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制度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學成為眾多高校日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高校體育教學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羽毛球運動是高校學生最喜歡的運動之一。羽毛球運動簡單容易上手,而且男女都適用,許多學生將羽毛球運動當作日常鍛煉活動。高校遵循興趣實則是最好的,將羽毛球課程納入高校體育教學中,以此來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提高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羽毛球作為一種常見的球類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適當緩解眼部疲勞,保護視力。羽毛球訓練的基礎、重點和難點在于步法訓練,只有加強步法訓練,才能不斷提高羽毛球技術。
關鍵詞:高校羽毛球教學;步伐訓練;競技水平
羽毛球作為一種需要雙人合作的球類運動,不僅能夠鍛煉人們的身體協調能力、綜合素質,還要求運動者有團結合作的精神。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額追求越來愈高,廣場舞上的大爺大媽、健身房的企業白領等,社會上的公民都在追求“有氧生活”,日常運動已經許多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而高校學生作為社會重點培養的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提下,還要不斷加強體育鍛煉,避免亞健康、突發疾病的威脅。高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羽毛球運動訓練,羽毛球體育課程的開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環節學習壓力、鍛煉身體,還能夠通過較為專業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羽毛球技,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培養其團結合作、不怕困難的精神。因此,高校十分注重對學生的羽毛球步法訓練,以此來掌握羽毛球運動的要領,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體驗感,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在高校開展羽毛球步伐訓練的重要性
1.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
就高校學生日常體育活動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空暇時間,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在宿舍追劇、睡覺等,更有甚者,連去食堂買飯都要設有代勞。不去鍛煉的原因無非都是鍛煉太累、不想去等理由馬克堅當代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是極度缺乏體育訓練的。而且,大部分家長也會給孩子灌輸一些鍛煉沒用、浪費時間、好好休息、學習第一等思想,導致學生不愿意鍛煉身體,甚至把“不鍛煉”當成一種理所應當。受周圍不鍛煉風氣的影響,學生們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長時間的不鍛煉,使得學生們的日常鍛煉十分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們的鍛煉信心。
2.沒有正確的方法
許多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沒有掌握正確的訓練技巧,盲目鍛煉,不僅會降低自身自信心,還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以羽毛球為例,如果在運動過程中,沒有運用正確的步伐,那么就很難接住對方的球,自身發的球也沒有及技術含量,如果步法過急,就很容易摔倒、擦傷。不但降低了學生們對羽毛球的興趣,還會對學生的身體安全造成危害,與起初理愿望相違背。
二、高職羽毛球教學中的步法教學遇到的問題
要想幫助需惡聲站我好羽毛球訓練的技巧,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態制定方案,并且發現問題所在,及時幫助其改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堂體驗感,就要先尋找學生在訓練時常常出現的問題。下面,筆者就針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常常出現的問題為例,總結出以下兩點問題:
1.學生在學習羽毛球的過程中忽略了對基本步法的學習
娛樂活動,對羽毛球運動有一定的實際活動基礎。但是,這些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了解往往不全面,他們當中的大多數認為羽毛球運動注重的是對手臂和腰部的訓練,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步法訓練。就其原因是缺少對羽毛球運動理論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在進行羽毛球教學活動時,切不可忽視基本知識的介紹。教師要為學生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們更好的了解羽毛球這項運動,讓學生們知道羽毛球訓練的要點不僅僅在上半身,腿部的步法訓練也同樣重要,從而更好的開展訓練。
2.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偏低,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們受高考壓力的影響,幾乎很少進行體育訓練,而步入大學之后,受“學習最重要”“運動浪費時間”等思想的影響,即使是上了大學,大學生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宿舍、教師度過的,很少外出鍛煉。而羽毛球運動要求運動者運用自身的眼睛、手臂、下肢完成互動,是一項活動量很大的項目。而大多數學生受自身身體素質因素的限制,對體能訓練產生抗拒心理,學生們通常會選擇直接放棄,而且經常出現老師看不到就聚堆說話、偷懶等現象,嚴重破壞了教學秩序,影響老師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有一定訓練基礎的同學能夠順利完成課堂任務,除此之外,那些沒有接觸過羽毛球的同學,常常會出現習慣性的錯誤動作,肌肉習慣很難改正。教師要對這些學生進行動作糾正、理論講解等工作,羽毛球步法學習的難度。
三、提高高校羽毛球基本步法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1.對羽毛球的基本步法進行分解教學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雙人運動,先不要參與者雙方不斷對抗,對抗力強的乙方更有獲勝優勢。而對抗力的關鍵不在于上肢,而在腿部。因此步法訓練是羽毛球訓練的要領。只有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步訓練,才能夠在對抗過程中靈活轉移,協調四肢順利完成接球、發球動作。步法訓練能夠然學生靈活應對對方攻擊,保障自身在對抗過程中的優勢地位。教師在講解步法訓練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基礎,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掌握羽毛球基本步法的技巧。因此,教師要親身示范,對羽毛球基本步法進行分解,并對其進行詳細介紹,發球時適合什么步法,接球時適合什么步法。例如,在發球者進發球的時候,要一腳朝前、一腳朝后,一只受握住球拍,在發球的一瞬間前腳,也就是靠近球拍方向的腳先貓步,另一只腳快速跟上步伐,保證自身重心,協調全身力量完成發球動作。而接球方要先用眼睛確認球的運動方向,在確定好目標之后,先后退,控制好聚斂,然后在短時間內瞬間完成接球動作,擊打羽毛球。除了巧妙運用移動步法之外,教師話要為學生及講解騰躍步的應用。騰躍步對運動者的彈跳力要求較高,在進行訓練之前要求學生做好熱身動作,避免出現韌帶受傷、肌肉拉傷等神像,騰躍的要點是運動者借助腿部力量向空中騰躍,完成接球動作。在進行這個動作時,要通過上肢和腰部來控制好自身重心,保持身體平衡,隨時回擊對方。
2.對學生展開分層教學
有的學生喜歡在閑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而有的學生喜歡在宿舍追劇、讀書,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因此,教師再進行日常體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切不可以一套標準來要求學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們的實際身體狀況,制定恰當的、合適的訓練難度。使有體育基礎的學生更好鍛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沒有體育基礎的學生循循漸進,加強端來你,強健體魄。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來講解羽毛球,及將學生分為大致三個組。對體育基礎加強的一組,可以講授專業性強、對身體素質要求高的羽毛球訓練技巧;對于體育素質一般的一組,教師可以講解正常水平的訓練技巧,并讓其多多參與羽毛球實踐;對于體育基礎很差的學生,教師要為其指定合適的訓練目標,頓頓漸漸,不斷提高其身體素質。分組教學,不僅能夠滿足不學生的體育需求,還能讓學生體驗到羽毛球運動別樣的快樂。
3.組織多樣性的羽毛球比賽
日常的羽毛球訓練課程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校可以適當的創辦一些羽毛球活動比賽、趣味運動,以學分、獎狀、獎金作為激勵,促使學生踴躍參加。同時不斷晚上羽毛訓練場地,加大投資力度,讓學生們獲得更好的運動體驗感。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夠緩解學生們學習帶來的疲勞,還能夠以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多方面了解羽毛球。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可以運用日常步法訓練技巧來取得優勢,從而獲得滿足感和對羽毛球體育教學活動的認同。與此同時,可以擴大運動員的招收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老師也可以參加,在師生合作、競爭的過程中,建立起和諧、良好的生生關系,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4.通過羽毛球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興趣
羽毛球教學訓練是多方面的,除了“硬文化”之外,教師可以從“軟文化”方面下手。面對辛苦、流汗多的羽毛球訓練,學生們大多數會出現麻木的心理。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羽毛球運動員的實例,增加學生們的訓練信息,也可以將一些與羽毛球有關的傳統文化、歷史背景等,讓學生們多多了解羽毛球的內涵,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開展與羽毛球有關的手抄報活動、歌詠比賽,以軟文化的方式,激發學生們學好羽毛球的自信心。
四、高職羽毛球教學中的基本步法教學改革方案
1.簡化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基本步法的理解程度
對于非羽毛球專業的學生來說,步法訓練等專業術語使很難懂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日常羽毛球教學活動時,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普遍的現象作為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其理解程度,樹立戰勝苦難的自信心。口語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還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羽毛球技能,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熟練運用。
2.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
羽毛球基本步法訓練的內容時多而復雜的,對于非羽毛球專業的學生來說,在一定的學習內收斂、靈活的掌握步法技巧時十分困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步法訓練講解時要有重點的講解,對于重點的、適合普遍大學的步法要詳細講解,而那些難度時分抵達、晦澀難懂的專業步法,可以一帶而過。
3.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羽毛球訓練是一項實際對抗運動,因此很多教師在講解步法訓練等專業知識時,常常會忽略了羽毛球理論知識方面的講解,之側重于實踐,缺乏理論支撐。其實,羽毛球理論知識的講解能夠并幫助學生多方面了解羽毛球。將羽毛球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相結合,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課堂體驗感,才能不斷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羽毛球作為一種受學生歡迎的體育運動時比較容易入門的。但要向提高自身技巧,還需要高強度的專業訓練做支撐,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羽毛球實戰中,反復琢磨運用技巧,才能使自身水平更上一層樓。高校教師在進行羽毛球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實際身體素質狀況制定訓練方案,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更好學習。
參考文獻:
[1]蔣彬.步法訓練在高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07):123-125.
[2]吳海坤,馬升云,董先鋒.淺析高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步法訓練[J].考試周刊,2015(34):115.
[3]何志謙.對高校羽毛球教學與大學生訓練法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1(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