
項目 伴童年期虐待(n=50) 不伴童年期虐待(n=42) t/χ2 P性別(男/女) 23/27 23/19 0.825 0.251年齡 33.41±11.04 36.36±10.42 -1.227 0.225受教育年限 12.16±3.59 12.93±3.54 -0.949 0.345 HAMD 總分 22.15±3.93 21.07±3.47 0.990 0.325
表2 伴童年虐待抑郁組與不伴童年虐待抑郁組認知測驗結果比較

表2 伴童年虐待抑郁組與不伴童年虐待抑郁組認知測驗結果比較
注:RBANS,重復性成套神經心理狀態測試;CPT,持續操作測驗;*P<0.05。
?
認知功能測驗結果顯示,伴童年期虐待抑郁組即刻記憶、言語功能、注意、延時記憶、RBANS 總分、CPT3 均低于不伴童年期虐待抑郁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Stroop 單字時間、單色時間、雙字錯誤數、雙字時間、雙色錯誤數、雙色時間高于不伴童年期虐待抑郁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既往研究發現,首發抑郁障礙患者存在多方面的認知功能障礙,其中以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的損害較為顯著[9-14]。Young EA 等[15]報道,35%的抑郁障礙患者在童年期經歷過性虐待、情感虐待和軀體虐待,而健康人群中這一比例為15%。Janna Nelson等[16]針對184 項研究的meta 分析結果顯示,幾乎一半的抑郁障礙患者有童年虐待經歷,受虐待的個體在成年期發生抑郁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2.66 至3.73 倍,且早期抑郁發作幾率、慢性或治療抵抗性的可能性也是健康人群的兩倍,說明童年期虐待是成年后是否患抑郁障礙的預測因素,在本研究中,伴童年期虐待抑郁障礙患者在即刻記憶、言語功能、注意、延時記憶、RBANS 總分、CPT3 均低于不伴童年期虐待抑郁障礙患者,在Stroop 單字時間、單色時間、雙字錯誤數、雙字時間、雙色錯誤數、雙色時間均高于不伴童年期虐待抑郁組,提示伴童年期虐待的抑郁障礙患者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注意、計劃、解決問題和抑制信息處理、選擇和持續性注意方面較不伴童年期虐待的抑郁障礙患者較差,這說明有童年期虐待的抑郁障礙患者可能有更嚴重的認知障礙,這也預示對治療反應欠佳。
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假陽性的極端值,同時CTQ是回顧性的自評量表,可能存在被試的回憶偏倚,也可能受到情緒及潛在認知歪曲的影響,進一步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著重于神經影像學及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