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海
摘 要: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與現代發展速度相脫節,而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受到了國家的廣泛重視,因此當代農業領域未來勢必會朝現代化方向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有關我國當代農業經濟轉型方面的特點和基本內容,以及農業經濟轉型時出現的各類問題,以此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特點;問題
我國積極推進農業經濟轉型,主要還是為了能夠使我國農業經濟朝科學發展的方向邁進。因此,為了能夠以更加科學、有效地解決方式,處理經濟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就只能通過調整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需要合理地規劃并利用現代化科學管理模式,將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集約型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從根本上對農業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并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整體速度。
一、當代農業經濟在轉型期間的特點
(一)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一直以來,農業都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受到國家和各地區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速度較慢,導致三農問題逐漸凸顯。針對這些問題,國家頒布了多項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并結合專家意見提出了很多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由于我國從事農業經濟的人員數量過多,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就必須要將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所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也是加快我國經濟轉型速度的一個重要契機。
(二)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呈低姿勢發展,而農業作為我國的根基產業,是我國主要的國民經濟來源和重要支撐。而隨著我國第二、三產業的不斷拓展,農業經濟最初擁有的優勢也轉變成為發展劣勢,且呈衰退趨勢不斷發展。但是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和蕭條,并不意味著農業完全退出我國的經濟發展舞臺,它始終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發揮獨特作用。
我國第二、三產業作為新興發展行業,自成立初期便對農業經濟造成了很大沖擊,在現代化科技的幫助下更是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此基礎上,反觀我國農業經濟卻并未提供過多貢獻。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業為第二、三產業提供了發展契機,卻限制了自身進步,最終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減少。對此,國家為了能夠真正地平衡三大產業發展,主要采取了調整原有經濟發展政策的方法,使三大產業在新經濟的不斷沖擊下獲得平穩進步。由此看出,雖然我國農業產值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卻始終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而持續存在與發展。
(三)勞動就業結構有了根本性變化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幫助和扶持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不斷提升,機械化、科技化更是成為農業經濟的代名詞。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普及和發展,也就意味著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從而使農村地區出現大批剩余勞動力。而這些剩余勞動力為了維持自身發展,只能選擇向城市地區轉型,再加上我國戶籍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使不同地區的人口流動成為合法行為,這不僅加快了我國不同地區間的人員流動速度,還使農村人口外移的數量激增。
在此基礎上,國家還頒布了扶持農村人口在城市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對農村人口的外移提供了政策支持,使他們能夠更加貼切地感受到在城市生活的各種便利。農業的變革和相關政策的扶持,使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出現轉變。同時,我國各地城鎮化的普及也會對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革產生獨特作用,最終為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二、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需要注意的幾項問題
(一)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利益
首先,在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要將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完全取代,并及時地建立起適合轉型后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型管理模式。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民作為基礎,所以在制定管理模式時,要將以人為本作為管理模式的核心內容,從多方面對農民的根本利益進行保護。由于我國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較多,并逐漸演變成為困擾農業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而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必須要將農民的切身利益作為問題解決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型管理模式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其次,由于我國農業的機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的管理模式也不再適用于新的農業發展需要,所以必須建立起新型管理模式,并結合農民們的根本利益以確保管理模式的有效實施。農民始終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在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把握好農民的定位是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對此最關鍵的兩方面內容如下:第一,新型管理模式的各項設定,不能危及農民的個人利益;第二,引進大批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充分發揮知識人才的經濟管理作用。對于普通農民而言,要主動學習有關農業經濟方面的新型知識并樹立起科學管理的意識。對于管理人才而言,主要可以通過培養和引進人才的方法,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基礎。
(二)循序漸進,合理有序的推進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
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的沿用時間較長,使農業經濟的轉型工作變得異常困難,而這也就意味著轉型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其中,我國農業從事人員數量龐大、不同區域間的生產差別過大、大多數農民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等,都是我國當代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較為妥善地解決。因此,在推進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時,也必須從農業經濟的整體出發,合理有序地推進各項改革措施,以此來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創新型發展。
(三)因地制宜,鼓勵引導創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不同種類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不同,再加上我國各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較大,所以因地制宜始終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為了凸顯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特色,還需要根據地區特點選擇適宜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如:東北地區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大,主要可以選擇利用機械化生產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能夠通過統一化管理的辦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南方地區平原面積較少,主要可以選擇集約化生產的方式,并致力于發展新型農業資源,以此來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三、結束語
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使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與新的農業發展需要之間相脫節。同時,為了能夠更進一步地迎合經濟社會的各項發展需求,就必須要對農業經濟進行轉型并變革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但實際上,在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仍然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對此,主要可以通過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對現存問題進行解決,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有關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以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田麗.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業經濟,2016:36-38.
[2]黃金龍.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民致富之友,20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