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興濤,姜玉波
(安徽省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南淝河是合肥市境內的一條重要航道,近年來合肥市經濟快速發展,鐵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國省干道建設和改造項目大量增加,跨越南淝河航道上的橋梁建設也越來越多,根據《航道法》的有關規定,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需要開展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工作,部分橋梁通航凈高嚴格按《內河通航標準》控制存在道路接線、投資費用、征遷等因素制約,實施難度較大。為合法、合理的保護好航道資源,妥善處理城市建設與水運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充分論證橋梁通航凈高的控制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南淝河(合肥新港-312國道)段航道里程約6 km,現狀為Ⅳ級航道,按限制性Ⅳ級航道標準(航道底寬40 m,水深2.7 m,最小彎曲半徑320 m)進行維護。
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主要分布有通達和大興集碼頭。其中,通達碼頭為4個1 000 t、1個500 t級通用散貨泊位,4個500 t級通用件雜貨泊位;大興集碼頭為1個500 t、2個300 t級通用散貨泊位,2個500 t級成品油泊位,1個500 t級液體化工泊位。
通過對巢湖和裕溪船閘現狀過閘船舶分析,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過往船舶以500~1 000 t級散貨船和部分危化品船舶為主。
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現狀共有3座跨河橋梁,其中,上海路橋跨徑134 m,凈高8.71 m;郎溪路橋跨徑153 m,凈高8 m;312國道橋跨徑75 m,凈高7.3 m。
《合肥市總體規劃》確立了保護南淝河生態廊道的總體目標,南淝河主要功能為行洪排澇、休閑旅游、生態景觀。
《合肥東部新中心概念規劃暨核心區域城市設計》規劃南淝河沿線布置生態綠化帶,沿南淝河由高強度開發與低密度開發相配合,塑造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濱水天際線,并創造良好的兩岸互望效果。
根據《合肥市域“1331”綜合交通規劃》,規劃新建的廣德路、龍崗路等主干路,均須跨越本段航道。
根據《合肥港總體規劃(修訂)》,合肥港南淝河港區規劃的迎河作業區和三汊河作業區均位于312國道橋以下河段;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僅存在通達和大興集碼頭,主要開展散貨、件雜貨及石油化工品運輸,但其位于合肥市主城區,與合肥市東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不協調。規劃維持現狀規模,結合東部新城區發展,逐步拆除、搬遷現有碼頭。
2006年《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06-2020年)》,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規劃為Ⅲ級航道。
目前,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僅通達和大興集碼頭尚在運營,以礦建材料、成品油運輸為主要功能。在新發展理念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導向背景下,隨著店埠河、派河沿線散貨、危化品碼頭的建成投產,本段航道沿線碼頭將逐步停產,貨運功能將逐步弱化。綜合分析,本段航道主要功能為城市景觀、旅游客運、海事公務。
近期本段航道過往船舶仍以500~1 000 t級的貨船為主,結合航道的功能定位,以及現場踏勘巢湖中廟、施口旅游碼頭,預計遠期將以小型快艇、普通型旅游船、海事公務艇為主(表1)。

表1 南淝河(合肥新港-312國道)航道近遠期船型預測表
南淝河(合肥新港-312國道)段規劃為Ⅲ級航道,根據《內河通航標準》,Ⅲ級航道橋梁通航凈高應不小于10 m。目前,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現狀為Ⅳ級航道,根據《內河通航標準》Ⅳ級航道橋梁通航凈高應不小于8 m,考慮到該段航道沿線的312國道橋、郎溪路橋、上海路橋的橋梁凈高分別為7.3 m、8.0 m、8.71 m,其中312國道橋的通航凈高不滿足8 m,因此本研究擬定本段航道橋梁通航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為論證8 m凈高控制方案的合理性,本文分別從船型、水位、橋梁建設與兩岸道路接線等方面進行綜合論證。
4.1.1 貨船與橋梁通航凈高研究分析
根據安徽省境內的19 754艘次貨船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各噸位構成下各主要吃水線以上高度段船舶占比情況表
近期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過往船舶以500~1 000 t級為主,根據上述統計資料,滿載狀態下至少99.95%的貨船吃水線以上高度均小于8 m;空載狀態下至少99.44%的貨船吃水線以上高度均小于8 m,以及結合對巢湖船閘過閘貨船的調研,過往船舶空載干舷高度基本上都低于8 m,少量超高船舶通過倒桅、收放天線等措施后空載干舷高度也小于8 m,此外考慮到312國道橋的通航凈高為7.3 m,本段航道橋梁的通航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能夠滿足現狀船舶的通航需求。
4.1.2 客船與橋梁通航凈高研究分析
根據收集的客船相關參數,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客船尺度參數統計表(表3)。

表3 客船尺度參數統計表
根據上述的客船技術資料統計分析,目前市面上普遍運營的客船船舶空載吃水線以上最大高度均小于8 m,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橋梁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能滿足大型客船的通航需求。
4.1.3 海事公務船與橋梁通航凈高研究分析
通過施口、中廟等地現場踏勘調研,統計出在南淝河航道海事巡航的大型海事公務船的船舶參數指標(表4)。

表4 海巡艇參數統計表
根據上述海巡艇參數統計結果,現狀施口、中廟等大型海巡艇空載干舷高度最大為7.5 m,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橋梁通航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能滿足大型海巡艇的通航要求。
綜上分析,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橋梁通航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能夠滿足現狀貨船及遠期客船、海事公務船的通航凈高需求。
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水位主要受到巢湖水位的頂托,因此分析巢湖閘上的水位資料,對于該航道橋梁凈高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巢湖閘閘上水位高程系統為吳淞高程,最高通航水位為12.50 m。從2003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出現大于等于12.5 m水位的天數為0,當附近橋梁底部高程為20.50 m(即通航凈高為8 m)時,可以全年通過空載總高為8 m(即20.50-12.50)及以下的船舶;平均每年出現大于等于10.50 m水位的天數為7天,每年平均有358 d(即365-7)能通過空載總高為10 m(即20.50-10.50)及以下的船舶。
綜上分析,根據巢湖閘上的水文分析,采用8 m的通航凈高,對水線以上高度不大于10 m的船舶影響較小。
根據城市規劃,規劃的廣德路、龍崗路均需跨越本段航道。結合其設計方案,兩路均需與南淝河右岸已經建成的巢湖路平交,與左岸規劃建設的桃花潭路平交,如果按照10 m控制跨河橋梁凈高,則將造成兩條道路無法與兩岸巢湖路(建成)、桃花潭路平交,同時兩橋若均采用立體交叉方案,將會造成用地面積的增加,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主干路與次干路平面交叉口用地面積1.0萬~1.5萬m2,立體十字路口形占地面積4.0萬~5.0萬m2,用地面積大幅度增加,不僅帶來投資和拆遷難度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破壞了城市路網結構。因此,本段航道橋梁通航凈高控制為不小于8 m,方便城市路網布局。

圖1 廣德路橋、龍崗路橋平面布置圖
南淝河航道(合肥新港-312國道)段位于航道上游末端,橋梁通航凈高按照不小于8 m控制,不會影響航道網布局和航道網通過能力。下一輪航道規劃時,應對本段航道開展起始點研究,并維持本段航道為Ⅳ級航道。本課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廣性,以后遇到類似項目時可供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