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煤炭開采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遼金時期就已有開采煤炭的記載,然而,清朝卻有一些迂腐的官僚以“風水之說”竭力禁止開礦。
他們認為各地有各地的風水和地脈,是各地興衰福禍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會傷到地脈、毀掉風水,其禍無窮。這些說辭雖然是無稽之談,但卻成了一些官員禁止開采煤炭的依據,并在全國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規定。這些禁采令致使全國的煤炭生產滯后,其中北京地區的采煤也大大受到制約,影響了京城百姓用煤。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時刻關心著百姓冷暖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學士趙國麟,經過大量調查之后寫出了一份解除煤禁的奏折,上給了乾隆皇帝。
本來就對煤炭生產很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趙國麟的奏折后,立即下令全國各省一律取消不準采煤的禁令,要求“凡產煤之處,悉聽民間開采”。乾隆要求各省督撫詳細勘察本省煤炭資源情況,制訂出具體的煤炭開采計劃和措施,向朝廷匯報。
乾隆對各地的采煤奏折也進行了認真研究,及時處理批復。一個全國范圍的煤炭開采活動就此普遍發動起來。此后,全國的煤窯數量、煤炭產量都增長很快。據檔案資料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地區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帶,煤窯就多達近千個,有效地保障了北京居民的用煤需求。
(選自《廉政瞭望》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