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四平
(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馬投澗鎮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安陽 455000)
傳播途徑:遠距離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種子帶菌傳播,田間傳播主要是通過施肥、耕作等農事活動傳播。
白發病發生:谷子白發病早期侵染多發生于幼苗期,由于卵孢子可進入休眠狀態,在土壤中可生存2年以上時間,當溫度和濕度適宜時,孢子囊開始萌發,一般適宜溫度為8至35℃,適宜土壤濕度為60%,需要注意的是,卵孢子在牲畜腸胃中仍然可以發芽,因此,堆肥時必須要確保充分發酵。不同谷子品種的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同時播種時間、土壤墑情以及覆土深淺都與白發病有關,一般適當遲播,確保土壤墑情良好,控制覆土厚度,確保種子快速發芽出土,可以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谷子白發病的發病條件:
谷子白發病與土壤溫濕度、播種深度、耕作條件、出苗速度土壤質地以及品種等多種因素有關,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土壤溫濕度。當土壤溫度在20℃以上,濕度在50%以上時,易發生白發病;當土壤溫度在20℃以下,濕度在50%以下時,谷子出苗較快,芽鞘比較短,少見白發病。
(2)播種深度與出苗速度。播種深度過深,則出苗慢,芽鞘期較長,會增加發病的風險,且一旦發病,病情較為嚴重。事實上,所用影響出苗速度的因素均會導致發病風險增加,一般來說,谷子苗高于3cm時,基本不會在受到侵染。
(3)耕作條件。卵孢子可進入休眠狀態,在土壤中存活至少2年以上,因此,連續種植谷子會導致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增加,發病風險更高。
(4)谷子品種。不同的谷子品種對白發病的抗病能力有明顯差異,一般在栽培過程中難以找到免疫品種,但是經過人工接種,提升谷子的抗病性能,可以使發病率控制在1%以下。
爛芽:谷種開始發芽時,卵孢子也開始產生芽管,其會從谷子幼芽、幼根表皮以及胚芽鞘侵入,幼芽被感染時,往往還未出土就已經變色,隨著病情發展會逐漸彎曲,直至腐爛,在出土前就死亡,這種情況就稱之為爛牙。爛芽會導致谷子缺苗甚至斷壟,會嚴重影響谷子產量。
灰背:谷子萌芽期發病,若病情較輕則可以出苗,但是當幼苗的高度處于7至50cm期間,植株中下部的葉片呈黃綠色,且會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或者蒼白色條紋,若環境中濕度過大,則葉片背面會出現一層灰白色霉狀物,這種情況稱之為灰背,出現灰背的葉片一段時間后會枯死。
白尖:谷子孕穗期,發生灰背的葉片雖然干枯,但是其心葉仍然可以繼續抽出,但是抽出后無法正常展開,頂部少則2至3片,多則4至5片,呈叢生狀直立向上,葉片尖部會逐漸變化為黃白色,并會逐漸干枯,直立在田間,這種情況稱之為白尖。
白發:谷子抽穗期,染病植株的新葉會逐漸變為紅褐色,且葉肉組織完全腐爛,葉片會縱向裂開呈細絲狀,同時散發出紅褐色的粉末,染病植株最終卷曲似法狀,這種情況稱之為白發。出現白發的病株無法抽穗,會嚴重影響谷子產量。
刺猬頭:少部分染病植株由于病情發展比較慢,植株旗葉可見灰背現象,但未出現白尖,病株可以抽穗,但多為半穗或者畸形穗。病株內外穎受到刺激形成卷曲的小葉狀,呈角狀或者筒狀叢生并向周圍生長,穗部短而直立,扭曲呈卷葉狀,導致全穗或者部分變畸形,類似于刺猬狀,病穗多為綠色或者帶有紅暈,最終會干枯。
(1)選擇抗病性能優良的品種。根據實際種植經驗,噸谷一號、旱千谷、濟谷18號、中谷2號、濟谷19號等品種抗病性能優良,可以選擇這些品種種植。
(2)輪作。種植時要注意適時輪作,避免重茬播種,合理輪作倒茬,由于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重茬播種會導致土壤中病菌越來越多,建議最好2年輪作1次,輪作作物可選擇豆類或者薯類,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從而降低發病風險。
(3)及時拔除病株。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谷子生長情況,發現染病植株要及時拔除,并將病株帶出田間,集中進行燒毀,控制病源,不能喂食牲畜或者漚肥。尤其是發現灰背或者白尖病株時,要及時整株拔除,避免卵孢子散落于田間,若形成白發,卵孢子已經散落,即便整株拔除,也無法起到控制病源的作用。
(1)種子處理。在播種前,可選用25%霜霉威或者25%瑞毒霉拌種,一般根據種子重量的1%左右拌種即可。也可選用50%萎銹靈、70%甲基硫菌靈、40%敵克松、10%多菌靈保重,一般根據種子重量的0.5%拌種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土壤處理。如果土地連續耕作數年,則病菌數量較多,除采用藥劑進行拌種以外,還需要覆蓋藥土,可以選用7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兌細土蓋種,藥劑用量為500g/畝,一般兌15至20kg細土,覆蓋藥土后可有效確保幼苗不被侵染。也可選用40%敵克松,用量為250g/畝,加15kg細土拌勻,播種連同種子一起播下,也能有效防治白發病。
谷子為禾谷類作物,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雜糧作物,具有抗旱耐瘠、生長期短、適應性強、糧草兼用、耐儲藏等特點。隨著谷子規模化種植面積的增多,白發病防治成為農作物種植與生產的重中之重。為此,本文針對谷子白發病發生特點和癥狀表現,做了簡要分析,以期提高谷子產量和質量,促進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