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 當前,在面對當今社會多元化參與治理的趨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因此,基層黨組織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作出轉變,以更好地建設美麗新農村?;诖耍榻B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歷史變遷以及參與農村治理的多元主體,總結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
關鍵詞 農村;基層黨組織;多元主體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48
我國非常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當前,黨在農村基層的事業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由于多元主體的參與,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面對治理主體多元化發展的當前,基層黨組織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尋求建設轉型來有效協調農村社會,從而提升治理能力[1]。
1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歷史變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大革命的慘痛失敗,中國共產黨重新認識了中國國情,全面正確認識了農民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土地革命時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農民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構成黨員的主體部分,黨在加強組織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思想和作風建設,大力開展思想建黨。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激發農民的抗戰激情,黨對農村的政策轉變為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實行減租減息。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認識到要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擴大與發展。在抗戰過程中,我黨堅持注重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動員工作,發動廣大黨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意識地主動宣傳黨的抗戰主張、解釋黨的政策,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支持保證了抗戰的勝利[2]。
抗戰勝利后,黨組織在農村的主要工作轉變為土地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權。為了實現“秘密建黨”到“公開建黨”的歷史過渡,黨依據不斷變化的革命形勢,密切結合了三項工作,即公開黨的支部、整頓農村黨干部、平分土地,要求農村各級建立健全黨委組織,實行黨組織的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定期召開黨的代表大會,聽取群眾的意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密切聯系群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的生產關系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基層民主政權,把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建設的重要鞏固和保障力量。同時在整黨基礎上挑選干部,逐步恢復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活力,為接下來的經濟建設打好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黨組織的功能面臨著轉型,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包攬一切工作的行政力量回到政黨本身,為了適應農村的結構變化,黨支部組織形式改為依據行政村來設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強調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這樣的轉變,源于黨對現代化社會建設發展的深刻認知和調整以及所面臨的歷史任務要求。
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有所變化和調整,但黨的中心工作和基本宗旨沒有變,仍舊是組織農民、教育農民、引導農民進行自治與發展生產;實事求是制定中國特色的農民政策;把農民放在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主體利益,實現農民的自我管理與服務;在密切聯系群眾的基礎上進行政治動員[3]。
2 多元主體參與農村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村民自治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村社會也在發生變化,實現了從管理邁向治理的超越。多元主體參與農村治理強調的是即使群體間利益不同甚至沖突,仍能相互調和聯合行動,其主要特征就是主體的多元化。農村社會治理主體順應社會向著多元化發展,這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2.1 鄉鎮政府是農村治理的指導主體
鄉鎮政府是國家基層的政權組織,是連接中央和基層的紐帶,具有傳達和貫徹中央及省市縣各項政策的作用,也是農村社會建設的“領路人”。鄉鎮政府為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等給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同村民一起,以各社會組織為中介機構進行協商合作,整體規劃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政治發展、生態發展,鄉鎮政府發揮了核心指導作用;在農村社會的管控上,鄉鎮政府應把握好分寸,確保村民自治的主體權利,掌控好大方向[4]。
2.2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治理的協調主體
作為連接政府與村民的橋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發展的領導核心,是平衡個人意愿和整體大局發展的關鍵組織。在處理農村治理問題和基層矛盾上,農村基層黨組織運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文化教育手段、道德教化手段等多種方式來調和農村各方利益和沖突,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2.3 村委會是農村治理的建設主體
村民委員會的功能是方便農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與自我監督,是由村民選舉產生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委會的職責除了聯系群眾管理村中公共事務、調節村民糾紛沖突之外,還擔當著一定的黨委責任,通過宣傳法規政策來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通過教育和支持村民來促進本村經濟發展,是農村各項事務的組織者、執行者和推動者,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2.4 村民個人和民間社會組織是農村治理的支持主體
農村中絕大多數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是普通的村民,他們是農村的主體和主要受益者;另一小部分則是在農村具有一定聲望的精英,他們在某些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才能,有一定的農村社會影響力,關心村莊事務,能夠調節矛盾糾紛、表達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的決策和管理[5]。新興發展的社會組織如農民合作組織、農村專業協會、公益慈善組織等,承擔了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功能,能夠溝通黨與人民群眾,并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3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
3.1 從管理到服務的思想轉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而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就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農村基層各處,根據農民的現實訴求切實解決農民的困難,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從農民的需要角度出發,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整合凝聚社會多元主體等各界力量,把握農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種民生問題,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引導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提高其為民服務的思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建立合理有效的上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6]。
3.2 從強制命令到協商民主的方式轉變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立開放、靈活的組織機制來提升農村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效能。傳統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的一把手,實施的各項政策均由黨內討論制定或上級制定,上行下效,缺乏靈活開放的多元主體有效參與,屬于強制的行政命令,一定程度上會引起農民的質疑。組織機制的轉變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探索新的社會多元主體的黨員指導方式,由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派出各自的黨員代表參加會議討論,與黨組織相互溝通,拓展和深化黨的組織機制,為基層黨組織的決策貢獻一份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除此之外,黨內的協商也很重要,要加強黨內代表與基層黨員的緊密聯系,強化黨內代表的角色意識,傾聽黨員、群眾的呼聲,為民解憂。
3.3 基層黨組織的具體功能轉變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應對社會結構的多元變化時,組織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黨員群眾政治歸屬的體制性特征淡化,主體意識的自我性特征突顯,有助于黨組織內部管理和決策民主化;2)黨組織的政治示范作用體現在組織活動和黨員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效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自發產生服務意識;3)組織凝聚功能,共產黨管理的有效性得益于其強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基層黨組織依靠政治意識吸納群眾、企業、社會組織,凝聚力量,攻堅克難[7-8]。
4 結語
我國基層黨組織發展至今,經歷了從集中到民主的建設歷程。隨著鄉村振興的提出、社會結構的變化,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鶎狱h組織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在面對多元主體的參與下,應明確黨組織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導企業、社會組織促進農村健康發展,增強企業、社會組織對農村社會的服務能力,切實解決農民群眾的困難,協調農村與基層黨組織、社會組織與黨組織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李強,王瑩.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治理論綱新視野[J].新視野,2015(6):26-31.
[2] 范和生,李三輝.論鄉村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問題[J].廣西社會科學,2015(1):149-153.
[3] 陳怡.基層黨組織在社區多元治理中的功能轉型及實現路徑[J].求實,2010(11):18-21.
[4] 王久高.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村級組織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肖純柏.黨在農村的服務群眾工作體系探析[J].黨政論壇,2009(4):22-25.
[6] 陸益龍.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現實基礎、主要問題與實現途徑[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5):101-108.
[7]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8] 孫大偉.加強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J].紫光閣,2014(1):7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