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明
摘 要:儀隴縣位于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全縣幅員面積1788平方公里,轄57個鄉鎮,957村(居),總人口113萬、農業人口94.7萬人。共有285個貧困村、10.03萬貧困人口,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儀隴縣牢牢把握習總書記“2020年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人”的指示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找準扶貧路徑、靶向施策,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2018年6月,儀隴縣又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8.68%的優異成績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在2018年10月儀隴縣召開的脫貧摘帽總結暨表彰大會上,四川省儀隴縣農牧業局農廣校榮獲縣委、縣政府頒發的“儀隴縣脫貧摘帽“優秀駐村工作組”奉獻獎;“儀隴縣脫貧摘帽“幫扶干部”標兵獎、“幫扶干部”奮進獎、其后1名駐村農技干部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優秀駐村農技員”,1名駐村工作隊員被縣委組織部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
關鍵詞:農民培育;成果
一、駐村幫扶、傾力攻堅
按照儀隴縣縣委、縣政府及縣農牧業局黨組安排,農廣校負責駐村幫扶武棚鄉土寨溝村、樓子溝村,同時結對幫扶35個貧困戶。農廣校明確了“不應付”“不走過場”“踏踏實實干”的指導思想,著力攻堅克難,勇爭第一,堅決把幫扶工作做好。
(一)在村產業培育和發展上著力
招引業主建設“奔康產業園”。農廣校駐村工作組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緊緊抓住精準脫貧契機,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招引業主建設“奔康產業園”在村駐村工作組的指導和協調下,為回報社會,產業園區同貧困戶間建立了良好的利益連接機制,采取反租倒包、入股分紅、優先獲得勞務等措施促進貧困戶增收。同時鼓勵、支持幫助農戶建設庭院經濟、發展家禽家畜養殖。
(二)在“技術扶貧”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著力
1.開展新型農民技能培訓。結合縣農廣校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確定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具有種養殖等產業發展潛力的農村年紀較輕的勞動力到校參加培訓,免費系統學習專業技術和農村政策。2017—2019年共為兩村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120人,累計培育科技示范戶94戶。同時組織以務農為職業、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的建卡貧困戶勞動力參與國家商務部扶貧培訓項目,學習農村種養殖實用技術,“吹糠見米”促增收。2017—2019年為兩村共計培訓96人。
2.開展技術培訓。結合農事季節,利用“農民夜校”等平臺,聘請專家召開培訓會、進行技術講座,農廣校老師采取上門輔導、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等方式,每年為兩村開展培訓、指導50期次以上,培訓人數2600多人次。
3.實施“技物結合”服務。2016—2019年,免費為兩個村村民發放水稻種子1500余kg、玉米種子2300余kg、油菜種子400多kg、蔬菜種子300余kg、發放雞苗、鴨苗5000多只。
4.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強化示范帶動。在樓子溝村,農廣校從資金和技術兩方面入手扶持了以廖孝國、饒超為代表的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樓子溝村生豬生態養殖協會,年出欄生豬1200多頭,同時從技術和貧困戶小額信貸兩方面入手,支持了以饒家成、饒家飛為代表的6戶貧困戶,借資入股豬場,參與分紅。兩村共計建設有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擁有以事養殖業的家庭農場5個、農民專業作社3個。
二、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實施”與“扶貧攻堅”工作結合,確保培訓工作向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看齊
扶貧攻堅工作念茲在茲、唯此為大,是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所以,農廣校工作也應向扶貧攻堅工作看齊。
按照儀隴縣縣委縣政府統籌安排,2016—2018年,農廣校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扶貧培訓相結合,將貧困村具有一定產業基礎或具有明顯的產業發展潛力且相對素質較好的貧困戶勞動力納入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加入到縣農廣校學習。2019年,為了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又繼續開展了這個結合。
三、實施國家商務部“扶貧培訓”項目,助推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使一大批貧困農戶脫貧奔康
近年來,國家商務部對口幫扶儀隴,農廣校爭取到了國家商務部扶貧培訓項目。協議內容要求:“培訓對象應是儀隴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2015—2018年)和其他有發展意愿、有勞動能力的農民(2019年增加)。且年齡在65周歲以下,身體健康,熱愛農業并致力于長期務農”。“培訓以貧困戶增收致富為目標,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農村實用技術、就業引導、市場營銷和政策法規為主要內容展開”。
農廣校于2015年開始實施該項目,2015—2019年五年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6500人(其中貧困戶勞動力5800人)。培訓結合儀隴縣實際,培訓內容側重種養殖業實用技術。種植業實用技術包括綠色和有機糧油種植技術、果樹種植技術、蔬菜栽培技術等;養殖業實用技術包括生豬養殖技術、小家禽養殖技術,肉牛肉羊養殖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等。培訓以鄉鎮為中心建班,實行一鄉(鎮)一班,人數100人左右,根據鄉鎮產業情況及意愿確定具體培訓課程(內容),每個鄉鎮培訓前由農廣校老師和相關鄉鎮農技人員一起進行產業情況調查,然后與鄉政府領導一起制定詳細的培訓方案,培訓著眼于壯大鄉、村主導產業。培訓要求每班次5天左右,培訓地點統一在鄉鎮人民政府禮堂,培訓方式為集中統一培訓。培訓實行上課考勤和學員簽到制度,學校根據考勤和學員學習期間表現情況發放生活補助、交通補助和誤工補助。培訓堅持理論教學與實際觀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實行多媒體授課,培訓采取集中授課、現場解答、案例分析和實地觀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力求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
實踐證明:實施該項目后,鄉、村脫貧產業得到發展,促進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形態。如儀隴縣板橋鄉的主導產業——肉羊生產產業,2016年以前只是在全鄉零散養殖,通過2017年農廣校的培訓,使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18年11月,鄉政府牽頭與重慶客商簽訂協議,實行訂單生產和銷售,此項促進肉羊養殖戶年均增收7000余元。同時通過培訓,增強了受訓貧困戶的農業科技意識,激發了他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了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自信心,從而推進了農業科技產業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了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