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嫻
摘要:中小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針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本文詳細論述了在新課改背景下加強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方法與策略,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小學德育;實效性;實行措施
在對小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時,如果對其缺乏德育方面的培養,很可能導致小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后出現一系列問題。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不但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還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儲備人才動力。
一、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
我國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曾經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由此可知,教師想要在學生面前起到示范導向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常而言,教師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引起小學生在有意或無意間對其進行模仿,因此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刻不容緩,有著極大地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校要對教師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進行培訓提升,在招聘時應盡可能選用道德素養高的教師。
第二,為了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教師應當科學地啟發學生,從德育角度思考問題,并結合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例開展德育,才能使德育具備現實意義。德育教師的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往往是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決定性力量。
第三,根據對德育教育工作規律的研究可知,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即奏效,而是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德育過程中針對每一項教學活動、教學課程進行滲透教育,要著眼于每一處細節,通過長期持續的熏陶來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第四,教師應當在各項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成為學生欽佩的榜樣。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協調指揮技術,憑借自己的言談舉止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成長,以此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第五,教師應當有效調動課堂氛圍,把每一節課都視為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陣地,合理設置教學活動與課堂環節,將德育教育滲透進每一個教學細節當中,以此提高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1]。
二、拓展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式
同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德育教育工作往往活動形式具有多樣性,活動載體種類繁多,能夠使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個體變得更加優秀,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德育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學生發掘本身的長處,引導他們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啟發小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生活中遇到的各個問題。在此過程當中德育教育工作者應當關注小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在進行德育教育時盡可能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適當鼓勵、表揚小學生,以此調動學生發展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在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教師應當以發展的眼觀看待學生,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待學生視如己出,一視同仁。只要教師對學生做到公平公正,多一些贊揚和激勵,少一些批評和責備,以自己的愛心來感染學生,自然而然可以有效增強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德育教育不只是堆砌文字概念,不只是死板僵硬的教條,還是一門非常有內涵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一類的新型教學方法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還可以不斷創設新型教學方法,力求最大程度上增強課堂德育效果。
因此,在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教師應當啟發學生主動學習道德高尚的先進個人事跡,引導小學生體會德育教育對自己將來的職業和生活的重要程度。教師也可以主動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最大程度上發揮激勵方法的作用,通過持續的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增強道德觀念。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更加明確自身的人生選擇,進而更加自覺地接受德育教育。
三、豐富教學活動,增強德育感召力
就我國現階段德育教育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小學德育教育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德育要求。教師在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工作時,還可以從教學活動方面入手,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調動課堂氛圍,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提升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激起學生主動學習德育知識的興趣。
譬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班級活動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參與其中,以此與學生之間建立情感聯系。在選擇班級活動主題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德育教材的具體要求,為學生提供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的機會。教師還應在班級活動過程中對德育教育進行滲透,啟發小學生將德育觀念轉變成德育行為。
另外,通過開展德育教育類的集體活動,能夠使德育教育更具備針對性與目的性。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運用傳統節日等方式開展豐富有趣的集體活動,例如開展“中秋佳節賞秋月、學習雷鋒先進活動”等德育教育活動。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對小學生開展這種滲透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將學生的道德觀念轉變為道德行為,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2]。
四、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開展德育教育
對小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工作極為重要,學生家長不應該只把德育教育責任交給學校和教師,學生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學校與教師的德育工作,在家庭環境中也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也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肩負的責任。
作為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有機聯系在一起,保證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緊密聯系、相互合作。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通過家長掌握小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家長也能依靠教師了解小學生的具體信息,這種方法有利于完善教育體系,能夠有效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結論:總而言之,在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要規范自身言行,對學生做到言傳身教,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與楷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要注意發揮集體活動的作用,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健康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張玉婕.新時代下提升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75.
[2]周海倫.淺談如何提升小學德育教育的時效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1):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