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生
小麥吸漿蟲是安陽縣小麥生產上的重要害蟲,每年都會在部分地塊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個別地塊甚至絕產,嚴重影響著安陽縣的小麥生產安全,筆者經過多年吸漿蟲防治工作實踐,并進行認真思考,找出了其發生危害規律及防治對策,現總結如下:小麥吸漿蟲在我縣發生概況我縣1983年首次發現小麥吸漿蟲,當時發生面積不大,僅在個別地塊零星發生危害,進入90年代前后,發生面積迅速擴大,偏重至重發生面積加速增加,發生面積最高達15余萬畝左右,經過連續多年防治,才基本得以控制。近年來,小麥吸漿蟲危害又呈明顯加重趨勢。2012—2013年在全縣普查,我縣中東部部分地區普遍發生,且個別發生嚴重,普查結果表明,安陽縣發生面積5~6萬畝,偏重發生面積1~2萬畝。
一、發生危害
蟲體形態特征。小麥吸漿蟲屬雙翅目,癭蚊科,小麥吸漿蟲發生的種類有小麥紅吸漿蟲和小麥黃吸漿蟲。我縣發生的小麥吸漿蟲是小麥紅吸漿蟲,吸漿蟲成蟲為蚊子形態,桔紅色,體長2~2.5mm。一般年份,4月下旬始見成蟲發生,成蟲產卵在麥穗穎溝和小穗間或內外穎里面及其側片上。卵長0.32mm,卵孵化出幼蟲后即危害麥粒,在剛灌漿的麥粒上唑吸汁液為食,肉眼不易看到,幼蟲體長2~2.5mm,桔紅色。
被害小麥癥狀以幼蟲在小麥揚花-灌漿期進行危害,幼蟲在麥粒上吸食汁液,形成秕粒或空殼,造成減產。植株后期表現為貪青晚熟癥狀。群眾一般不易發現,往往忽視對該蟲的防治,一旦發現危害,防治已晚,損失不可挽回。
發生危害規律小麥吸漿蟲一年發生一代,一年12個月,一個月左右時間在小麥植株上危害,其余11月左右隱藏在表土層內,安陽縣一般年份4月下旬始見小麥吸漿蟲成蟲,成蟲壽命3~6天,世代產卵期在15~20天左右,一頭成蟲一次產卵1~3粒,一生產卵50~90粒。卵經過3~5天孵化出幼蟲,幼蟲即危害小麥籽粒,小麥進入乳熟后,幼蟲爬至穎殼表面或麥芒上,隨雨珠、露水或自動彈落在土表,鉆入土中10~20cm作圓繭越夏越冬,進行休眠。來年春季,當表土層(0~25cm)土溫升值7℃時,即小麥進入返青-拔節期,休眠體(圓繭)開始破繭變為幼蟲,向土壤表層上升移動,4月中旬,當表土層(0~25cm)土溫在15℃左右,即小麥孕穗期,吸漿蟲幼蟲進入化蛹盛期,4月下旬,當表土層(0~25cm)土溫在20℃左右,即小麥抽穗期,小麥吸漿蟲蛹進入羽化期,成蟲開始產卵,卵產在麥穗穎溝、小穗間或外穎上,卵經過3~5天孵化出幼蟲,開始危害小麥籽粒,小麥抽穗-揚花期往往與小麥吸漿蟲蛹期羽化期相吻合,至小麥乳熟期,幼蟲移動到小麥穎殼外借助健骨片,彈落到土表,以連陰雨天氣落土最多,吸漿蟲幼蟲落土后,即變為圓繭在土壤中越夏越冬,來年春季有進行化蛹、羽化成成蟲,進行危害。
小麥吸漿蟲發生輕重的相關因子:小麥品種小麥吸漿蟲田間危害往往品種之間差異較大,小麥芒少、穎殼松弛和揚花期長灌漿慢的品種,利其產卵為害重。土壤質地地塊之間差異顯著。壤土地發生重,粘土地和沙土地發生輕,水澆田發生重,旱田發生輕。溫濕度4月中下旬旬小麥拔節-孕穗期-抽穗雨水多,雨日多,發生重,遇旱則發生輕。因不同年份間降雨量、降雨次數不同,小麥吸漿蟲發生輕重年份間差異很大。小麥長勢中高產小麥田塊發生重,低產小麥田塊發生輕,因小麥中高產田塊溫濕環境十分有利于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危害。地理環境沿河、渠或近村莊周邊麥田發生重,因小麥吸漿蟲屬濕性害蟲,河邊、渠邊土壤濕度大,有利其發生危害。
二、小麥吸漿蟲防治對策
(一)蛹期防治
蛹期防治是吸漿蟲防治中的重要措施,蛹期吸漿蟲對藥劑敏感,蟲體觸藥即死,一般小麥拔節至孕穗期,地溫回升,幼蟲上升土表化蛹,將毒土順麥垅撒施,施藥后如無雨應及時澆水,以殺滅吸漿蟲蛹。毒土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8%樂斯本乳油每畝200~300ml,對適量水,噴在20kg細土或細沙上,制成毒土,均勻撒施。
(二)成蟲防治
小麥抽穗期扒開植株輕輕震動,可看到3~5頭成蟲飛出,這時抓緊施藥殺滅成蟲。成蟲期防治可結合防治小麥穗蚜兼治。防治藥劑可選用52.5%農地樂乳油、5%高效氯氰乳油等菊酯類藥劑,每畝30ml兌水噴霧,隔2~3天1次,連噴2~3次。也可畝用50%敵敵畏乳劑200ml,兌水5kg噴在25kg細土或麥糠上,撒于麥垅基部,熏殺成蟲。
(三)嚴密監測
搞好統防統治工作小麥吸漿蟲蟲體小,危害隱蔽,群眾不易發現,植保部門應搞好普查,及時監測,不留死角,發布蟲情信息,指導群眾防治,由于該蟲發生具有蔓延危害性,各地應盡可能以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實行統防統治,以提高整體防治效果。
(四)重視非化學防治的其他方法
進行輪作重發生麥田,有條件的地方可與其他作物輪作,以避免其危害,此種設施蔬菜等。選種抗性品種可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籽實皮厚,灌漿期短的小麥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