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逐漸提上日程。在新時代,中國高校的人事管理應當擺脫以往的制度瓶頸,走向更加科學、高效、民主的方向。建設更為先進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時代所趨,普通高校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及競爭優勢必須努力探尋其改革途徑。本文通過對現階段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原因與特征的敘述,著重分析時代要求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的原因并提出其變革的具體措施,以實現我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高校人事;管理;服務
一、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的原因
(一)適應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高等教育水平要求也相應提高。學生是高校教育的果實,他們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而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在本質上有利于學生的培養。高校要想發展,其必須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知曉,單純的管理已經不能完全符合當前時代對于高校教育的要求。唯有在服務中管理,在服務中溝通,才能從根上解決我國高校人事管制度上的發展遲滯等等問題。在這個社會歷史新時期,高校人事改革應當更重視人才的培養、科研成果的培育和制度上的優勢,由此,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若想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步伐,則必須進行此種嘗試。
(二)適應國家發展的總基調
進入二十一時的中國,其發展速度已令世界驚嘆,但與此相沖突的是,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發展遲滯,人事改革止步不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是國家的基石,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飛速發展的歷史新時期,高校理應順應時代東風,順應國家的政策方向,對人事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由“管理”變“服務便是一次很好的嘗試。
二、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的特征
(一)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適應我國的時代主題
我國正在大力建設服務型社會,以往的高校人事大多數都飽受詬病。管理混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均被看作他們的“特色”。此次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這一曾長期存在于各個高校的問題。服務型高校有著開放、多元、先進、科學的時代特點,它更符合于時代主題,也更適合于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而相反的,如果高校仍舊墨守成規、不思改變,那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校的自身發展,甚至會威脅學生的整體培養。
(二)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適應服務型社會建設的需要
構建服務型社會,是我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所訂立的社會長期發展目標。隨著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放緩,第三產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得到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所代表的服務業代表著國家發展的根本方向,近些年來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便是國家大力發展服務型社會的折射。
三、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員工整體為學生服務的意識
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這一重大改革,對于高校員工自身的服務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員工應當打破原本固有的思想,把服務學生的思想深深融進內心,提升辦事效率,愛崗敬業,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把為學生服務作為工作的基本內容,以此向外延伸,對于不同發展方式的高校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對于普通高等學校,便可以按照常規的方式進行改革,而對于職業教育的高等學校,此次改革則應當更為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和進一步應用的層面上。比如如今正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便是一個很好的為學生服務的變革。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社會對于職業學生的教育要求,使得更多學生能夠形成較好的學習能力,只是不再僅僅存在于書本上,它也可以很好的被運用在實際工作中,這便是高等教育人事由“管理”變“服務”最為生動具體的詮釋。
(二)高校應當改變干部任用標準
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這一重大改革,對于干部的任用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干部的任用關系著一個部門的發展,其對于員工的影響不可估量。此次改革,對于干部有了更多的要求,把服務意識作為任用的一大重要標準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改革的進程,利于改革整體的發展前進。
四、結語
高校人事由“管理”變“服務”,順應了黨和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也順應了服務型社會的建設需要。高校的發展必須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只有這樣,高校所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更加適應國家經濟政治以及科技發展的需求,為國家發展樹立堅實的基礎。唯有這樣,才能無愧于黨和國家的深切囑托,才能無愧于人民的殷切希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鄧國勝.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與路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10).
[2]王小龍.我國公共部門的勞動契約和敬業激勵,一個存在委托人道德風險的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18,(1).
[3]劉延東.深化髙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4-9.
[4]袁貴仁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推進高教改革和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