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苗苗
【摘? 要】項目工程師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能級提升亟需的人才。項目工程師的培養標準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工程實踐能力、組織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等幾個方面。本文構建了地方性應用型大學項目工程師培養體系;對項目工程師的培養體系進行了研究,以此來促進項目工程師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項目工程師;新工科;培養模式
Abstract: Project Engineer is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level in China.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project engineer includes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learn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engine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and studie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oject engineer.
Key Words: Project Engineer; New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
引言
國外工程教育圍繞工業改革經過了實用導向、通識教育、科學基礎研究、回歸工程實踐等改革階段。例如:美國高校讓學生參與開放式項目,通過完成項目,培養學生建模、仿真能力及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加拿大側重項目工程的實踐性,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設計真實項目,學生在復雜、現實的問題情境中,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形式解決問題,形成實踐能力;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提倡大設計觀工程教育模式。 自2017年來,針對產業技術的使用和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要求,“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旨在通過新工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國內一些大學開始對此展開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先后實施了很多創新性的舉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綜上所述,國外的發展道路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國內的重點大學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對本科生培養的改革依然停留在理科化教育,即便是學科的交叉也只是理工科范圍的融合,難以滿足項目工程師的崗位要求,且對于地方性應用型大學而言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所以,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更應該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開展“項目工程師”的培養模式研究。
1.項目工程師的培養標準
現階段項目工程師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能力,并且能夠完成管理工作和研發報告的撰寫。
(1)具備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項目工程師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基本理論知識, 包括了解生產工藝、設備與制造系統)有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應用型本科大學培養的項目工程師是一種智能型人才, 既要有扎實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和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 又要有更寬廣的專業知識面。
(2)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項目工程師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及參與生產及運作系統的設計、運行和維護能力。工程實踐是實踐能力發展的基礎和途徑。只有通過大量的工程實踐, 尤其是到生產車間或工程一線學習和現場實踐, 才能對工程實際問題具有深入、系統、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才具備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條件。
(3)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項目工程師的工作環境是團隊,單槍匹馬對復雜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與操作是不可能。因此,工程人才的團隊協作和組織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所以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是項目工程師不可忽視的重要素質。
(4)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工程技術創新人才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本科層次卓越現場工程師后備人才的培養, 只是為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一種“粗加工”, 重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為其以后企業工作中的工程技術創新奠定基礎。因此, 在項目工程師培養標準中, 更多強調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 而不是“跨越式”地談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意識是指現場工程師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引發創造新事物或新觀念的動機, 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相應的意向、愿望、構思和設想。
2.項目工程師的培養體系構建
基于對項目工程師內涵和培養標準的認識, 通過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從理論學習、實踐訓練等方面構建了技術本科項目工程師培養體系。
(1)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按照新工科建設思路,結合學校實際特點,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構建理論教學體系。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新型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加寬泛的選擇空間,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2)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培養適合“項目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師資力量,開辦“企業教師工作站”,讓教師到企業任職,聘請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承擔教學任務,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租、協同育人。另外,教師要不定期的外出參加行業的高端會議和培訓班來掌握最新動態,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適合“項目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學生除了校內的課程實踐以外還要不間斷的去企業進行實習。安排專人對接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工作,管理和跟進實習進度和情況,掌握實習生動態,根據企業和學習的反饋情況,做出實習和教育評估,從而改進校內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史銘之.技術本科卓越現場工程師培養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 (22): 61-66.
[2]李菲.新工科背景下本科專業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 (9):187-188.
[3]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2012(03):7-23.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項目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8GJJG558)研究成果。
本論文是滄州師范學院教研教改項目《項目工程師構成要素及其培養途徑研究》(課題編號:2019JGA00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付苗苗(1982.05--),女,河北滄州人,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