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要:現階段,文化的一個鮮明特征便是開放性,英語詞匯中包含了大量的外來詞匯,這些詞匯的融入拓展了英語詞匯的豐富性,本文主要從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來源及成因入手,進一步探索了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文化特點,以期為全面深化對于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認識,更為高效地強化英語學習能力建言獻策。
關鍵詞:英語詞匯;外來詞匯;文化特點
英語詞匯海量豐富,主要由本土詞匯和一定的外來詞匯組成,經調查分析,英語這一語言所包含的詞匯量約一百多萬個,其中約八成詞匯均源自于其他國家和地區,拉丁語、法語所占比例最大,約為英語詞匯的六成左右,此外還有大量詞匯源自于希臘語,也有一些源自于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等等,很多人在英語這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有時會弄不清詞匯潛在的背后涵義,因而結合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文化特征加以分析存在很大的實際意義。
一、文化的全民性——以日源詞匯為例
人際往來的客觀訴求引起各種文化及語言的交相融合,研究英語詞匯中的日源詞匯,不難發現全民性文化交互趨勢日愈加強,即便日源詞匯數量有限,然而其中蘊含的時代變遷、言語特性等方面的內容依然不容忽視,惟有同詞匯背后的文化環境交相融合,方可以切實了解這些詞匯的豐富內涵。所謂的文化全民性重點體現為在外來詞匯的傳輸中囊括了多元化的習氣民俗,比如源自日本的武士、宗教、建筑、服飾等特色文化,包括部分當地獨特的問候語,都有被收錄于英語當中,為大眾所普遍接納的宗教、武士及文藝領域的詞匯比例較多,如武士文化中的jujitsu、kata,文學藝術中的geisha、kabuki,宗教文化中bosan、tera等,凸顯出文化的全民性特征。
二、文化的古典人文性——以法源詞匯為例
早在17世紀,法國逐漸興起古典主義的文化潮流,戲劇、音樂、繪畫等多個藝術行業得以深入發展,五花八門的文學藝術一步步興盛發展,大量的新鮮詞匯也自此普及開來并被傳播運用,比如“salon(沙龍)”這一詞匯,原意主要指代上層階級開展文藝交互活動的特定場所,于長時間的使用中日益拓展為上層階級的代表性詞匯,類似詞匯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詞匯的發展。也正是由于這一古典文藝風潮,法語逐漸演變為文化交際活動中最為常用的語言之一,也吸引愈來愈多的英語母語人群到法國交流學習,并把正宗的法語帶到英國,慢慢演變成一個個英語外來詞,除此以外,法國文明的崛起和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英語詞匯的發音,體現著法源詞匯文化獨特的人文特征,法語的流行推廣推動英文發音不斷同法語交相融匯,歷經時間的沉積,一些法語詞匯演變為英語的一部分。
三、文化的延續性——以漢源詞匯為例
一些漢語詞匯被吸收融入到英語詞匯當中,凸顯了文化的延續性特征,漢語詞匯的演變歷經實踐的多重驗證、文化的代代延續,字里行間顯露出中華民族于悠長發展歷史中對整個社會、文化的理解,換而言之,從表面看起來樸實簡易的構成方式,實則是于整個文化的繼承和延續,盡管歷經時代的不斷演變也無法攔截文化的延續。英語詞匯中融入的漢語詞匯多數為地名、風景名、名人名字、菜名、節日、藥名等等,這些類型的詞匯凸顯出濃濃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延續性,比如:上海的地名“Shanghai”,盡管是以漢語拼音來充當英語詞匯,但認可度卻很高,孔子的英語詞匯為“Confucius”,普遍音譯成“孔夫子”,也被廣泛接受[1]。
四、文化的多元融合性——以希臘詞匯為例
希臘詞匯于英語外來詞匯中也同樣占有一定的比例,于西方社會中,曾經爆發過重大的歷史運動,希臘語于中間演繹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希臘文化自身的影響力令其同拉丁語在羅馬中并肩接踵,愈來愈多的羅馬人開始使用希臘文化來展開日常生活,共同語口語于此獲得進一步發展,于希臘文化的繼承和延續中也給英語詞匯的豐富帶來一定的影響。各式各樣的宗教、藝術、人文等領域的文化均同英國當地本土文化交相融合,希臘語同樣也肩負著延續其本土文化的重任,除此以外,希臘語同英語一樣均是印歐語系的構成部分之一,處于相同的語系中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交相融合、影響,英語同希臘語的交相整合即便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但各個語言方言的融合也存在其英語本土的聽眾,把其母語同其他外來的語言進行比較,也由此凸顯出文化的多元融合性特征。
結語
外來詞匯于英語詞匯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英語通過借用、改寫等方式把體現各個國家特色的詞匯融合于自身的語言體系當中,拓展其詞匯范圍,同時也延續其他國家的特色文化潮流,因而,英語詞匯在廣泛吸收外來詞匯的過程中,也逐步凸顯出文化的民族性、延續性、人文性、整合性等文化特征,惟有全面了解各個國家詞匯潛在的文化底蘊及特征,方可以切實掌握這些詞匯的本質內涵,掌握更為豐富的語法、單詞、短語、發音、拼寫等角度的規律,進而逐步強化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深入認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曉佳.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文化特點[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2):46-47+66.
[2]張小寧.從在線COCA看中國文化詞匯在當今美國社會的接受[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67-69.
[3]蔣詠梅.淺析英語中外來語的來源、成因及影響[J].雙語學習,2007,(09) :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