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老喬,又來這么早啊。”
“今天事情多呀,除了要寫記錄、做排查,還要給好多人家代買急需的生活物品呢。”
這位與趙海濤同在魯山縣琴臺街道疫情防控值班點義務值班的“老喬”,就是年近70歲的高級獸醫畜牧師喬書志。
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老喬積極響應號召,不顧年高,率先報名參戰,和千千萬萬個一線值班員一樣,義務當起了老百姓的“服務員”。
其實,在平日里的工作中,喬書志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和村民、養殖戶打交道,人們稱他是“身邊的科技扶貧特派員”。
隨叫隨到的喬指導
“你別著急,我馬上過去幫你看看是什么情況……”
這是喬書志平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雖然他早已從畜牧工作的崗位上退休多年,但卻依舊記掛著農村畜禽養殖,始終堅持著下鄉入戶的“革命傳統”,只要養殖戶有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
憑著熱心、肯干和熟練的畜牧獸醫技術,2016年9月,喬書志被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科技局選派為科技扶貧特派員,負責魯山縣張店鄉邢溝村、雷趴村、張窯村的養殖產業扶貧工作,指導畜牧養殖、疫病防治和市場分析,幫助當地脫貧攻堅。
2017年10月,魯山縣農業科技服務團成立后,喬書志又主動申請加入,除了繼續服務張店鄉邢溝、張窯、雷扒三個貧困村的脫貧指導工作之外,從張店鄉到團城鄉,喬書志的足跡幾乎遍布魯山縣每個有需要的貧困村,成了貧困村的“常客”。
從養殖技術指導到送資料,再到送藥品,每一次,喬書志都是認真對待,不厭其煩為養殖戶做技術講解。不論騎摩托車還是步行前往,不論崎嶇山路還是泥濘小道,他從無怨言。
2017年,有一段時間,喬書志在邢溝村狄志國豬場指導擴建項目。當時,他騎著摩托車一周幾次往返于蜿蜒崎嶇的鄉間小路,對新建豬場的規劃設計做現場指導。一次,因坡陡彎急,路面濕滑,他一不留神,連人帶車墜入了路邊的山溝,幸運的是,雖然胳膊和腿都受了傷,但沒有傷到骨頭。
“要不是老喬指導著讓俺提前把400來頭豬娃賣掉了,后面就得多賠100多萬元呢。”對于喬書志的幫助,邢溝村養豬大戶狄志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從規劃到技術,喬老師真是幫了我的大忙了!”
如今,狄志國的養殖事業搞的風生水起,2018年收入達到10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20戶貧困戶脫貧。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魯山縣已選派63名科技扶貧特派員,組成農業科技服務團,分包聯系該縣174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實現該縣科技扶貧全覆蓋,進而輻射指導該縣的產業扶貧工作,科技服務涵蓋畜牧養殖、農林種植、農產品加工、農家樂旅游等扶貧產業。
接地氣的老專家
“這縣里來的專家和我想的不一樣,一點兒架子也沒有。俺家牛圈那么臟,人家回回來給牛瞧病,二話沒說就跳進去,一點兒也不嫌棄”。
團城鄉寺溝村的貧困養殖戶高渺參提到喬書志,用的最多的詞就是“沒架子”。
雖然近兩年團城鄉鼓勵貧困戶們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但是很多人對于養殖技術一竅不通,只是“想當然”去養,高渺參也是“養牛”新手。
剛開始養的時候,養了15頭牛,但是牛的生長情況并不理想,因為飼養管理不當,一個月就死了兩頭。當時,平頂山市委組織部駐寺溝村工作隊得知這一情況后,邀請喬書志前去指導。
喬書志帶上消毒、防疫等藥品第一時間趕到了寺溝村,實地查看情況后,親自跳進牛圈給高渺參演示如何消毒,又給每頭牛注射了防疫藥品。
由于高渺參是第一次養牛缺少經驗,所以牛圈沒有定期清理,牛糞遍地,到處散發著刺鼻的氣味。看到喬書志沒皺一下眉頭就跳了進去,高渺參不住地感嘆“這樣的專家真是從沒見過。
2018年臨近春節,高渺參養的一頭母牛難產,喬書志得知后迅速趕到現場進行助產。小牛降生后,老牛當時情況緊急,人工剝離胎衣時出血,于是,喬書志馬上給老牛用上消炎藥和止血藥。寒冷、困倦、勞累、糞污……喬書志都不在乎,終于把危在旦夕的老牛給救了回來。
“沒架子的老專家”——這是大多數人對喬書志的評價。聽過喬書志講課的貧困戶,也普遍反映喬書志講的條理清晰,能將十分復雜的技術用“農民聽得懂的話”講出來,很接地氣,而且總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截止到2018年7月,魯山縣科技扶貧特派員共開展農技培訓300多場次,培訓群眾4000多人次,入村服務7000余次。該縣通過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團,選派科技扶貧特派員入村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服務,使該縣產業扶貧成效“含金量”倍增,為扶貧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閑不住的扶貧特派員
這些年,喬書志不僅經常幫助養殖戶解決技術問題,還根據養殖戶的需求,多方協調,幫助養殖戶將養殖業做大做強。
已是榮譽滿滿、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他,為何依舊這般不辭辛苦?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是個閑不住的人。”這是喬書志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2017年5月,平頂山市啟動集聚英才、助力扶貧專項活動。同年7月,平頂山市委組織部聯合8家單位,整合農業、林業、畜牧專家以及“田秀才”“土專家”等,選出196名專家人才組建覆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6個縣(市、區)的“農業科技服務團”。喬書志作為“農業科技服務團”中的一員,主動請纓深入貧困地區提供科技服務。
張店鄉雷扒村青年李理想,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的大學生,2016年6月萌生創業想法,想要養羊。但是羊場建好以后由于缺少技術人員,李理想就有了放棄的念頭。
喬書志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與李理想聯系,為他分析市場環境、養羊前景,幫助他篩選品種,鼓勵他樹立信心,不要將已經投入的資源浪費掉。在技術上,喬書志更是手把手地教李理想如何喂養、如何管理。在喬書志的幫助下,李理想的羊場2018年度出欄羊500只,凈盈利達到30萬元,吸納了周邊10多個貧困戶就業。
喬書志還多方協調,為李理想成功申請購置了花生摘果機等農機補助近2萬元,幫他申請修建了30米的場前生產用路。
“最困難的時候,是喬叔鼓勵我堅持下去,喬叔不僅是我的老師,更像是我的家人”。提到喬書志,李理想總是滿懷感激。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為受益者,李理想沒有忘記家鄉的貧困戶,“回鄉創業不僅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想幫助鄉親們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何況我的產業是在喬叔和農業科技服務團的幫助下才發展起來的。”
喬書志對他的幫助也是他的愿望,李理想說,他會和喬書志一起幫助更多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學技術創業。
“在農村,有的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家畜,就像是‘生命線一樣。”所以,只要患畜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喬書志就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治。
“每當看到養殖戶滿意的笑臉,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謝話語,我就心滿意足了。”
在脫貧攻堅路上,像喬書志這樣的“農業科技服務團”成員對農民進行幫扶的例子不勝枚舉。
據悉,平頂山市“農業科技服務團”已累計下派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科技人員9185人次,對接幫扶貧困村468個,覆蓋貧困戶2萬余戶,幫扶5萬余人,入村服務16800多次,開展農業技術方面咨詢3860多次,進行農業科技服務會診906次,解決技術難題500余項,進行產業技術幫扶1300余次,培訓貧困群眾35000余人。
他們帶著養殖、種植、營銷等農業科技特長,分布基層,靠著專業、技術、信息進村入戶開展幫扶行動,面對面開展針對性、個性化服務,尤其注重在科技推廣、技術指導、決策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精準服務,引導人才、智力、技術“三落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的作用,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
作為基層脫貧攻堅路上科技攻關的“參謀員”、把脈獻計的“智囊團”、群眾的“知心人”,科技扶貧特派員們正在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