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文章寫完之后,通過修改進行升格,其中有兩個關鍵:一是找到“格”在哪里,即閱卷老師比較看重的得分點在哪里;二是自己通過努力能達到的高度在哪里。只要把握住這兩點,作文升格就是可望又可即的。
一般來講,閱卷老師樂意給高分的文章,通常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比較突出的亮點。
想法:就是文章的觀點,作者的思想。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的,高中生的作文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思辨色彩,這樣的文章才會有“啟發性”。不幸的是,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自己獨到的想法,缺乏思考的習慣和思辨的意識,常常人云亦云,所以考場作文千人一面萬口同腔是常態。其實,只要有意訓練,方法得當,是有可能語出不凡的,這個我會結合具體的材料進行說明。文章的思想和觀點應該是正確的,不能為了出奇而走偏;也應該是有益的,即讓人家讀了覺得是有用的,而不是只說正確的廢話;還應該是有依據的,這個和論證的過程密切相關。
說法:是文章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指語言、表達的技巧、使用的材料等。尤其是要學會引用,學會轉述,學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這樣的文章往往能既有文采,又合乎邏輯,顯得有美感。
章法:主要指文章的結構,包括首尾、過渡、轉換。行文的條理流暢、段落結構清晰層遞、結尾的力量和余味等是章法的基本要求。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麥家說人生必須配備幾副眼鏡:一是望遠鏡,看遠;二是顯微鏡,看細;三是放大鏡,看透;四是太陽鏡,看淡;五是哈哈鏡,笑看人生。
對上述材料,你有什么體驗和感悟?請任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文體明確,不要寫成詩歌;③不能脫離材料;④不少于800字。

配有五鏡過五境
◎鄭夢欣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二 66 AA班
于這一生,我們感受人情冷暖,感受起起落落,感受歡樂喜悅,感受苦痛磨難。人生的浪潮起落頻繁,有時平靜,有時洶涌,怎樣在這浪潮中生存,不失為一大難題。配備一副望遠鏡,讓自己看得更遠。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今有憂慮,必然是先前沒有做長遠的考慮。若以前就已有長遠的考慮,必然不會在以后埋下憂慮的種子。過這一生,我們要有長遠的目光,為未來做鋪墊做準備。
配備一副顯微鏡,讓自己看得細致。態度決定高低,細節決定成敗。成功或失敗,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龐大的機器可能就因為一顆螺絲釘的缺少而不能運行,這一細節決定了成敗。在長遠的目光上,細致地看,捕捉每一個細節和關鍵。
配備一副放大鏡,讓自己看得更透徹。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不然,眼見不一定為實,人往往會被表象所迷惑,容易“誤入歧途”。人生道路上具有許許多多表象迷惑的東西,我們應看透它們,抓住本質,不為表象所迷惑。
配備一副太陽鏡,讓自己看淡事物。我們不必固執,不必拘泥于一些事。屈原認為,舉世皆濁,眾人皆醉,自己深思高舉,最終被流放。為何不學學漁父呢?不凝滯于物,與世推移。世人皆濁,那就淈其泥揚其波,眾人皆醉,那就其糟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我認為更應采取漁夫的處世之道,與世推移,看淡人生,不凝滯于物。
配備一副哈哈鏡,讓自己笑看人生。起起落落在人生中太常見了,浪潮能把你捧得很高,也能把你擊垮,落在深淵,少見一帆風順。誰不是經歷坎坷苦痛,何況有的人比你更加不幸,但他們也活得快樂自在,有的是這一副哈哈鏡,是一種笑看人生,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起落,何不微笑面對,讓自己充滿力量,去戰勝它。
這五副眼鏡,正對應了五個不同的境界,看得遠也需看得細,更要看透看淡這世間。與世推移,微笑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
點評
此文語言流暢,層次清晰,能從材料出發,由此及彼,聯系歷史及現實,有一定的感染力,屬于四檔作文(40分左右)。
升格點
1.沒有鮮明的思想和觀點,只是把材料中的五副眼鏡分別作了解說,而且重點不突出。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文章是材料的擴寫。將屈原作為反例,不妥。
2.行文缺少一些手法、技巧,而且標題中的“五境”顯得沒有著落,所以內容和題目有些不相符。
總之,缺乏自己的“想法”,有些“說法”(比如“五境”)未必妥當,“章法”也不夠。

吾有五鏡
著名作家麥家說人生必須配備幾副眼鏡:一是望遠鏡,看遠;二是顯微鏡,看細;三是放大鏡,看透;四是太陽鏡,看淡;五是哈哈鏡,笑看人生。對我來說,他說的真沒錯。看遠,是一種眼界,提醒我們要做長遠的考慮;看細,是一種心胸,讓我們放下心中的浮躁,細致地看每一件事物;看透,是當我們認識膚淺時,需要的東西,不要為表象的東西所迷惑;看淡,是一種心態、態度,提醒我們不要沉醉于名利和一些表面的東西;笑看,是一種處世態度,少一些怨尤,多一絲豁達,微笑面對人生。
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不錯,但怎么配備這幾副眼鏡呢,又該去哪里配備?這一直是個很困惑的問題。我想這問題的答案,就是閱讀與學習。
蒼術素熱穩定性差,和血膠囊在加工過程中有干燥工序[1],可致麩炒蒼術投料不能100%轉移,因此,結合蒼術素實際測定值情況,12批和血膠囊蒼術素平均含量為0.008 57%,其中S12的含量較高,故以其他11批次平均值的80%設限,即和血膠囊中蒼術素含量應不低于0.005%。
通過閱讀與學習,我們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今有憂慮,必然是先前沒有做長遠的考慮,若做過考慮,必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埋下憂慮的種子。可想而知,做一個有眼界的人,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重要。
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學習態度很重要,但與此同時,細節決定成敗。成功或失敗,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一個龐大的機器,可能會因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的故障,而不能運行。長遠的目光上,作為學生,這副眼鏡更為重要,細節處見分曉。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不然,眼見不一定為實。“山重水復疑無路”,對于涉世未深的我們,是難以分辨的,我們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就此放棄,殊不知,下一個路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表象具有迷惑性的事物還有很多,我們應看透它們,抓住本質。
文學的世界里,必然少不了屈原的一席地位。他認為舉世皆濁,眾人皆醉,自己深思高舉,最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反觀漁父,不凝滯于物,與世推移,世人皆濁,那就淈其泥揚其波,眾人皆醉,那就其糟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閱讀與生活中從不乏這樣的例子,何不看淡,自在逍遙。
歡樂是希望之花,能夠賜給人以力量,使人可以毫無畏懼地正視人生的坎坷。就如巴爾扎克所說的這樣,歡樂是一朵花,它的香氣,撫慰我們,激勵我們,若我們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這香氣便能時時縈繞在我們身邊,賜給我們力量,使我們毫無畏懼地去正視人生的每一次坎坷。
這一眼界、心胸、態度,于書中獲,于學中獲。吾有五鏡,吾有五境。

點評:
2.第一段改動很大,把“五鏡”的寓意集中作了闡發,表達方式上議論為主,文體意識更加清晰。但是篇幅有些大,有頭重腳輕之嫌。
3.第二段是過渡段,也是“解決問題”部分,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得文章有了自己獨到的思想,非常可貴。原文是解釋材料的內涵,修改之后變成了“體驗和感悟”,可以說有了質的提升。“閱讀與學習”是作者的觀點和思想,這是修改最大的地方,也是升格最明顯的地方。單憑這一點,就已經步入三檔作文了(45分左右)。
從材料到立意,有一個基本的辦法,就是補充情景,或者追問為什么,或者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本材料中的五副眼鏡,暗示了五種情景下的生活態度。急功近利的時候需要望遠鏡,粗枝大葉的時候需要顯微鏡,心浮氣躁的時候需要放大鏡,偏狹固陋的時候需要太陽鏡,抑郁苦悶的時候需要哈哈鏡。這些具體的情景又是怎么來的呢?只需要學會進行追問就夠了:為什么需要這么多眼鏡?什么情景下需要何種眼鏡?這些情景就可作為立論的角度了。選擇其中的一兩種情景生發開去可以入文,當然也可以綜合起來。情景不同,態度不同,綜合起來就是調劑二字,即生活是多味的,需要適當的調劑。
作家只說人生需要配備這幾副眼鏡,但并沒有告訴我們怎么才能配齊,到哪里配備,我們把這個解決方案給出來,就是文章的立意,自己的“想法”就形成了。
升格點:
1.從第一段到第二段,過渡得有些生硬,不夠自然,某些說法還有待改進。
2.結尾似乎是對全文的總結,但顯得有些生澀,從章法上來講不太夠味道。

學有“五鏡”
作家麥家說,人生必須配備五副眼鏡,即望遠鏡、顯微鏡、放大鏡、太陽鏡和哈哈鏡。他大概是覺得人生有時需要看遠些,有時需要看細些,更有時需要看透,也有時需要看淡一點,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笑看人生。
眼睛能看到什么,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使用的工具。如果被一片樹葉遮擋,那么就是泰山在眼前也渾然不知。如果佩戴了一副合適的眼鏡,那么世界就會在眼前呈現出各種精彩。如果說眼鏡之于我們是一種視覺工具,一種觀察和了解世界的工具,一種協調自我和自然的工具,那么獲取這個工具就是人生的必修課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長大的過程,都是通過“獲取工具”而不斷適應不斷強大的過程,而獲取工具最高效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學習。
宋真宗趙恒寫過一首《勸學詩》,其中幾句被人熟知: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他竟然通過書看到黃金美食、車馬美女,也足見學習可以改變人的“視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今有憂慮,必然是先前沒有做長遠的考慮,若做過考慮,必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埋下憂慮的種子。可想而知,做一個有眼界的人,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重要。設若我們知曉歷史,就可洞見未來,就不會再為自己的鼠目寸光而沾沾自喜。
有時細節決定成敗。一個龐大的機器,可能會因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的故障,而不能運行。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態度很重要,成功或失敗,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車之鑒,不可不慎。有時眼見未必為實。“山重水復疑無路”,對于涉世未深的我們,是難以分辨的,我們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就此放棄,殊不知,下一個路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表象具有迷惑性的實物還有很多,我們需要通過長期的學習來應對。
孔子告訴我們,學習是快樂的。巴爾扎克說:“歡樂是一朵花,它的香氣,撫慰我們,激勵我們。”若我們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這香氣便能時時縈繞在我們身邊,賜給我們力量,使我們毫無畏懼地去正視人生的每一次坎坷。讓我們效法孔子,做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進而成為一個“下學而上達”的快樂達人。
配有五鏡看天,別有風景。沉浸學習閱讀,心明眼亮。
點評:
1.標題更加準確和醒目:“學”字表明觀點,“五鏡”扣住材料。
2.開頭扣材料入題,扼要明快,為下文張本。次段既承上段,又進行引申,同時又向“學習”轉換,一石三鳥。
3.第四段引用趙恒的《勸學詩》,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強調了學習的作用,尤其是將書和“視力”搭起聯系,不可謂不巧妙,這就是“說法”的力量。
4.主體部分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擇重點論述,聯系歷史和自己的人生實際,給人以啟發,同時也使得觀點更“有益”。
5.結尾部分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由此及彼的提升,由眼鏡而學習而快樂,文章的格調得以大幅提升。
總之,經過兩次修改,文章已經悄然升級到二檔或者一檔(55分左右)。

多味人生我奈何
常言道: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缺啥都是遺憾。人生有時要做加法,“為學日益”;有時又要做減法,“為道日損”。有時要活得清醒,明明白白;有時也難得糊涂,浮生半日;有時需要窮根究底,有時又需要浮光掠影。
作家麥家想來對此感觸頗深,他說,人生必須配備幾副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放大鏡、太陽鏡、哈哈鏡。他的大意是說,人有開闊的視野而不茍且于眼前,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而非不明所以,要有見微知著的判斷力而不惑于表象,要有適可而止的定力而不隨波逐流,要有敢于自嘲的智慧而不膠柱鼓瑟。我敢說,這樣的人生是豐富多彩而又趣味盎然所以近乎完美的,只是,我到哪里去配備這幾副眼鏡呢?
“你是我的眼,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這幾句歌詞,讓我明白了有這樣一個所在,可以配齊這五副眼鏡,這個所在就是經典書籍,而配備的過程就是閱讀。
當滄海橫流,茍且者眾,就算我乘桴浮于洪流之上,也會手執一卷《論語》,從而遙見海岸線的那一方。或如孟子一般,“雖千萬人,我往矣”!當然,眼下的身心俱疲難免,我同樣可以手捧一冊《大學》,歌“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體悟“道不遠人”的境界。
當一個蘋果在手,那不是手機,而是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會在尼采的世界里燭微照幽。唯其昏暗,這種精神之光才彌足珍貴。唯其微小,方成其生命力之雄大。還有叔本華、康德、海德格爾……
當現實的紛繁讓我眼前模糊,我會走近魯迅,那個陳丹青口中“好玩的大先生”,看看他的雜文集,看他如何把眼下的丑惡放大,讓人看清楚其污濁,進而產生清除的沖動。讀一讀他的散文,看他如何把生活的小事放大成人性的良善,從而感受到溫暖。
當人潮擁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讀一讀陶淵明,神往一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讀一讀錢鐘書、楊絳、傅雷、林清玄、狄金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是生命。”
現實是沉重的,有時也是荒誕的。何妨讀一讀莊子,或者楊朱,當然也可以讀木心、莫言,讀后哈哈一樂,在會心一笑中超脫。
人生多味,只需一味換:閱讀經典!
【提示】
這是教師寫的一篇下水文,請你從“想法”“說法”“章法”三個方面作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