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豬腹瀉作為影響生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了生豬的健康,本文介紹了豬腹瀉疾病的預防方法、治療方式,以期提升豬肉的品質,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保障我國的食品安全,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豬腹瀉疾病;疾病預防;疾病治療
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歡迎,但部分養殖戶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沒有構建相應的疫病防治體系,造成養殖場生豬的不能正常生長。近年來,豬腹瀉疾病已經成為生豬養殖產業中常見的疾病,導致生豬死亡率提升,為廣大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豬腹瀉疾病的預防方法
生豬養殖場的養殖密度過大、衛生條件比較差、消毒不夠徹底等問題都可能造成致病菌的大量滋生,造成生豬的身體抵抗力下降,致使病原體的入侵,導致嚴重的臨床病癥。為降低生豬的發病率,養殖戶應當提升對疾病預防的重視程度,盡可能地采取可靠地措施,預防豬腹瀉疾病的發生。
(一)科學把控豬舍環境衛生條件
冬季是豬腹瀉疾病的發病高峰期,為保證生豬的健康,養殖戶需要依據生豬的年齡制定合理地飼養方案,通過加強養殖場的衛生管理和溫度管理的方式,保持養殖場的衛生干燥,為生豬提供清潔的養殖環境。具體來說,養殖戶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需要定期對養殖場殺菌消毒,現階段常用的消毒劑包括3%的強力消毒靈、5%漂白粉溶液等,并且,養殖戶可以通過定時通風的方式,保證豬舍內部的空氣清新。同時,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生豬生長情況遭到影響,尤其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候,若豬舍的溫度發生劇烈變化,會導致生豬的免疫力降低,使其發生腹瀉的機率升高。因此養殖戶需要時刻注意豬舍內的溫度,在結合外界環境天氣條件情況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防寒保暖方案,為生豬提供適宜其生長的溫度參數。
(二)合理調控生豬飲水飼料條件
不夠清潔的生豬飼料和飲水也可能會導致豬腹瀉疾病的發生,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養殖戶在保持飲水和飼料充足的同時,需要保持飲水和飼料的清潔。一般情況下,生豬飼料最佳溫度處于20~25℃,飲水盡量保持水質清澈,盡量避免由于潔凈度問題導致生豬發生腹瀉。例如,剛斷奶的仔豬腸胃能力比較弱,極易因飲水和飲食問題導致腹瀉,為降低仔豬的死亡率,養殖人員應當依據其日齡配置科學的飼料,并且保證飼料的綠色健康,嚴禁喂食過期變質的飼料,通過少吃多餐的方式增強其消化能力。
(三)定期注射疫苗
疫病因其傳染性強、危害范圍大受到了養殖戶的關注,為避免因疫病造成經濟損失,養殖戶應當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聯合當地的衛生防疫部門制定科學的檢疫計劃,通過定期注射疫苗的方式保證生豬的體質健康。同時,養殖戶應當盡量避免從豬腹瀉疾病高發的地區引進種豬,即便是引進新品種的種豬時,也需要將新引進的種豬隔離一段時間再進行混養,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影響豬舍內原有生豬的健康。
二、豬腹瀉疾病的治療方式
為避免因豬腹瀉疫病造成嚴重的影響,養殖戶需要加強該病癥的預防和治療意識,通過了解該病癥病因和臨床癥狀的方式,及時對病豬進行治療,避免錯過治療治療時機。當養殖戶發現養殖場內存在腹瀉的生豬時,首先應當對其進行隔離處理,并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避免造成大范圍的傳染;其次利用補鹽液和抗生素為病豬進行治療,最后在病豬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養殖戶可以通過連續皮下注射三至五天排疫肽和抗生素的方式,緩解病情。
(一)停食療法
當發現重度腹瀉的病豬時,養殖戶可以采用停食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在生豬因食用腐敗變質的飼料而出現腹瀉情況時,在其進行治療的前期,應當對其進行停食處理,避免其腹瀉情況加重。同時,養殖戶可以通過對其喂食適量的瀉藥的方式,幫助生豬迅速排出體內的霉變飼料,并且養殖戶還應當應用科學合理地配置方法,選用合適的解毒藥機,避免霉變飼料對生豬肌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補充營養液
病毒性豬腹瀉疾病大多發生在春秋兩季,冬季的發病率比較低,該病癥的種類比較多,造成該病癥的主要原因是胃腸病毒進入生豬體內,引起其出現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等情況。病毒性豬腹瀉疾病在仔豬身上的發病率與致死率比較高,在仔豬患病后其胃腸道黏膜會大量出血、其體溫迅速升高,會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體重下降,逐漸虛弱直至死亡,因該病死亡的仔豬達到患病仔豬的95%,對此,為病豬補充營養液的方法主要可以治療生豬的病毒性腹瀉。為預防病毒性豬腹瀉的發生,養殖戶需要嚴格把控豬舍的溫濕度符合生豬的生長要求,增強其基礎免疫力。養殖戶面對已經出現病癥的仔豬,應當立即對其進行隔離斷乳,通過喂食葡萄糖水和葡萄糖甘氨酸溶液的方式,緩解腹瀉情況,面對腹瀉嚴重的病豬,養殖戶可以對其進行皮下注射適量高免血清的方式,增強其抗病免疫力,提高病豬的存活率。
(三)喂食驅蟲藥
生豬在專欄過程中極易因寄生蟲的作用導致發生腹瀉癥狀,此時養殖戶可以通過在恰當時機為病豬喂食驅蟲藥的方式開展干預治療,保持豬舍內生豬的健康。寄生蟲豬腹瀉主要是因豬球蟲病引起的,在7日齡仔豬身上發病率比較高,患病仔豬的糞便呈灰色糊狀,隨著病情的加重,病豬糞便逐漸呈水狀,并且其中含有血液。通常情況下,生豬在出欄上市銷售前需要遵循養殖技術規范對其進行二次驅蟲干預,避免帶病豬肉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若要降低該病癥的發病率,養殖戶應當加強對豬舍環境的管理,通過定期消毒的方式,盡量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增強生豬的抗病能力。在驅蟲藥的實際選擇過程中,養殖戶需要參照生豬糞便鏡檢的結果,在考慮到生豬的年齡和體型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種類和質量的藥劑,確保治療的安全有效。
(四)抗生素治療
豬腹瀉疾病通常是由于多種病毒作用于生豬的肌體導致其消化功能紊亂、體內菌群失調,導致其腸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糞便呈現液態的病癥。豬腹瀉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冬季的發病率較高,可能會涉及各年齡段的生豬,生豬的年齡越小,致死率越高,從而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豬腹瀉疾病的防控意識,保證生豬的健康成長。現階段,可能導致生豬發生腹瀉的可能性極多,由傳染病引起的腹瀉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且該種腹瀉大多發生在仔豬身上,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死亡的機率越高。由于致病菌的種類繁多,抗生素治療方法是治療生豬腹瀉較為常用并且較為高效的方法。為降低因傳染病造成的生豬死亡率,以仔豬為例,養殖戶需要加強產仔母豬的飼料管理和產后護理,在母豬分娩前要為其注射對應的疫苗,喂食微生態抑制劑,在母豬分娩后需要在將乳頭進行清洗消毒擦干后,再讓仔豬吃奶,降低因傳染病導致的豬腹瀉的發生率。由于引起腹瀉疾病的微生物可能存在抗藥性,當仔豬因傳染病導致腹瀉發生時,養殖戶應當依據病豬的實際情況與實驗室的結果選擇適當的藥物,通過喂食相應抗生素和液態鹽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干預,若連續應用上述方法超過兩天仍沒有效果,則需要用微生態抑制劑代替抗生素進行喂食。
(五)實驗室檢驗
山東省某規模化養殖場養殖的生豬在沒有出現明顯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集體發病,病豬的體表溫度迅速升高至39℃,最高時達到42℃,并且表現出明顯的呼吸道和腹瀉癥狀。即病豬呼吸急促、喘粗氣、咳嗽,精神狀態明顯變差,食量嚴重下降,并在發病初期存在便秘的情況,在發病的中后期出現嚴重的腹瀉情況,糞便呈黃綠色,在腹瀉情況加重后,病豬身體逐漸消瘦,在病發的3~5天內脫水死亡。經實驗室解剖發現,病豬的脾臟、肝臟、腎臟、淋巴結、腸道等部位均存在病變情況,對病變體細胞進行涂片染色鏡檢發現革蘭式陰性染色,兩端頓圓,著色不勻的小桿菌,該病菌無莢膜、無芽孢、能運動,經培養發現,導致豬場生豬發生腹瀉的原因為沙門氏菌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該病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常發生在氣候溫暖或氣溫突變的情況下,并且傳播速度比較快。在發現致病菌后,養殖戶可以對其進行對癥治療,首先將病豬進隔離養殖,并利用生石灰、84消毒液等將被污染區域全面消毒;其次對病豬每天注射一次恩諾沙星長效混懸液,低于7日齡的仔豬注射0.5mL,大于7日齡的哺乳仔豬注射1mL,連續注射3天,同時,在仔豬的另一側肌肉每天注射一次劑量為0.1mL/kg體重的強力附紅消,連續注射7天;再次,為因嚴重腹瀉導致脫水的病豬喂食補鹽液;最后對不存在臨床病癥的仔豬注射仔豬副傷寒疫苗。通過上述方法,使得該養殖場的病豬逐漸恢復健康,并且沒有發生病情反復的情況。
三、結束語
豬腹瀉疾病的發生可能會導致生豬發育不良、成為僵豬等情況,疾病的大規模蔓延還會導致生豬大范圍死亡,給生豬養殖戶帶來巨大的危害。為保證生豬養殖業的平穩發展,養殖戶應當加強對養殖場生豬的關注度,制定科學的疾病預防方案,便于在生豬發生腹瀉時及時予以防治,從而縮短發病周期,降低發病率。
參考文獻:
[1]賈立峰.豬腹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探究[J].吉林畜牧獸醫,2020,41(02):115+117.
[2]張立忠,劉巖,魏曉輝.淺析豬腹瀉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19,40(11):20+23.
[3]索玉潔,胡春紅.豬腹瀉疾病預防與治療[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