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領
生態農業采用生態友好方法,全面發揮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方面。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一、傳統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化肥施肥過量
農民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農作物吸收,1/3進入大氣,剩余的1/3則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為一種掠奪性生產方式,不僅難以推動農作物增產,反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
(二)牲畜養殖糞便造成的污染
近年來,在畜牧業規模養殖迅速崛起的同時,牲畜糞便造成的農業污染也呈現出加重的趨勢。許多大中型畜禽養殖場缺乏處理能力,將糞便倒入河流或隨意堆放。這些糞便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無法存活,從而產生嚴重的“有機污染”。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并排造成農產品污染嚴重的主要放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而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于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
(三)農藥使用過量
原因有:一方面,農民在生產中為降低成本,使用價格低廉、高毒、高殘留農藥;另一方面,農民受種植習慣的影響,在進行溫室生產時,施底肥往往要加拌3911、氧化樂果等高毒、高殘留農藥以殺死地下害蟲,這也導致農產品中農藥殘留居高不下。一項調查表明,化肥的超量使用已經導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加劇,而農藥的濫用致使其在環境及農副產品中的殘留現象日益嚴重。目前使用的農藥中以殺蟲劑為主,約占農藥總用量的78%,其中,又以甲胺磷、敵敵畏等毒性較高的品種使用最多。據農業植保部門調查,在葉菜上使用過高毒農藥的種植戶占到32.8%,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
二、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途徑
(一)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多形式、多層面、全方位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意義,提高各級干部和群眾的認識水平,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環境污染、環境生態問題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已成為農業乃至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大隱患,增強干部群眾發展生態農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市場體系
制定出臺生態環境建設補償、農業生態投資補償、生態農產品優惠等一系列激勵機制和扶持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向生態農業投資。發展適應生態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打破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逐步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加強全程監控,實行生態農業發展的規范操作
生態農業總的要求就是全程實行清潔生產。這就求我們對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每個環節的規范化操作。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終農產品的環境安全質量檢測,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進一步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四)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
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五)加強研究開發,健全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標準
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實施生態農業的基礎。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以科技化帶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六)加強社會服務,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生產效益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服務質量不高,是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導和鼓勵各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鄉土專家、高校技術人才,以組建股份制公司或協會等形式,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服務,進一步強化服務職能,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
總之,通過全面實施生態農業轉型發展,使農業生產污染得到全面遏制,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四化同步”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