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芳 龐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叭r”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也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0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提出要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并明確要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對這份重要文件的解讀中,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
收官之年將如何收官?在疫情和脫貧雙重考驗下,基層農業和農村工作如何攻堅?我們采訪了張家界市永定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龔伯勇。
記者: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農村地區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張家界市永定區是如何落實好防控任務,同時抓好復工復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生活正常運行的?我們局在此間承擔了哪些任務?完成情況如何?
龔伯勇:扎實抓好當前農業生產,部署安排春耕備耕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區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部署安排,在按職責和分工全力做好農村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面抓好當前農業生產、春耕備耕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我們出臺了《永定區耕地拋荒管理辦法》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制止耕地拋荒、廣泛宣傳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春耕物資應急保供、引導涉農企業復工復產、組織農技專家下沉一線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等工作。我區各項春耕生產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
記者:開年以來,疫情防控工作對本年度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有無影響?程度如何?如果有,我們農業農村局將如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將這些影響降至最低?
龔伯勇:2020年我們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對我們農民工出來掙錢的服務業和工業沖擊很大,導致農民工收入波動。
立春的時候,我們給全區的農民朋友寫了一封信,提出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要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備耕等生產工作。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既是強心劑又是推進器,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將疫情防控影響降到最低,主要是早研判、早部署,努力化“?!睘椤皺C”,確保各項工作又好又快推進,比如,鼓勵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民朋友在家附近就能務工,既可以照顧家里,又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再比如我們召開草地貪夜蛾防控、春耕生產等專題會議,部署當前的工作,筑牢糧食安全生產這塊壓艙石。
記者: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農村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請您介紹一下咱們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完成情況?近年來,我們局在精準扶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到今年年底前,我們還有哪些重點任務要開展?
龔伯勇:精準扶貧方面,我區貧困人口進一步減少。永定區系統內貧困人口17854戶59287人,貧困村86個,目前已脫貧貧困人口17074戶57705人,出列貧困村86個,貧困發生率降至0.47%。
我局主要是在貧困群眾進一步增收上下功夫。在產業扶貧方面,重點打造張家界莓茶新名片,我區新增莓茶種植1.5萬畝,總種植面積達8萬畝,加大“一畝園”經濟管理,創新“五金一利”利益聯結模式,帶動1.2萬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至4000元。
到今年年底,我局重點是制定并實施今年的《農業產業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按照先建后補、以獎代扶的原則,對帶動扶貧效果明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扶。完成2020年度“一畝園經濟”苗木定植后續的管理與指導、完成今年的莓茶“5111”行動計劃任務等。
記者:讓農民實現脫貧只是扶貧工作一個階段的成功,在打造農業農村的造血功能,使脫貧農戶不因各種原因返貧的措施上,我們想了哪些辦法?做了哪些工作?
龔伯勇: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們主要是通過振興鄉村產業的方式實現精準脫貧,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我們圍繞“一縣一特,一村一品”,全方位發展產業,重點支持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扶貧的發展模式,強化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建設大基地、生產好產品、占領大市場。
此外,我們鼓勵同事們加入消費扶貧,做了消費扶貧的摸排,我們工作群里經常有幫扶干部幫農戶賣的紅薯粉、葛根粉等農產品,上次有位同志幫忙銷售了4000多斤紅薯粉。組織展銷會、區長帶貨網上直播、電商平臺等措施,擴大我區農產品銷售。
記者:在您看來,特色產業的發展對于精準脫貧有何助益?我們未來如何支撐本地區特色產業,使其發展壯大?
龔伯勇:一、張家界莓茶在全省乃至全國是一個稀缺性、獨有性地方特色產業,產業聯動性快,帶動力強,經濟比較效益高,當年種植,當年就可受益。按種植1畝計算,第二年鮮芽葉畝產可穩定在200公斤以上,按2019年收購平均價為30元/公斤,畝產值達6000元以上,每畝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而且在種植、采摘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且勞動強度不大,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不高,可以促進貧困戶中一些弱能戶實行就近就業,破解增收難的問題。據統計,2019年,莓茶產業帶動山區4000多戶農戶脫貧,實現近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為參與莓茶產業發展的農戶人均增收2000至4000元,已成為我區貧困山區農戶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渠道。
二、結合我區實際,按照“合理規劃布局,創建莓茶品牌,完善聯結機制”工作思路,力爭把張家界莓茶創建成為全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助力穩固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莓茶產業集聚發展
發揮永定區生物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打造以茅巖河流域莓茶產業帶為核心的永定區一縣一特莓茶產業,構建張家界莓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一批“莓茶小鄉、莓茶小鎮”建設。努力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園,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積極推進莓茶精深加工園區建設,延伸莓茶全產業鏈,推動莓茶產業集聚發展。
(二)強化標準化基地建設,創建張家界莓茶產品原料優勢區
完善制定好莓茶產業獎扶政策,積極整合涉農資金投入,繼續在莓茶標準化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市場推廣、龍頭企業培育等加大扶持力度。計劃用4年時間,建設10個鄉鎮萬畝莓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0個村級千畝莓茶標準生產示范園,實現莓茶種植面積10萬畝,莓茶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0億以上,帶動10萬人致富奔小康。
(三)著力實施“六大”行動,打造莓茶區域公共品牌
一是推行基地標準生產行動,努力做好“張家界莓茶種植及加工地方標準技術規程”制定;二是創建二品二標認證行動,建設有機莓茶5萬畝以上,綠色莓茶10萬畝以上,積極申報張家界莓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三是示范推廣莓茶行業生產標準,實施莓茶質量安全溯源行動,從2020年起實施啟動,力爭實現莓茶經營主體全履蓋;四是推行深加工產品注冊商標行動,在張家界莓茶大統一品牌下,一主體一商標;五是建設注冊莓茶專利產品行動;六是積極推動莓茶生產企業申報創建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歐盟認證產品行動,力爭實現5個以上。
(四)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積極引導推廣“五金一利”、訂單收購等利益聯結機制模式,與莓茶生產企業、經營主體、莓茶種植戶建立穩定的利益機制關系,切實保障參與莓茶產業發展的貧困戶能穩定受益、長久受益。
記者:除莓茶產業之外,我們區還有哪些特色農業?如何促進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龔伯勇:除莓茶產業外,我區還有菊花芯柚、古庸香米、中藥材、名優水果、蔬菜、大鯢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
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一是充分依托和發揮永定區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加快永定區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三大體系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我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進永定區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三是重點發展精深農產品加工,以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布局、加快科技創新、建立與農戶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發展方向,推動永定區特色產業競爭從產品競爭向產業鏈條競爭轉變,不斷打造和重構價值產業鏈,擴大品牌溢價空間,將永定區建設成為產業多元發展、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緊密、市場競爭力強、品牌溢價空間大、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效果突出產業融合示范區。
記者:今年的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實說到底,實現鄉村振興,建成全面小康,就是為了讓廣大農民從國家發展中受益。在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方面,我們區做了哪些工作?
龔伯勇: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我區281414名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過去幾年里,我國持續聚焦“三農”工作,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農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農村的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農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三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別是和城市對比,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村人居環境等存在差距。我區主要從這些不足和差距著手,落實扶貧政策,全面建立“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體系,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開展勸返復學工作、消除衛生室“空白村”、實施危房改造、加快推進水電路訊、科教文衛提升工程,提升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發展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實現鄉村振興,早日將永定區各個鄉鎮村居建成望得見山水,看得見發展,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