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軍


摘 要 大部分油茶栽培地區普遍存在林地荒蕪、管理粗放、品種混雜、樹勢衰退、產量低小和效益不高的現象,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制約了油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基于此,對團風縣賈廟鄉胡家山村的油茶林進行連續5年的改造試驗,探究油茶低產林的生物學特性及產量。
關鍵詞 油茶;低產林改造;生物學特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58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屬茶科常綠小喬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其栽培分布范圍廣、適應性強、壽命長且增產潛力大,是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1]。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油茶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實現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2]。因此,科學合理地改造油茶低產林是當前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湖北省團風縣賈廟鄉胡家山村地處北部山區,平均海拔209 m,平均氣溫17 ℃,年降雨量1 240 mm,全年無霜期263 d,土壤類型為黃棕壤,pH值在5.6~6.8,適合油茶生長,油茶歷來也是當地群眾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據2014年《團風縣統計年鑒》資料顯示,全村油茶種植面積346.7 hm2,掛果面積240 hm2,年產茶油12 500 t,年產值165萬元,素有“團風縣油茶第一村”的美譽。試驗林選取該村亂石窠一片立地條件、經營狀況、樹齡和密度與整體低產林油茶相同的地塊,坡度15°,樹齡35 a,密度900~1 500株/hm2,面積6.7 hm2。
1.2 樣地布設
按照隨機區組排列的方式,分別在上、中、下坡位設置Ⅰ、Ⅱ、Ⅲ組,每組分設4種處理方式樣地,不同組之間處理方式樣地錯開,每種改造措施設置12個樣地,且樣地之間間隔5 m,每塊樣地面積20 m×30 m,樣地選擇盡量避開林緣、山脊、山谷和道路。
1.3 試驗方法
1.3.1 墾復
墾復按夏季穴墾并淺墾、冬季全墾并深墾、夏季穴墾并淺墾+冬季全墾并深墾3種不同處理方式進行,將沒有經過墾復的樣地作為對照組。冬季每2年一深挖,深度20~30 cm,翻大塊、底朝天。夏季每年一淺鋤,深度10~15 cm,同時注意,墾復做到樹冠內淺外深;幼樹淺,大壯樹深;熟山淺,荒山深。
1.3.2 施肥
施肥同樣也按3種處理方式進行,并將不施肥的樣地作對照組。在每年采果后的冬季,沿樹冠外沿挖深度20~30 cm的環狀溝,以后逐年更換位置,并適當增加施肥溝深度和寬度,將茶殼、茶枯等有機肥和復合肥均勻撒于溝中并與底土拌勻再覆蓋,有機肥為漚制的茶枯450 kg·hm-2、茶殼1 500 kg·hm-2,復合肥350 kg·hm-2。在每年春季抽梢發葉前和夏季春梢停止生長后,采取環狀溝施肥。春季以氮肥為主,夏季以磷、鉀肥為主,對應肥料和施肥量為尿素750 kg·hm-2、磷肥900 kg·hm-2,鉀肥300 kg·hm-2,施肥可結合中耕撫育進行。
1.3.3 綜合改造
在綜合改造試驗前,對各樣地進行必要的清理除雜工作,及時清除上層的松、杉、楓等高大喬木,砍除下層灌木和纏繞的藤蔓,改善林分內衛生狀況。綜合改造設挖竹節溝(A)和撫育管理(B)2個因子,其中挖竹節溝為在林坡地沿等高線水平方向開挖,溝底寬50 cm,深40 cm,遇到油茶樹留一個節,遇不到油茶樹,則每10 m留一個節,上下溝距8~10 m;撫育管理按疏伐補植、整形修剪、更新復壯、墾復和施肥等處理方式組成4個平行組,同時設置1個只除雜為對照組,具體撫育方式見表1。
經過上述試驗后,每年都對樣地進行產量調查,然后利用計算機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新復極差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改造后的低產油茶林,葉面指數和葉幕層顯著提高,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減弱,樹體結構得到合理調整,樹勢生長旺盛。較改造前相比,新葉數增加21.34%~50.9%,新梢數增加19.63%~44.07%,新梢平均增加0.38%~8.81%,花芽數增加8.92%~42.3%。
2.2 油茶產量的影響
不同改造措施對油茶產量存在明顯差異,相同改造措施、不同改造方式對油茶產量也存在差異。綜合改造措施對油茶產量影響明顯高于單一措施。對于墾復措施來說,冬挖+夏耕方式對油茶產量提高幅度大,比不墾復的增產69.95%,且顯著高于其他2種方式;而夏耕方式產量提高幅度較小,比不墾復的增產23.38%;對施肥措施來說,春季施肥產量提高幅度大,比不施肥增產60.17%,顯著高于其他2種方式;而夏季施肥產量提高幅度小,比不施肥的增長36.69%;對綜合改造措施來說,清雜+AB4處理方式,對油茶產量提高幅度大,比只清雜增產343.09%,顯著高于其他3種方式,而清雜+AB1方式增長幅度小,比只清雜增長242.65%,不同改造措施對油茶產量的影響具體見表2。
3 結論
低產林油茶改造措施中,墾復、施肥、整形修剪等單一措施均能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但綜合運用不同改造措施則能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值得在油茶生產中總結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秀梅,劉力萍,李昌周.不同低產林改造技術對油茶產量的影響[J].林業科技通訊,2019(5):63-66.
[2] 江奉珍.淺析凌云縣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及經濟效益[J].農技服務,2017,34(21):27,2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