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瑩潔



摘 要 根據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關于種植業中的化肥、農藥減量防控示范工程和農業保護性耕作的有關要求,于2018年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沖口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早(中)稻保護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機插秧技術示范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引進先進的機械配套設備用于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機插秧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減少勞動用工和生產成本,促進水稻生產綠色高效。
關鍵詞 水稻;保護性耕作;農業;免耕少耕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18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華航31、美香占2號
1.2 試驗方法
示范地點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沖口蔬菜合作社基地,當地耕作制度為稻-玉米-蔬菜,耕地為河流沖積土田,輕黏砂壤土,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較豐富,土壤肥沃。本次主要示范試驗2種技術模式,面積共66.67 hm2。模式1:免耕同步施肥機插秧(蔬菜-稻),面積2 hm2,每667 m2用種量2.5 kg;模式2:少耕同步施肥機插秧(蔬菜-稻),面積64.67 hm2,每667 m2用種量2.5 kg;與傳統常規耕作模式CK進行對比。
1.3 試驗操作
1.3.1 浸播種、插秧工作及苗情調查
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品種特性和耕作制度,科學安排浸播種、插秧等工作,并做好苗情調查,詳細見表1。
1.3.2 土壤耕作和農機具使用情況
1.3.2.1免耕同步施肥機插秧
土壤耕作與作業機具:于2018年3月20日清除田間馬蹄苗、雜草,可每667 m2噴施30%草銨膦350 mL,
用“自走式水田植保機”噴施,3月25日回水。本模式使用的農機具包括插秧同步施肥機、自走式水田植保機與施肥機等,因前作是水生作物馬蹄,可省去用水田滅茬埋草機壓茬的機械耕作程序。
1.3.2.2少耕同步施肥機插秧
土壤耕作與作業機具:于3月25日—4月5日使用水田滅茬埋草機切碎連州菜心殘株、雜草,全部還田一次,再用旋耕機旋耕田一次,在3月31日—4月10日用激光平地機平地一次。
1.3.2.3傳統常規耕作
使用旋耕機旋耕田3次,耙耕機平田兩次。
1.3.3 做好育秧工作
1.3.3.1育秧技術措施
清理、消毒、配制育秧基質,做好大棚育秧準備工作,于3月8日—20日浸種,浸種前曬種、去除雜質,選飽滿谷種用25%多菌靈40 g兌水25 kg浸稻種20 kg,浸種24 h。于3月8日—19日用秧盤播種機播種,播種后秧盤在大棚里疊放,覆膜催芽,出芽后分區擺放秧盤育秧。
插秧前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預防工作,及時淋(噴)水,保持畦面濕潤。秧苗追肥,在插秧前5~6 d施一次“送嫁肥”,每667 m2用配方肥8 kg撒施。插秧前2~3 d施“送嫁藥”,每667 m2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5 g+井岡霉素100 g+吡蟲啉10 g,兌水16 kg噴施,同時做好滅鼠工作。
1.3.3.2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機插秧
于4月2日—11日機插秧,基肥每667 m2施用50%水稻專用肥15 kg,每667 m2插足基本苗5.6萬苗。同時,在機插秧前每667 m2人工施茶枯3~4 kg滅螺。
1.3.4 大田管理技術
1.3.4.1前期田間管理
在移植后14~16 d,每667 m2施配方肥30 kg;移植后25~30 d,每667 m2施配方肥10 kg。以泥皮水插秧,插秧后以薄水為主促分葉,達到計劃苗數的80%時,排水露天曬田。移植前統一滅鼠,除草要在插秧后17~18 d,4月21日,每667 m2用芐·二氯30 g兌水16 kg噴施除草,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
1.3.4.2灌溉
幼穗分化期灌水護苗,孕穗期至破口期淺濕交替,以濕為主,抽穗后保持淺水層,以利灌漿結實,收獲前5~6 d斷水。
1.3.4.3中后期的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綜合防治依據模式1(免耕)、模式2(少耕)、CK(傳統常規耕作)機插秧模式示范點的實施方案和技術栽培要點,結合連州市病蟲預測預報,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早(中)稻施封行藥在5月18日—19日,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和稻瘟病,選用吡蟲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三環唑。施用破口藥在6月24日—26日,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和紋枯病、稻瘟病,同樣選用吡蟲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三環唑。
由于試驗過程中水稻封行和破口這兩個噴藥關鍵時期遇雨天,美香占2號葉瘟、稻縱卷葉螟普遍發生,但防治效果理想。此外,三化螟、稻飛虱和紋枯病等病蟲病害較少發生,防治效果較好。
滅鼠:播種前、移植后及排水露曬田前各滅鼠一次,選用敵鼠鈉鹽及溴敵隆制成毒餌投放。
1.3.5 室內考種
水稻收獲前在各個模式示范點對角五點取樣,每點2從,共10從,進行室內考種,計算每667 m2有效穗數、結實率和千粒質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示范點不同模式理論產量
示范點不同模式理論產量及其構成因子詳見表2。從有效穗數來看,模式2>CK2,模式1>CK1;從每穗總粒數來看,模式2>CK2,模式1>CK1;結實率模式1>CK1,模式2>CK2,但各模式與CK之間差異不大[1]。模式1每667 m2產量為492.6 kg,比CK 478.0 kg增產14.6 kg,增產率3.1%;模式2每667 m2產量為535.2 kg,比CK 505.0 kg增產30.2 kg,增產率5.9%[2]。
2.2 示范試驗模式點的實收產量
收獲前,于7月27日對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沖口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早(中)稻保護性耕作模式示范點的模式2(少耕)和模式1(免耕)進行實收測產,詳見表3。
2.3 示范試驗模式經濟性表現
早(中)稻保護性耕作模式示范點根據實收測產測算投入產出情況詳見表4。模式1每667 m2產值1 774.5元,比CK1每667 m2產值1 673.0元增加101.5元;毛收入1 104.0元比CK1增加341.0元。模式2每667 m2產值1 667.3元,比CK2每667 m2產值1 585.3元增加81.6元,毛收入877.3元比CK2增加201.6元。
3 結論與討論
水田茬地免耕、少耕技術均能顯著提高水稻產量,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且能改善生態環境。在當前勞動力緊張和勞動力價格漸漲的情況下,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推廣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機插秧技術能夠節本增效,減少面源污染,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任小平,王榮輝,胡學應,等.廣東省水稻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9,40(6):61-67.
[2] 肖軍治.不同耕作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8(23):14-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