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安 蕾 高業艷
西安工業大學(710021)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應運而生的課程網絡化平臺也是多種多樣的。傳統型的網頁式課程也在發展新的外聯模式,與之配套的APP產品是其中一種移動模式。因此網頁式的課程資源平臺越來越多。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很少有一種模式能夠包打天下,在線教學資源同樣也是多元。重量級的課程在內容豐富、品質優秀的背后,是多年教學資源的積累,是多種教學手段的呈現,是多工種制作的結果。這是受眾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習的良好平臺。但是對于課堂教學與課程分享互動環節,網絡微平臺課程也是有一定的生長空間的。
為了補充課堂教學,結合翻轉課堂及擴大交流互動等教學過程,增加課程浸入式的體驗,需要建設網絡微平臺課程,不需要增加學生負擔,不需要下載安裝APP,以期更好地適應當下的教學網絡環境,更好地適應目前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研究生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學案例資源建設。文章以微信公眾號“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賞析”為例,探索如何使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將這些有益于教學與研究的相關資源進行整理與建設。
研究分析教學資源輕量化問題,搭建于一些課程的網絡微平臺。減輕一些課程教學資源重量,探討長期點滴浸入式的學習分享模式。以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課程為內容,將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中的文化溯源、典型古建筑作案例,整理古建筑課程資源。建立網絡微平臺課程,探索研究與建設這種新型課程模式,更新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提供給網絡共享,以便學生在這種網絡微平臺課程中充分體驗并有所收獲。
課程內容豐富,案例較多,將每個經典案例充分講解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現有的學時有限,因此通過網絡微平臺,可以充分展示案例,多角度解析經典處理手法,使學生受益。
課程社會資源豐富,相關視頻精彩紛呈,學術相關研究成果發布頻繁,通過微平臺及時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學內容前沿化。
課后的深度體驗是,對于經典案例的認知升華。優秀的古典建筑的現場體驗是非常重要的,相關的環境氛圍、古建筑的尺度設計等內容必須通過現場體驗才能夠真實獲得,課堂上的內容展示與設計剖析,需要通過自身體驗才能夠產生共鳴。
在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領域內,有大量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按照資源載體分類,大致可以分為:紙質書籍、紀錄片、公開課、節目訪談、其他公眾號等。這些都可以放到“建筑聞讀”板塊里,因為這些主要是學習的資源。
學習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還需要有社會實踐與學習感悟的體驗,因此需要單獨為之設立一個模塊,用于分享與探討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使第一模塊的理論學習深入到第二模塊的實踐學習。在這一模塊中,如果有某一內容的研究,也可以單獨設立分支。
上述兩個模塊是以內容載體為綱進行分類,為了便于總結與統計,以時間為脈絡,設立“消息合集”放置目錄與鏈接?!皻v史消息”是微信平臺提供的,“發布合集”是將上述兩個模塊的內容進行整理、統計、鏈接。
為了方便進行課程線上線下通知及作業提交,平臺還需要建立一個教學工作模塊“知行相長”,將課程通知及考核問卷發布到平臺上,在教學中方便轉發及應用,支持教學研究工作。也可以將學生或者團隊的研究成果放在這個模塊中展示。
表1
第一模塊為信息檢索區,第二模塊為資源展示區,第三模塊為教學互動區。以此來實現微平臺的功能,發揮出微平臺靈活多樣的特點。用微平臺補充課堂教學的時間不足,補充相關案例不能夠充分介紹的不足,用網絡微平臺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延長課程實踐環節長度,靈活設置實踐形式,提高師生溝通效果。
每個模塊的內容都可以做為教學資源,需要不斷地建設與維護。對于課程問卷可以使用小程序來完成,系統可以直接提供問卷統計數據。微信平臺可以提供相關用戶數據,可以看到,公眾號用戶不僅可以是在校選課學生,也可以是校外用戶,不限年齡不限地域,體現了公眾平臺的開放性。微信公眾號平臺還可以提供各級菜單的點擊次數統計,給用戶提供參考。以“古典建筑與城市建設賞析”微信公眾號為例,18~25歲用戶有615人,占總用戶數55.26%;26~35歲用戶有182人,占總用戶數16.35%;36~45歲用戶有175人,占總用戶數15.72%;46~60歲用戶有107人,占總用戶數9.61%;18歲以下用戶有19人,占總用戶數1.71%;60歲以上用戶有15人,占總用戶數1.35%。
隨著移動網絡與設備的升級,面向移動學習的資源建設正如雨后春筍陸續展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教學案例資源建設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并得到了廣泛關注。如何有效利用微信這個中國普及率最高的公眾平臺,并且結合課程教學資源分享公眾號的獨立特性,進行資源建設及獨有推送實踐研究,是具有廣大社會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研究方向。隨著媒體傳播形式及資源獲取方式的改變,微信公眾平臺的學術性、專業性資源建設也將獲得更多的關注,取得更多的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