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妍
(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管理辦公室,安徽 合肥 230001)
占地12.5 km2的合肥空港國際小鎮為市重點發展三大產業核心增長極之一,將在15年內陸續完成開發建設。在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十九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背景下,國際小鎮的水系構建極其水質和水平衡保障成為規劃的重點及開發成敗的關鍵。
規劃應抓住新區建設的機遇,采用全新的整體城市水系統,利用區域生態本底資源較好的特征,利用坡地地形地勢,結合城市生態廊道,從小區海綿措施到整個水系,構建排水和水系骨架,盡量維持區域內天然水循環過程。規避傳統城市建設造成的排水系統與水系的分離,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問題。
規劃面臨五大方面挑戰:城市高速發展,改變自然本底,地表徑流增加, 導致內澇發生的水安全挑戰。城市開發導致污染物被帶入水系;新區開發力度大,如不在規劃階段給出預防措施,水質將隨著建設顯著惡化帶來的水環境挑戰。江淮分水嶺源頭,水資源缺乏,如不有效利用雨水,會導致下游生態基流不足的水資源挑戰。城市傳統開發模式人為破壞天然水網或裁彎取直硬化駁岸,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形成的水生態挑戰。以及水處理設施和水景觀不能很好融合,造成城市水景觀效果差的水景觀挑戰。
項目地毗鄰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地處江淮分水嶺,全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屬丘陵地帶,全區崗沖相間,場地現狀基本為農田,寶教寺湖、焦湖、寶教寺支流、焦湖支流為區域核心水系,如圖1所示。

圖1 區域內水系基本情況
水城一體,以“水”為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將現有的湖泊和河流整合到生態的、可持續性的近自然城市水景觀設計中。有效利用雨水資源,作為湖泊生態補水和下游河道生態基流,盡量實現自然的水平衡和生態的水質保障;綜合協調區域防洪、治澇;最終形成包含排水、水系、污染控制、生態廊道等內容的一體化和可持續的流域性水系統綜合規劃方案,對后續城市和水系統建設提供依據和指導。
規劃前期首先需要對場地現狀及區域降雨水文信息進行詳細調研收集和分析,結合防洪管理、水庫運行改造、地下水、水資源管理及水平衡、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和回用、生態學,共六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構建排水水動力模型、流域水文模型、調蓄空間模型、河流水力模型、水庫水質模型和地下水模型,六個數學模型進行耦合,利用模型計算分析提供科學的規劃依據,如圖2所示。從而系統完成綜合生態水系統構建,編制完成包括海綿城市專項、城市排水(雨水)專項、水系專項、水質保障及水資源平衡專項、城市生態水景觀專項等,五個專項規劃在內的《合肥空港國際小鎮水生態系統綜合規劃》,如圖3所示。

圖2 技術路線圖

圖3 水生態系統綜合規劃的各子項研究和子項規劃的相關關系
本項目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一是利用新城建設的機遇,構建全域全新城市水系統。
二是利用生態本底,結合城市規劃布局生態廊道,構建排水和水系骨架,保持和優化地實現完整的生態系統,把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第一終極目標。
三是采用自然方式就地實現水凈化和水平衡。充分利用項目的坡地地形地勢、地表與地下水的交換,根據不同降雨強度和污染程度設置雨水分流路徑。將污染雨水進行不同體量的調蓄,并采用生態設施進行凈化處理,最終緩慢補充進入湖體,盡量維持區域內天然水循環過程。
四是利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和水資源綜合管理理念規劃新的雨水排水、水系、水質保障及水資源平衡、城市水景觀等方案,通過城市排水、防洪、水利工程、生態、景觀和城市規劃等多專業領域通力合作,建立管網、河道、水質等數學模型,模擬驗證規劃方案,形成一體化流域性水系統綜合規劃方案,以達到統一對藍、綠和灰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和優化,實現城市水系統的多系統整合。
五是最終實現水與城,與人的多目標,圍繞人的需求,和周邊景觀建筑設計相結合,搭配高端經濟開發的基礎,如圖4所示。

圖4 水資源和城市生態水景觀綜合規劃
(1) 從地上到地下、從源頭到末端的全域立體水系統:將雨水、地下水、河湖水進行整合,通過小海綿(地塊內海綿設施)、中海綿(城市公共空間海綿設施)、大海綿(河湖水體、雨水行泄通道)等水系統組件同步規劃,形成多級海綿體系,如圖5所示。

圖5 海綿城市體系不同降雨工況運行原理圖
(2) 清潔雨水系統:全流域內實現初期雨水的蓄留和滲透凈化,通過獨立的清潔雨水系統回補湖泊。排水管網系統主要承擔對非清潔雨水的收集、并轉輸至下游進行生態凈化。除清潔雨水外,湖泊僅接受經凈化后的特大暴雨溢流。
(3) 綜合防澇體系:將生態廊道、雨水調蓄設施、超標雨水行泄通道有機結合。調整豎向規劃,保證從小區雨水收集、調蓄及處理設施,到地下排水管網、溢流控制設施、生態濾池等處理設施的全流程豎向控制。
為了最終實現規劃設置目標,最終將合肥空港國際小鎮建設成為一個水清水美,宜居的生態城市區域,需要將水生態系統規劃落實在每個項目建設中去。目前,保教寺湖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在水系統規劃的框架指導下設計深化完畢,即將開工建設,工程將完成保教寺湖水系統構架。區域內五條道路的設計均遵照水系統規劃中對排水、超標雨水行泄通道標高要求及海綿城市措施要求完成。地塊開發按照海綿城市要求正在進行。從系統到組件,逐步完成規劃落地。最終實現“生態融城,與水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