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文
(天等縣都康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天等 532809)
中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發展農業經濟不僅僅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國家安定團結,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當前對于農業建設而言,我國已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且大力開發各種科學技術以推動農業種植技術的改進,從而以實現穩產優產的目標,為我國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以及現代化農業發展和長遠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地區不同導致水稻種植的條件出現差異,部分條件的不滿足導致水稻種植推廣和質量提升受到阻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鑒于此,本文立足于水稻種植角度,重點分析了種植技術及其主要環節,同時針對可能的病蟲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在農業發展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的病蟲害和發病率也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各區域應根據各自的情況選擇適當的品種。對此要求在篩選種子時,必須選擇健康和高飽和種子。在良好天氣條件下,必須及時將種子晾曬,以去除種子內的水分,并使種子能夠保持干燥狀態。在上述的處理中不需要使用試劑,僅僅通過晾曬即可。在陽光下,紫外線的存在也會對種子產生良好的殺菌效果和消毒效果,可以進行殺菌消毒和種子消毒處理,這對種子的發展和生長都是非常有意義。
水稻床苗通常是向東西方向走向進行處理的。在這個走向上,通過保證稻子的幼苗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全面的光,以此保證幼苗的生長光的穩定性,提高出苗率。在現實生活中,水稻對根的生長空間有著很高的要求,對此需要在與苗床對應的位置控制床的距離,防止床的距離過小或過大。這項工作需要在床上蓋上膠卷,通過這種方式,使幼苗在生長過程中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實現了床溫度的提高。同時,應用薄膜覆蓋方式也能有效控制床的含水量。在做苗床的時候,利用充分腐爛的豬糞來實現肥力的增加。對應的使用量為大約每畝4千斤,施肥后用鏟子代替苗床位置營養土配置,將腐熟豬糞設為40%,無鹽堿園土設為60%,配合適量的稻子壯苗劑。
在水稻播種作業開展之前,有必要進行能夠強化栽培工作的研究。首先,栽培者有必要充分研究當地的氣候因素。一般而言水稻種植中,7℃是其最佳播種溫度,需要保持距離地面5cm的溫度在8℃左右,方才能正式播種水稻,以此提高水稻苗出苗率。播種工作完成后,需要在種子上覆蓋厚度約1厘米的細土,以此保證水稻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有足夠的營養物質。
移植水稻時,如果根系統受到損傷,水肥的吸收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時主要表現為是葉黃,且在地面的位置停止生長,而在新根發生后繼續成長。在這個階段,首先,需要檢查稻苗及補充幼苗。插秧結束后,經常會有苗洞。對于這種情況,應立即對稻苗補充處理,保證基苗數量和密度滿足要求;第二,做好稻苗灌水作業。種完苗后,把水放進稻田,兩天左右就會變淺一寸,育苗移植后需要1英寸左右的灌水;第三,對綠肥進行追加。新根成長2英寸左右后,需要追肥綠肥,以促進新葉的生長。
對于水稻而言,病蟲害防治是關鍵,其首先需要做好播種前的防治工作,這主要涉及如下兩個方面:
(1)嚴格管控種子來源
當前很多區域由于水稻種植品種品質不佳而導致最終存在產量和水稻質量的影響,造成了種植者的經濟效益的降低以及農業發展的障礙。對此嚴格做好水稻播種的品種的遴選顯得十分重要。對此首先要求在水稻產量及品質不高的種植區域做好品種的選擇,確保對應的水稻品種不是來自于發生過水稻病蟲害區域從而以降低病蟲害風險引入的概率,降低病菌傳播的可能性。其次要在所有低于做好種植前的水稻種植的質量和品味的探查,嚴格根據科學選種方法方案進行稻種的選擇,以此杜絕有害的稻種被選種,以降低稻種受到的風險。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培育的稻種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從而以徹底清除篩選的種子中所攜帶的有害物質,以此降低對未來水稻種植成效和收益的影響。
(2)排除水稻種植田地沉積隱患
在上述環節處理后,稻種選育過程導致病蟲害的風險會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稻苗種植于稻田之中,稻田作為另一個風險隱患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以提升整體的風險管控成效。為了消除水田沉積的危險性,對此主要是在水稻種植前通過水田的一系列處理,以此降低田中沉積的雜草、病蟲害、細菌的數量。對此,首先,把稻田之中的土壤翻過來,并將其浸泡在水里,除去大部分的雜草和害蟲幼蟲。在此基礎上,把稻田中的殘渣撈取,以此除去一部分的病原菌。最后,將水田內有害物質諸如可能成為病蟲害和細菌繁殖的雜物進行更深的掩埋和焚燒,以進一步去除水田內的病蟲害和細菌。當然,在處理水田之前,盡可能地在水田附近種上向日葵、大豆等具有較強跟風性的植物,為害蟲天敵提供生存環境,在驅除水田害蟲時趕走水田內的害蟲天敵,防止害蟲再次繁殖。排除水稻種植田地的沉積隱患是減輕水稻種植病蟲害影響的關鍵舉措,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因此對于種植者而言,積極做好該項事務有助于提升整體種植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
上述處理過程為對種植的水稻種子的病蟲害防治和種植環境的處理。當種植完成后,水稻在稻田中生長,由于其所處環境為開放性環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此需要做好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以做好水稻種植最后一個環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這一環節而言其主要涉及如下三個方面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病蟲害
物理防除病蟲害實際上主要是指應用物理技術來驅除田地里的害蟲,根據實際應用可知應用最多的物理方法則是殺蟲燈。根據病害成蟲受到光線的有道特點,利用光吸引成蟲,以達到殺死成蟲的目的。殺蟲燈主要針對成蟲,在水稻種植前期效果顯著,對于規模較大的害蟲則無能為力。殺蟲燈在蟲子的種類上沒有選擇,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很多天敵,所以在使用中必須嚴格控制時間。對于我國南方而言,除了長江中下游平原外,絕大部分區域的水稻種植位于山區,因而水稻種植分布紊亂,對此合理配置殺蟲燈是使用時應解決的問題。
(2)化學防治病蟲害
化學防除病蟲害主要是針對害蟲的繁殖狀況,在特定時間使用化學制劑驅除害蟲。對于一般的病蟲害防治而言,可以常用80%殺蟲單粉劑、50%殺蟲松乳油或90%結晶敵百蟲進行水稻種植病蟲害預防和治療。根據二化螟并拆特點,只有在其數量達到預防和治療指標時才能給藥。對此在給藥期間,稻田水層保持在3~5cm。根據當前的防治整體特點和具體情況,需要考慮藥物對農作物和田地其他生物的影響。一般而言,對應的藥效只停留在一定范圍內,對成蟲和高齡幼蟲的效果很低,而孵卵高峰方可展現出應有的效果。根據并成功還防治經驗可知,在6月下旬到7月之間要降低對該方法的使用,以避免對害蟲天敵的繁殖影響。
(3)生物防治病蟲害
生物防除手段比較多樣。其中一個目的是在田地里合理地培育害蟲天敵,例如魚、螃蟹、鴨子、青蛙等,以達到抑制諸如芽衣等害蟲的生長、繁殖的目的。第二的目的則是模仿害蟲傳達交配信息,在早春妨礙害蟲的交配和產卵,減少旱田害蟲的數量。其三則是制作生物殺蟲劑驅除害蟲。生物殺蟲劑的種類很多,主要涵蓋真菌系殺蟲劑、細菌殺蟲劑、病毒類殺蟲劑以及植物浸出液等。
生物殺蟲劑的活性蛋白質和細胞很多,溫度、濕度等條件很高,不能和濃堿性藥物混合使用。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與化學農藥不同,因為需要經歷寄生、繁殖并發揮作用,所以生物農藥必須在害蟲發生前使用3~5天。除此自外,生物殺蟲劑對應的作用對象單一,不影響其他生物,是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預防措施。
水稻種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對我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安定和諧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此本文以水稻種植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當前水稻種植的主要技術環節,諸如水稻苗的選育,水稻種植以及田間管理等。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水稻中可能的病蟲害給出了播種前以及播種后的防治措施,通過這些措施的配合使用,并做好種植過程中的管理和養護,從而以降低病蟲害風險,提升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為種植者提供更多的經濟效益,甚至可以推動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