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畜牧獸醫站,江蘇 淮安 223300)
淮陰區是江蘇省奶牛養殖重點區之一,全區現有存欄奶牛0.4242萬頭。筆者在指導奶牛生產多年實踐中,發現有的奶牛尤其是飼養良好的高產奶牛分娩后突然發生一種以體溫下降、四肢麻痹、臥地不起、知覺喪失等為特征癥狀的產后癱瘓疾病。該病雖為散在形式發病,但發生幾率較高,個別奶牛養殖場發病率高達15—20%,嚴重影響奶牛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和淮陰區奶牛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探尋奶牛發生產后癱瘓的致病原因,探查其臨床癥狀表現,探求行之有效的防控應策,減少該病的發生,降低該病的危害,一直是筆者多年的孜孜以求,今將筆者心得與同行分享。
奶牛產后癱瘓的發生機制傾向性認為分娩前后血鈣濃度降低是引發本病的主要因素。
奶牛分娩后腹壓突然下降,腹腔的器官被動性充血,同時血液大量進入乳房,引起暫時性的腦部貧血,使大腦皮質抑制程度加深,甲狀旁腺分泌激素的功能減退,血液中流失的鈣不能迅速得到補充,致使血鈣急劇下降而發病。
妊娠末期,胎兒迅速增大,胎水增多,妊娠子宮占據腹腔大部分空間,擠壓胃腸器官,影響其活動,降低消化機能,致使從腸道吸收的鈣量顯著減少。分娩時雌激素水平增高,食欲降低,也影響消化道對鈣的吸收。
奶牛產后癱瘓時常并發血鎂降低,而鎂在鈣代謝途徑的許多環節中具有調節作用。血鎂低時,機體從骨骼中動員鈣的能力降低,難以維持血中鈣濃度,從而誘發產后癱瘓。
奶牛發生產后癱瘓時,表現的癥狀不盡相同,可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種。
2.1.1 行為抑制
病初通常表現為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和瘤胃蠕動及排糞排尿停止,泌乳量降低;精神沉郁,表現輕度不安;不愿走動,后肢交替負重,后驅搖擺,好似站立不穩,四肢或身體其他部分肌肉震顫。
2.1.2 四肢癱瘓
初期癥狀發生后數小時,病牛即出現癱瘓癥狀,后肢不能站立,雖然一再掙扎,但仍難站立。
2.1.3 知覺喪失
病牛昏睡,眼瞼反射微弱或消失,瞳孔放大,對光線照射無反應,皮膚對疼痛刺激也無反應。
2.1.4 癱姿伏臥
病牛伏臥,四肢屈于軀干下,頭向后彎到胸部一側。用手可將頭頸拉直,但一松手,又重新彎向胸部。臥地時間稍久,可能出現瘤胃臌氣等癥狀。
2.1.5 體溫下降
病初體溫可能仍在正常范圍內,但隨著病程發展,體溫逐漸下降,最低可降至35—36℃。
2.1.6 死時靜寂
病牛死前處于昏迷狀態,死亡時毫無動靜,有時甚至注意不到死亡時間。分娩過程中發生本病,則努責和陣縮停止,不能排出胎兒。
2.2.1 頭頸“S狀”彎曲
頭頸姿勢不自然,由頭部至鬐甲呈一輕度的“S”型彎曲姿勢。
2.2.2 凸顯“四不”體征
病牛食欲廢絕,精神極度沉郁,但“不”昏睡;各種反射減弱,但“不”完全消失;病牛有時能勉強站立,但站立“不”穩,且行動困難,步態搖擺;體溫一般正常或“不”低于37℃。
盡管奶牛產后癱瘓發病突然,發生幾率較大,但通過有效防控,可以控制和減輕危害。
3.1.1 合理喂飼
分娩前一個月的干奶期,最遲從產前2周開始,給母牛飼喂低鈣高磷日糧,減少從飼料中攝取的鈣量,是預防產后癱瘓的一種有效方法。減少從日糧中攝取的鈣量,可激活甲狀旁腺的功能,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從而提高分娩時腸鈣和骨鈣動用能力,避免血鈣急劇下降。為此,在干奶期間,可將每頭奶牛每日攝取的鈣量限制在60g以下,增加谷物精料的數量,減少飼喂豆科植物干草及豆餅等,使攝入的鈣、磷比例保持在1.5∶1至1∶1之間。分娩前后,將攝入的鈣量增加到每天每頭125g以上。
3.1.2 適期干乳
母牛經過長時間的泌乳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體內消耗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包括鈣的流失)。為使母牛恢復體力儲備營養,以備生產后產乳,哺乳,必須在生產前兩個月停止擠乳。實踐顯示,凡干乳期縮短的母牛,生產癱瘓的發病率相應較高。因此,應絕對保證兩個月干乳期。
3.1.3 適當運動
在母牛懷孕后的不同時期,應給予適當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一般懷孕前期強度較大,時間較長,中后期強度逐漸減弱,時間逐漸縮短,促進母牛體格健壯,良好發育,順利分娩,相應降低產后癱瘓的發病率。
3.1.4 增加光照
母牛懷孕期間,可按季節的變化規律,適度增加陽光照射,以促進吸收,提高血鈣、血磷水平,從而預防產后癱瘓。一般春、秋季節9-10時光照30min,夏季8時光照30min,冬季13-15時光照30min較為適宜。
3.2.1 改善環境
臨產牛要備好產房或單圈飼養。保持牛體清潔,圈舍、產房、運動場要清潔、干凈、安靜,規避可能誘發產后癱瘓的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
3.2.2 按規助產
奶牛需要助產時,一定要按操作規程進行,注意消毒,不要用力過猛,操作粗放,造成產道組織損傷。
3.2.3 合理擠乳
分娩牛產后1-3d內的初乳雖對初生犢牛意義重大,但為了減少鈣質流失過多,避免血鈣含量急劇下降而引發產后癱瘓,應嚴格控制擠乳量,切忌擠空。擠乳量應由少到多,逐漸過度:第1d每次只擠出2kg左右夠喂犢牛即可,第2d約擠日產奶量的1/3,第3d約擠1/2,第4d約擠3/4,第5d可擠凈乳汁。
3.3.1 靜脈注射鈣劑
靜脈注射20—25% 硼葡萄糖酸鈣500ml,同時肌肉注射5—10ml維丁膠鈣助鈣吸收。注射后6—12h病牛如無反應,可重復注射,但最多不得超過3次,因為3次仍不見效,表明鈣療法對此病沒有作用。靜脈注射速度宜緩,劑量適中,一般注射500ml溶液應不少于10min。注射過程中,要觀察心臟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的變化情況,如出現心率不齊時,應停止注射,以免發生危險。
3.3.2 乳房送風治療
本法是治療奶牛產后癱瘓最有效和最簡便的療法,特別適用于對鈣療法反應不佳或復發的病例。其方法是:讓牛側臥,洗凈乳房,擠凈積奶,用酒精棉球消毒乳頭,然后將消毒好的且尖端涂有少許潤滑劑的乳導管插入乳頭管內,注入青霉素10萬IU及鏈霉素0.25g(溶于20—40ml生理鹽水內),外接專用乳房送風器,向內緩緩送風。四個乳區均應打滿空氣,注入空氣量以乳房皮膚膨脹緊張,乳腺基部的邊緣清楚并且變厚,同時輕敲乳房呈現鼓響音時為宜。應當注意,打入空氣不夠,不會產生效果;打入空氣過量,會使腺泡損傷,發生皮下氣腫。送風后,用寬紗布條將乳頭輕輕扎住,防止空氣逸出。待病牛起立后,經過1h解除紗布條。絕大多數病牛在注入空氣后10min鼻鏡開始變濕潤;15—30min眼睛睜開,開始清醒,頭頸姿勢恢復自然狀態,反射及感覺逐漸恢復,體表溫度也升高。驅之起立后,立即進食,除全身肌肉尚有顫抖及精神稍差外,其他均恢復正常。
3.3.3 乳房注乳治療
方法是:使用消過毒的注射器和通乳針,通過乳頭導管向乳室內注入健康母牛的新鮮牛奶,前乳室內每室注入250ml—300ml,后乳室內每室注入300—350ml,注入完畢退出通乳針時,用手指輕輕捻轉乳頭,防止乳汁外溢即可。
3.3.4 其他藥物療法
用鈣劑治療療效不明顯或無效時,可考慮用胰島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同時配合高糖和2%—5%碳酸氫鈉注射液。
奶牛產后癱瘓屬營養代謝性疾病,發病突然,發生幾率較大,危害較為嚴重。針對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多為奶牛分娩前后血鈣濃度劇烈降低所致,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在于日常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營養平衡,給予充分的運動和充足的陽光。干奶期中,最遲從產前2周開始,給予母牛低鈣高磷飼料,減少富含蛋白質的飼料,保證合理的鈣磷比,促進母牛消化機能;分娩過程中注意消毒,預防感染;產后不立即擠奶及產后3天之內不將初乳擠凈,同時在分娩前后進行預防性的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等,對防止產后癱瘓的發生都可起到積極的效果。如果發病,要及早采取靜脈補鈣或乳房送風或多措并舉及時治療,只要治療及時,療法得當,絕大多數患牛都可痊愈或好轉。總之,在生產中,只要積極預防,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治療得法,就可有效控制奶牛產后癱瘓的發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對奶牛養殖業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