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生 唐冬生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給予了養殖行業高度重視,補貼力度也在逐步增大,這一定程度上對養殖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養殖業最常見的養殖方式即淡水養魚,而淡水養魚業也是目前構成我國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業經濟存在著巨大影響。本文主要對我國淡水養魚的先進技術要領進行探討,為促進淡水養魚業的發展提供微薄之力。
關鍵詞:淡水養魚;先進技術;要領解析
淡水養魚業由于其對環境污染小、專業要求水平低以及管理方式簡單等特點,因此是目前我國養殖業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許多農民也加入了淡水養魚行列,但因其沒有掌握淡水養魚的先進技術,盲目跟養,養殖質量與產量過低,阻礙了淡水養魚業的發展步伐。本文主要對淡水養魚的一些基本條件進行研究分析,幫助養殖戶進一步了解淡水養魚技術,提高其養殖專業水平,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一、池塘養殖水質以及條件的選擇
水質在養殖魚類產業占據重要的位置,是淡水養魚業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淡水魚塘的建立一定要選在水源充足且交通便利,電力設施完善的位置。首先,要對池塘水質進行科學管理,檢測水質的各項相關指標是否符合養魚業的基本要求。還要全面了解池塘周邊環境,禁止上游以及工業與農田的廢水廢棄物等污染水源。如若水源管理不善,則會直接降低水質,導致魚類死亡或發生病變,受污染的魚類一旦流入市場,勢必會給人們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池塘面積大小與深淺直接影響著漁業發展。面積過大雖然可以增加氧分,同時也會增大飼養難度;高度過深則會影響水中氧氣的活動,降低水底植物光照,從而減少池塘里的溶解氧,導致水質惡化。池塘面積一般要控制在1000~3000m2最為適合。而池塘四周環境要確保無任何污染,最有利的環境條件是周邊無高大樹木與建筑。雖然池塘形狀于漁業產量無直接關系,但是卻影響著池塘排污狀況與溶解率,故池塘形狀主要以長方形為宜,南北走向為寬,東西走向為長,長邊走向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光照時間的長短。
二、淡水養魚池塘投放魚種的選擇
選擇養殖魚種時,要結合我國市場需求進行養殖,以降低養殖風險,保障基本經濟效益。優質魚種抗病能力較強,可以提高存活率與生長速度。選擇肉質好,個體大的優質魚種進行繁殖飼養,保障魚的質量。在魚類繁殖時期,對魚類生長發育進行監控,挑選成熟魚群實施催情措施,待其成功產卵后將魚卵放入專門孵化管道,增大孵化空間的溶氧率,模擬魚類自然環境下的正常繁殖過程,利用流速緩慢的池水沖擊魚卵,促進魚卵胚胎發育。孵化出來的魚苗要提供專池單獨飼養,并給予足夠養料進行培育,使其正常健康地生長。
三、淡水養魚池塘飼養密度的合理安排
在魚類放養過程中,放養密度直接影響著魚類產量,故需要合理控制放養密度。雖然產量與密度存在一定的正比關系,但在養殖過程中,若不能合理地控制密度,當魚類達到一定程度的產量值時,再繼續增加投放密度,會導致魚類產量下降,養殖密度的合理安排是決定魚類養殖業高產高效的關鍵性因素。養殖人員要結合自身池塘的實際條件,合理投放魚苗。養殖密度可根據魚種、飼養水平、增氧設施、排污除污設施等多種條件結合進行分析,以此達到產量最大化,增加養殖經濟利益。
四、淡水養魚池塘投喂飼料的選擇
根據飼料來源,魚類飼料可分為植物性與動物性飼料,只有選擇全面均衡的飼料進行人工養殖,才可以保證魚類的健康生長。投放植物飼料時要選擇更適合魚類進食的顆粒狀飼料,且在保障飼料種類多樣、營養均勻的同時還要確保其新鮮度,以此滿足魚類生長發育需求;根據魚苗種類以及數量多少、季節變化等因素進行飼料投喂量的控制,投喂過多會造成損失、破壞水質,投喂過少會導致魚類生長緩慢,減少產量與經濟效益;選擇一定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投喂,便于觀察魚類情況,掌握其發育生長狀況;養殖魚類時應采取多次且適量的投喂方式,此種方式可以確保魚類均勻進食,且避免飼料浪費。在魚類發病率高峰季節增加抗病藥物的投喂,增強魚類特殊階段的抵抗力。養殖戶還可以使用混合套養方式,充分發揮魚塘的有效利用率。
五、淡水養魚需進行合理科學的管理檢測
合理地養殖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首先要對魚塘進行巡查,觀察魚苗生長發育動態。在每天日出前觀察池塘是否出現魚群浮頭現象,特別增加夏季期間的觀察力度,因夏季溫度較高,氣溫變化大,極易出現魚類浮頭現象,如若發現,立即采取相應的拯救措施。白天時間段根據水溫與飼料的投喂量對魚類進行觀察,檢查其營養狀況與進食情況;其次對池塘環境狀況進行管理,定期檢測池塘水質。對池塘及時與定期地進行除草排污等清潔衛生工作,保證池塘水質時刻符合國家養魚的水質標準;定期給池塘注入新鮮水源,加大增氧設備的投入使用,保證池塘水量與氧分能滿足魚類生存需要。并對每日的巡查情況進行養殖信息的記錄分析。根據天氣變化情況以及水溫水質等因素實施魚群防病治病措施。進行飼料投喂的合理分配,保證魚群營養均衡,為魚類的養殖制定合理科學的管理方式。結合市場供求開展魚群的出塘工作等。
六、結束語
淡水漁業的養殖戶需對池塘環境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保證魚塘水源質量,提高淡水養魚的專業技術含量。在養殖過程中,需要結合養殖水質、養殖魚種以及飼料選擇與飼養密度等方面進行科學養殖,充分合理利用魚塘,進行混合套養模式,保證養殖利益最大化。還需對池塘進行科學的日常管理檢測,保證魚群擁有健康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以達到提高魚塘產量,增加經濟利益的目的,并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以及社會進步貢獻自己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魯晶.淡水池塘魚類多品種生態養殖技術(一)[J].農業知識,2019(8):46-48.
[2]李守柱.淺談鯉魚的高產高效養殖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168-168.
[3]黎春,趙哲,姚維志.對養殖池塘的凈水作用三角帆蚌[J].科學養魚,2018,000(00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