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崇勤
(開江縣永興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開江 636254)
種植玉米作物的前提是保證土壤肥沃,土質中的有機物充足。周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非常關鍵,玉米質量和產量更高,科學種植理念的滲透越有價值。針對玉米種植主要問題的解決很難一蹴而就,應該結合不同地區的土壤翻耕情況,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合理運用先進的栽培技術等。把握時機創新玉米栽培技術,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指日可待。
玉米作物是有很強適應能力的,而且根部十分發達,多種土壤環境中都可以進行玉米作物栽培。進一步提高玉米種植產量的關鍵在于土壤翻耕。具體操作為:使用專業工具翻新土壤,把規定區域內的土地變得平整松散,從而為玉米種植生產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農民的科學化種植、合理化操作意識不強,錯誤的認為土壤翻耕并不重要,甚至在不翻耕的情況下播種,只要保證出苗即可。這一問題嚴重影響著玉米作物的種植產量[1]。此外,有些農民過分忽視了有機化肥合理配比的重要性,因此導致土壤硬化結板,耕層越來越淺。沒有做好土壤翻耕,或者翻耕操作不徹底,也不可能順利達成玉米作物的高產種植目標。針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應該加強農民們的知識教育,不斷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指導農民做好土壤的翻耕,為玉米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保證施肥效果,重點使用有機化肥,進一步改善玉米種植區的土壤結構后,大大提升玉米產量及質量。
在玉米栽培生產過程中,播種密度的嚴格把控至關重要。如果存在播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生產差異大等情況,也將阻礙著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2]。有些農民經常按照自己的種植經驗進行玉米作物種植情況的評估,不關注科學種植,沒有合理生產的意識。針對這一問題的妥善解決,需要引導農民摒棄傳統的種植觀念,鼓勵他們加入到科學種植、合理化生產活動中,從根本上提升玉米產量,保證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再者說,可以根據土壤的肥沃程度,做好玉米作物種植密度的設定,并且結合實際情況科學播種,更好地掌握間距行距,玉米種植深度最好在5厘米左右。
玉米栽培期間可能遭受各種各樣的病蟲害,病蟲害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就無法實現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不同地區的玉米病蟲害防治要點不同,傳統的栽培模式容易導致病蟲害現象越來越嚴重,病蟲害防治工作實際的發展趨勢不容樂觀。例如:常見的玉米作物病蟲害中玉米螟的危害極大。由于缺少有效的、科學的防治手段,所以這一病蟲害問題的治理效果很不理想。很多農民盲目加大農藥的使用量,沒有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說,還使常見病蟲害產生了很強的耐藥性。防治難度更大,防治工作的推進變得阻力重重。常見的玉米蟲害包括黏蟲、蚜蟲、紅蜘蛛等;常見的玉米病害包括: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等。筆者認為,專業的農業人員應該學習專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為農民的玉米栽培提供專業指導,要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玉米病蟲害的實際危害,從而運用科學的防治手段,不同時期主動的加強防治。比如,針對玉米螟問題的正確處理,建議采取三種措施。第一,樹立科學的農業防治觀念,妥善處理玉米秸、玉米根等,盡可能在玉米螟越冬羽化前減少它的發生條件,有效控制該蟲害的發源體成長。第二,具備正確的藥物治理意識,分階段進行合理的藥劑噴灑。如玉米心葉長成后,確保田塊花葉率達到10-15%左右可以展開全面普治[3]。每隔一段時間觀察玉米苗株的生長情況,必要時進行二次防治,一般可使用48%樂斯本乳油2000倍液全面噴灑,達到更好地防治效果。第三,應該利用生物防治方式,通過人工飼養赤眼蜂,在發現玉米螟危害以后及時釋放赤眼蜂,徹底消滅病蟲害,玉米作物的合理栽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玉米作物的種植生產范圍很廣,也產生了非常大的農業效益。具體分析玉米種植的主要問題,然后運用多樣的栽培技術、管理手段等,有效控制不良因素產生的影響,是提高玉米作物產量,充分保證玉米作物質量的關鍵。具體優化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了玉米栽培水平后,更利于我國農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