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軍
摘 要:水稻作為邳州市重要的糧食作物,推廣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戶收入。本文介紹了邳州市水稻種植的發展現狀及在種植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選擇優良品種,科學育秧,加強現代生物技術的運用,通過科學施肥及合理地種植結構,提高綠色水稻種植水平。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種植結構
邳州市水稻種植面積48.93萬畝,優越的地理環境適合水稻的生長。水稻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水稻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通過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重視科學種植及在種植過程中機械化的使用,合理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保障水稻健康優質的同時,增加水稻的產量。
一、邳州市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邳州市處于我國南北過渡地帶,雨水充足、氣候適宜,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但種植戶主體老齡化,不利于機械化設備在該地的普及,集中育秧比例偏低,種植方式粗放,同時因稻田種植土地的整地質量不高,也不利于機械化插秧的推廣,為機械化耕種的普及增加了難度。種植戶在水稻種植期間盲目追求水稻長勢,對施肥的數量沒有控制,破壞了水稻的生長環境,水稻病蟲害發生較重,后期極易發生大面積倒伏。除此之外,種植戶在選擇水稻品種時,缺乏對優良品種的篩選,食味性變差,降低了市場價格,從而影響農戶收入。
二、邳州市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一)精心選育良品,合理育秧
在水稻品種選擇上,應選擇適宜在邳州黃淮粳稻區生長,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種植,保障稻谷的品質可以達到國家二級稻谷標準。種植人員在栽培綠色高產水稻時,需要結合水稻的種植時間,選擇科學合理地方式進行水稻的育苗壯苗工作。邳州市一般在5月20日初進行水稻泊育秧,農戶可以在播種前25天作用完成水稻的育苗工作。在育苗時種植人員需要做好床土配置,使土壤的pH值控制在5~6,適宜水稻的出苗及生長。為了提高育苗質量,要根據幼苗的生長狀況及土壤的干濕情況適當安排施肥及澆水,提高種子的出苗率,確保秧苗健壯。
(二)加強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
在綠色高產水稻生產過程中應提高機械化應用水平,善于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完成日常的水稻栽培工作。缽苗機插技術是指使用缽苗機插培育方式結合缽苗插秧機完成水稻的育苗插秧工作,該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幼苗質量差、植傷重等問題,提高作業效率及栽插密度。目前我鎮機械化插秧率占全鎮65%以上。在水稻種植期間,還可以使用防蟲燈等生物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藥物使用,提高水稻品質。
(三)科學施肥
為了增加綠色水稻的產量,又能保障水稻品質,減少農業品投入,就必須合理肥料運籌。要結合水稻的需肥規律合理施肥,即水稻一生需肥量為每100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鉀2.5~2.9kg。水稻一生施肥一般可以分為基肥、分蘗肥和穗肥。基肥應盡量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做到基肥應占氮肥總量的50%左右,分蘗肥宜早施,一般占氮肥總量的30%左右,穗肥應在水稻移栽后40~50天后施用。一般占氮肥總量的20%左右。因此要根據幼苗的不同生長階段,撒施相應的肥料,避免肥料發生浪費。在施肥過程中,需要將全層及淺層肥結合使用,確保水稻植株健康生長。
(四)優化種植結構
水稻種植中種植農戶若是想取得更多的收益,在不斷優化水稻綠色栽培技術的同時也可以不斷地優化種植結構。采取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發揮小龍蝦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實行水稻小龍蝦共生,實現“田面種稻,水體養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效果。也可以進行稻鴨共作,發展生態稻米。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和畝均收成,稻鴨共作田的每畝凈收益約2200元,是普通種植模式的四倍多。同時還可以采用農作物輪作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資源。例如水稻和馬鈴薯、水稻和油菜、水稻和西瓜等輪作方式,填補土地休閑期。
(五)做好防災防害及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種植人員需要隨時觀察天氣變化情況,做好自然災害的預警和抵御。同時工作人員也需要結合天氣情況安排稻苗的栽培及施肥工作,保障稻苗的健康成長。種植人員也需要根據自然災害所處的不同階段,更具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稻苗栽培的各個階段,制定系統的災害防御技術體系,做好防災減災措施,減少或避免災害帶來的損失。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種植人員應以生物防治為主,結合化學農藥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善于利用病蟲害天敵、性誘、燈誘等生物防治手段減少農藥的使用。若不得不使用化學農藥時,種植人員一定要挑選符合國家規定的化學藥品,配置合適的比例噴灑農藥。避免農藥在水稻植株上大量殘留,影響農作物的質量,污染環境。與此同時,若稻田內出現大量的野草時,種植人員可以選擇使用種養綜合技術,進行除草工作,若不得不使用化學藥劑使也需要控制使用劑量,避免除草劑影響稻苗生長。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種植人員在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時,需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及地域特點,選擇合適的綠色高產水稻品種。在水稻的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技術,使水稻種植更加科學合理。同時在日常管理中應控制化學制品的使用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水稻+N種植方式,提高復合收益。
參考文獻:
[1]李曉紅.研究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20):133.
[2]岳小文,資月娥,王娟,陳路華,何成貴.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集成技術示范見成效[J].云南農業,2018(0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