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村作為現代旅游資源的重要類型,是當下熱門的經濟發展模式之一。日本文化村不僅能讓游客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到濃郁醇正的日本文化特色,更能促進中日的文化交流。而“茶”作為連接中日傳統文化的紐帶,在建設日本文化村的過程中舉足輕重。本文將側重從“茶”的角度,具體闡述日本茶文化在建設日本文化村中的應用。
關鍵詞:日本文化村;茶文化;文化交流
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是多種文化形式共同形成的,人們不可能只通過一種文化形式就能理解一個國家,文化村的建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文化村是圍繞某個特定主題,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多層次活動設置方式,集諸多娛樂活動、休閑要素和服務接待設施于一體的模擬景觀呈現的大型游樂場所。
將一個國家文化的藝術形式聚集起來,在綜合的多樣的文化活動的感染下,我們才能夠全面地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上個世紀中國人民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發展建設中留下了自己努力與汗水,“唐人街”這種凝聚了華人們對自己家鄉文化回憶的特定城市街區也由此誕生了,盡管外國城市中的中國街區并不能真實的、全面地反映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它何嘗不是外國人試圖去理解中國的一個契機呢?和唐人街一樣,日本文化村作為一種將日本文化集中表現并準確傳達的一種文化集成模式,能夠讓國人足不出戶就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氣息。而文化村作為一種人文與商業高度結合的綜合產物,無疑是當代社會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模式之一。
建設日本文化村需要我們在日本文化中甄別出典型的成熟的文化形式,只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才更容易打動來訪的游客,而在這種文化氛圍驅動下的商品消費才變得更有其價值與實在意義。提到日本,我們會想到圖案豐富繁雜的和服,淡雅凝香的花道,追求“和靜清寂”的茶道……這些都是比較成熟的日本文化形式。
不同文化之間想要以最快速度相互理解,其關鍵就是尋找文化之間的共鳴點。 茶道作為一個中日人民共同孕育發展的藝術文化領域,無疑是引起中日游客文化心理的關鍵點。茶作為一種文化象征、一種商品,具有很大的文化交流意義與商業潛力,因此其在文化村建設中具有很多可發展的方向。那么,在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茶”在文化村中的業態定位:可以設置文化館、茶道體驗館和餐飲購物區三部分。
一、文化館
文化館與體驗館是串聯在一起的。我們將通過動畫片和紀錄短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中日兩國茶道的起源、發展、交流等等,充分為游客科普茶道文化及兩國茶文化的異同,在真正體驗之前起到過渡作用。
二、茶道體驗館
(1)外觀:由于品茶場所大小的差異,中國的品茶是可以大眾化的、可在茶樓進行的,這樣的品茶模式更具備商業性質,而日本茶室的狹小與茶道禮節的束縛都使得茶客的數量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間產生更大的效益是我們須著重探討的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對日本茶室高還原,另一方面也需對其進行部分改造,拓寬空間,讓更多的游客同時觀看茶道藝術表演,增加體驗成分。
(2)內部:我們要在最大限度上還原日本茶室的風格。日本茶道的審美情趣講究不對稱,這是以不平衡為前提的:在茶具的選擇中,日本茶道會刻意的追求姿態不正,碗口傾斜、陶釉不均、凹凸不平的茶具,在茶室的裝修上不對稱的窗戶也是這一審美情趣的體現,因此在茶室的裝修與茶具的選取中,重視這些要素是極其有必要的。
(3)具體體驗:我們會設置專業老師進行茶道表演,并讓游客學習品茶的各種禮儀。其次,對于茶道流派展示的選擇也是一個核心問題。日本茶道的流派很多,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三大流派盡管核心思想與千利休沒有過多的出入,但是在一些茶道行為的細節以及茶室的裝飾都存在著一些差距,我們可以以此作為一種多元化體驗的項目,為其分別設置茶室,游客在游覽觀賞的過程中,既能品位不同流派茶道文化之間的區別,同時它們之間共同的文化行為會讓游客明白茶道多變形式下不變的那一部分是什么,這種運營模式更容易加深游客對日本茶道的理解。我們還可以讓游客在游覽、欣賞以及品嘗之后為各個茶室的茶的味道、茶具形制、意境氛圍、裝修布置等多個方面進行打分,引導游客真正地進入到“品”這個行為意境中來,給予游客“沉浸式”的體驗。另外,我們會根據不同目標客戶的定位,設置傳統服飾租換處,為游客提供多重選擇,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三、購物區
購物區的設置也很需考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感悟文化現象中潛藏的經濟價值。除了傳統的茶葉、抹茶、茶泡飯以外,我們要針對市場實際情況,圍繞茶道主題,可以與時下的“國貨熱潮”相結合,聯名推出特色茶葉商品,例如茶味香薰、香水、磨砂膏,限定季節茶點、茶飲,手帳周邊,包裝飾品等等。日本文化村不單單是一個經濟企業,它更承載著文化交流的責任。所以既要有符合當下年輕人消費觀的“網紅”產品,又要有符合大眾年齡段、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產品。以大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為例,他們都不斷探索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出了自己的文創產品,進一步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多重價值。我們也可以借鑒其運營模式,設計、創造出與茶道文化主題相符合的旅游紀念品,例如茶葉書簽、紀念郵票、特色茶葉罐等等,成立屬于我們文化村的相關品牌,形成品牌效應,通過將傳統元素植入時尚新潮的文創產品,讓更多人對于傳統茶文化產生新的認知,既能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也能提高經濟效益。
四、其他
為了時刻保持游客對于茶道分區的新鮮感,我們也應該重視特色主題活動的舉辦,將文化館、體驗館、購物區整合起來,形成系統的旅游產業鏈,及時跟進市場動態和社會風潮,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更新與茶道相關的體驗活動,努力推出吸引大眾的文化產品。
總結
茶作為中日人民的共同文化載體,這一共同的愛好必將激發兩國人民對彼此茶藝境界的好奇與探索。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在日本文化村的建設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們在經過茶藝表演,茶具參觀,品茶的諸多環節之后,他們也必將為這一魅力無窮的日本茶藝文化所感染,而這種具有啟發性質的交流正是文化藝術村的建設應該具備的。
日本美學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說:“人們唯有在心智上克服自身的不完全,才能對真正的美有所認識,本質上,茶道就是對“殘缺”的一種崇拜,是在我們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誠然,我們在文化村的建設中不應該過度苛求僅僅通過這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就能夠完整地展示出日本文化,單思我們對文化村的建設也要秉持著日本茶道精神中所追求的:在不完滿的生活中對某種可能的完滿進行溫柔的試探。文化村的建立以及其中的活動不是追求完整的日本文化的藝術呈現,而是借助具有啟發價值的活動與藝術行為給予人們精神上的填充和豐富。人們往往在不完滿之中通過自身的探索與思考彌補這份不足,通過這樣思索的人們得到的心靈感悟總是更加的富足。
總之,文化村的建設不是對日本人生活行為的一種真實反映,也不是單純地復制一個日本城市。毫無保留地展現生活是紀錄片的需求,而經過藝術處理的文化呈現才是文化村建設的目的。通過豐富精致的日本文化體驗活動,我們希望將日本文化村打造為一個可供中日人民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將為很多暫時無法赴日旅游的國人提供一個感悟日本文化的機會,同時日本文化村也可以成為所在城市的一個旅游象征,帶動經濟的發展。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正是因為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中國人在理解日本文化時更容易產生共鳴。在中日友情持續發展的今天,日本文化村的建設也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具備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鄭國.基于GIS的大型主題公司選址研究[D].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 2014.
[2]岡倉天心.茶之書[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0: 45.
[3]張峰.日本茶道中的禪意[J]. 福建茶葉, 2019, 41 (08): 54-55.
[4]郜宣.我國唐代茶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J]. 福建茶葉, 2018, 40 (10): 283+285.
[5]程汝.中日茶文化之比較[D]. 延邊: 延邊大學, 2009.
作者簡介:
申嘉怡(1999年—),女,錫伯族,遼寧沈陽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