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珺
摘要:通過調查與分析游客對零陵古城旅游文創產品的需求,運用藝術設計原理提煉“懷素草書文化”視覺符號元素并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開發出一系列具有零陵古城特色的旅游文創產品,從文化創意上協助地方文化產業的提升。
關鍵詞:零陵古城;懷素;草書文化;文創產品
懷素(737-?),字藏真,舊說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考公郎中錢起的外甥。自幼出家,經禪之余,從事文藝,尤好草書。相傳其人甚好事,將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稱“筆冢”。又嘗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即顏其居曰“綠天庵”。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名。早年即以草書馳名鄉里,李白《草書歌》便有“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幛書題壁”之謂,李白還說“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獨稱步”,可見對懷素的認可和推崇。
直到如今提到懷素及其代表作《自敘帖》《藏真帖》《小草千字文》《苦筍帖》等依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我們選擇依托“懷素草書”這一旅游品牌為為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零陵古城文化產業升級是非常有意義且可行的。
就目前市面上現有的旅游文創產品來看,設計簡單、款式陳舊、品種單一、無品牌意識且同質化嚴重,本文旨在研究推出零陵古城專屬的“懷素草書文化”旅游文創產品,通過此舉提高零陵古城的知名度、提升零陵古城的旅游競爭力,還可以增強當地居民的地域自豪感和地域自信,還能為當地居民帶來實際的旅游收入。
通過調查與分析游客對零陵古城旅游文創產品的需求,運用藝術設計原理提煉“懷素草書文化”視覺符號元素并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開發出一系列具有零陵古城特色的旅游文創產品,從文化創意上協助地方文化產業的提升。繼之前介紹我們的“家”布藝產品及“山水零陵”陶藝產品后,我們又研究推出“懷真素夢”系列文玩、“綠天蕉影”木盤。
一、“懷真素夢”系列文玩
《自敘帖》是懷素的代表作,這是一個長卷,寫的是他自己學書的經歷和“當代名公”的贊譽。一共分為三段,第一部分自述自己幼年出家,因喜歡書法拜謁京城名師。第二部分借顏真卿之口,展示“開士懷素,僧中之英”、“縱橫不群,迅疾駭人”的“草圣”氣象。第三部分懷素將張謂、盧象、朱逵、李舟、許瑤、戴叔倫、竇冀、錢起等八人的贈詩摘其精要。
因為該書法作品是長卷,其伸縮性和流動性,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日常使用的膠帶,因為二者的打開方式很相似。故我們首先想到可以做《自敘帖》膠帶,整個膠帶打開就是一幅完整的《自敘帖》。
該作品草勢連綿,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將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我們又想如果將長卷截斷,便可做成《自敘帖》的明星片,每張作品截取《自敘帖》的一段,全套12張,不僅可單獨欣賞,拼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作品。這個來源于做完膠帶后,我們在想這樣的膠帶可能大家會舍不得用,他會消耗且不易保存,于是我們想到我們到很多旅游城市都有購買明信片的習慣,明信片比膠帶更易保存、具有收藏價值。同時被游客郵遞出去后,對于永州懷素書法文化有著宣傳效應。
做完《自敘帖》膠帶和《自敘帖》明信片后我們又想能不能做一個展示更加方便,更易于攜帶和保存的文創產品,于是我們想到了書簽,比起前兩個,更加具有書香氣息和文化底蘊。書簽經常被用做記錄閱讀進度而夾在書里的小薄片,背景和圖案的結合,讓書簽顯得古色古香,書法字體的加入使得書簽更添古典雅韻。
二、“綠天蕉影”木盤
懷素酷愛書法,因為買不起紙張,便在東山(今東山景區)遍種萬株芭蕉,芭蕉葉長大后,他摘下芭蕉葉,臨帖揮毫。數年后,蕉葉婆娑,綠波浮動,萬株芭蕉綠蔭遮天,懷素的居室也稱“綠天庵”,這就是“綠天蕉影”的來歷。“綠天蕉影”與“朝陽旭日”“萍洲春漲”“山寺晚鐘”、“迴龍夕照”“香陵煙雨”“愚溪兆雪”“書院風荷”并稱“永州八景”。這便是我們制作的“綠天蕉影”木盤的靈感來源。這也是零陵古城的專屬印記。
我們選擇用木雕的形式來制作一個“綠天蕉影”木盤。木盤選用黑胡桃木,刻成芭蕉葉形態,生動雅致,表面上蠟油,細節處仿照芭蕉葉自然紋理雕刻,不借助機器,手工完成,有著天然意趣。“綠天蕉影”木盤可以放在家中當裝飾品陳列,也可以用做托載茶杯、放置干果,功能多用且具有文化底蘊
結語
相信我們通過不斷深入挖掘零陵古城“懷素草書文化”的元素,跟不同藝術種類相結合,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藝術設計技法,我們會創新設計出更多品牌定位明確的“懷素草書文化”旅游文創產品。將零陵古城富有特色的“懷素草書文化”品牌旅游文創產品推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讓更多喜歡懷素的人向往來其故鄉游玩,讓來零陵古城游玩的游客帶上“懷素草書文化”品牌旅游文創產品走出去,分送給親友,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向往來到零陵古城,從而達到從文化創業產業上提升零陵古城的形象。
參考文獻:
[1]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11.
[2]焦天怡,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圖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3]胡安鵬、董玉玉,“擺脫大眾臉”——蓬萊特色地域文化下的旅游文創產品創新研究,智庫時代,2020.04.
[4]葛菲,以在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為載體的文旅融合新思路,美術教育研究,2020.02。
[5]朱紅紅、婁莉、顧源,融入揚州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清韻揚州”系列文創產品設計為例,設計,2018.4.
[6]陳曾,從故宮文創談我國文創產業的創新之路,設計,2017.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7年度永州市科技創新指導性項目《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零陵古城懷素草書文化為例》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03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