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中學

我喜歡《紅樓夢》,現在借自己從年輕時開始接觸《紅樓夢》這部名著的閱讀過程來聊聊名著閱讀,也聊聊整本書閱讀。恰好那天在培訓過程中聽說,最讓人讀不下去的作品調查中,《紅樓夢》排在首位,這更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我是在十七八歲時讀完了整本《紅樓夢》的,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因為那時自己已是中文系學生,不讀完《紅樓夢》說不過去。許多名著我也是這樣讀完的,現在我把這種閱讀理解為角色認同、層次認同產生的閱讀目標與動力,或謂任務驅動閱讀、建構閱讀。許多非中文專業同學,或社會青年,當他們把自己定位為文學愛好者時,就有了潛在的“多讀文學名著”的任務感,以及閱讀時令文學、文學理論的要求,會主動觀察社會、人生等問題,形成問題導向,求得文學內容。角色動力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熱情,對中學生做相應的影響、引導就是最好的閱讀動力。
同樣,英雄角色也引領著我們,成為我們那時最感興趣的閱讀。少兒時,我們沉浸于英雄崇拜中,喜歡孫悟空、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等人物,對打打殺殺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有興趣,《西游記》變來變去的更有味,英雄閱讀、神話閱讀歷來是少兒最誘人的閱讀模式之一?!都t樓夢》里那些少男少女們卿卿我我,對于我這個尚未涉世、不懂人情的男孩子來說,真沒興趣。當時,十七八歲的我們普遍見識不廣,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都在批判之列,或許是為了保持斗爭性,把愛情,把少男少女的朦朧情感都作為資產階級情調加以否定。而梁山好漢激發我們的斗志,孫悟空形象給我們想象與激情,革命英雄故事閱讀讓我們非常痛快。
最初認識《紅樓夢》,是中學語文老師說那個賈雨村的故事開始的,是從報紙上認定以大家族沒落來反映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主題這個角度接受的。賈寶玉是反科舉的英雄,與“文化大革命”時我們取消高考交白卷做英雄仿佛有某種一致,我們生活于革命的英雄美學中,林黛玉當然是頑強斗爭者、反叛者,也可作英雄理解。所以當時我的《紅樓夢》閱讀,是以反封建的斗爭主題切入的。
才子佳人沒吸引我,但《紅樓夢》詩詞吸引了青春初期的我。當時買到蔡義江教授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讀著《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青春逆反,正對世界懷疑,仿佛找到共鳴,且當時對“文化大革命”期間過于鏗鏘的詩文、歌曲有一種厭煩、排斥?!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正好拿這個埋怨世界不了解自己(人不我知),此外,對書中人物命運被讖語規定結局的這些宿命消極的情緒備感親切,對金玉良緣、木石前盟這些神秘的定數興奮不已。當時越劇《紅樓夢》歌曲盛行,喜歡賈寶玉“掙脫了不離不棄黃金鎖花,離開了蒼蠅競血骯臟地”這種反抗、出世情懷。此時一位學姐借給我手抄本《落失的神》,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位作家寫的,其內容是對《紅樓夢》主要人物進行了抒情化的評論,我讀后被迷住了,“林黛玉,你是眼淚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別名,瀟湘館的竹影,用幽暗的綠色深壓著你的眉尖”,一句話就把我們帶進了愁情美之中。青春初期,一股飄零感油然而生,仿佛黛玉“寄人籬下”的角色,正能解釋自己的一切痛苦,然后釋然,涕淚縱橫。愁情切入《紅樓夢》,連同《駝鈴》中“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感情離開了“沖沖沖”的激情燃燒,進入了柔情纏繞的歲月。我們理解的一點閨閣愁怨,到現在還留戀著青春綿綿情意,對越劇《紅樓夢》百聽不厭??梢哉f,《紅樓夢》詩詞與相關的內容,也包括當時接觸到的婉約派宋詞,讓我完成了文學欣賞的美學轉身。我們也就在老師指導下,開始接受《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題切入《紅樓夢》。
反封建角度切入,宿命、愁情、愛情角度切入,都沒有讓我對那些瑣瑣碎碎的男女孩子間的小鬧鬧充滿興趣,我還是欣賞不了這種人際美。就像現在許多小男孩沒離開奧特曼、孫悟空等英雄角色閱讀,接著可能把興趣集中于武打、推理等內容。
學校為我們請來一位教授講《紅樓夢》,他就一盒粉筆,一杯茶,講了整整一天,滿黑板地寫,寫詩詞、寫人物、寫細節,全體同學全神貫注,引得數學、英語專業的同學都來聽。我們明白講的是書中平常的故事,而這些我們也能看的故事,正是通過教授的轉述點評,才讓我們明白了人物細節的妙處,真正愛上《紅樓夢》那些瑣瑣碎碎的內容,從此我們讀故事更有味,經常談論。后來我教書了,也經常向學生講《紅樓夢》,就講些故事,雖然五百來人我有很多不認識,但這不妨礙我依然在學生前講得津津有味;雖然我本身知之甚淺,是在“紅學”的遠處觀望,但這不妨礙學生的“知識視線”。我們師生在細節故事中喜歡著,陶醉著。每次重講,都有新的發現,也許,這么多年接觸《紅樓夢》,我們依舊有陌生感、新鮮感,這就是經典閱讀的特點,無窮無盡。魯迅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普通人就用《紅樓夢》理解了生活,《紅樓夢》寫的對象是貴族,寫的內容卻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日常故事,有時朋友拌嘴時也會說:你怎么像林黛玉一樣,你簡直就是賈寶玉。被比方的人該高興還是不高興?對瑣碎生活的描述、交流,能把我們帶入經典,反過來也一樣,經典能給我們的普通生活以啟示,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最近有人從管理學、經濟學上分析《紅樓夢》,以名著來讀世界社會,正應了愛默生“人生是書,書是注釋”的名言。
生活切入是所有文學閱讀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點,恒力持久的閱讀就在于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好奇與探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一位筆友,寫了一篇關于賈寶玉死亡意識的論文,用尼采、海德格爾、弗洛伊德的理論解釋《紅樓夢》,分析賈寶玉的精神世界,發表在《紅樓夢學刊》上,也寄了一本簽名本給我,這讓我感動,又一下子啟發了我。我原本對這些哲學呀精神分析呀也感興趣,也在挑戰閱讀,此后我開始了精神分析法等閱讀嘗試,包括分析《紅樓夢》,以此延伸到心理分析的文藝理論,中文系學生,應該從文藝理論角度切入所有的名著閱讀,社會學、經濟學、心理教育、哲學歷史等多個角度,都可作為切入點試試。但我生性愚鈍,資質有限,始終得益不多。這位筆友已經是很有影響力的紅學家了,我依舊在中學校園里思考閱讀,更體會出閱讀得法與合理引導很重要。
現在談中學生整本書閱讀,該多聊聊切入點。整本書閱讀需要動力點、切入點、升華點,據我觀察,現在討論大都集中在升華點上,好像這些才高端,強調思想性、藝術性,沒切入就開始“升華”了。有的地方整本書閱讀變為急于求成的功利性教育,甚至是擺出幾道題目做一做,就算是整本書閱讀了,這是教育異化。就算是思想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也強調“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爸鸩健本褪恰白屪訌楋w一會兒”,就是不要把高端的東西馬上拿出來,就像我們閱讀《紅樓夢》沒開始讀整本書就被反封建的主題高度給先入,而少兒時的我們也是在“文化大革命”環境中理解的反封建,與賈寶玉求真生活不是同一個概念。如果不是教授講《紅樓夢》故事,使我們聯系普通生活,我們的閱讀興趣就會降低,我們會在外圍停留更長時間,會因為距離太遠而感受不到名著的魅力。從這個角度上講,所有的閱讀導引,其基點就在于拉近作品與我們實際生活(或現有知識)的距離。也正如此,現在的影視欣賞這種“跨媒介”進行名著閱讀,雖然有些曲解,但還是有益的。整本書閱讀,首要的是培養閱讀興趣,增進閱讀動力點。
也許讀《紅樓夢》是我們了解多彩的少男少女生活的一種開始。而與青年生活聯系最多的,還是報紙雜志上的文章,時令小說最入生活,時文最入我心,與生活越近,越能接受?!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說:“聯系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碑斪约盒纬上鄳姆e累后,有所追求的人會不滿足于通俗讀物,會走向名著?;蛘唛_始有自己的文學了,就會要求自己超越,開始有層次的精神追求。相應的積累就是自己的切入點,或者說,時文閱讀是通向名著的橋梁?!霸陂喿x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憋@然,整本書閱讀指的不僅是,或不是指讀完某一整本書,而是怎樣找到切入點。有興趣讀完是動力點,切入是方法點,升華是目的。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美感形式,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審美經驗,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點也有不同的切入點與美感點。每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切入點,才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教師結合師生的個人經驗指導,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又是整本書閱讀必須遵循的個性化閱讀原則。《新課標》中說:“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本褪钦f從賈雨村入手,從宿命論切入,從心理分析開始,都是可以的,讓各人準備好屬于自己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懊孔x一遍,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薄皯朴诎l現、保護和支持學生閱讀中的獨到見解?!薄伴喿x整本書,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不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是整本書閱讀積極性的基礎。理解王熙鳳,可能是以隔壁的厲害大嫂切入;理解賈寶玉,可能是以同班的小男孩切入,也可能以自己切入;理解林黛玉,可能是以自己家鄉的一個漂亮女孩切入。將自己與同學代入、投射,不拘一格地閱讀。而在整本書指導時,不要怕漏掉多少內容,不要怕暫時的理解錯誤,全班同學互相交流過程中,都會有互相比較、矯正的過程的。名著因為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地方,一起走過的地方,容易找到互動對象,構成共同話題,“問題導向”,容易“自主合作、個性化、創造性”等,不僅在同班同校同學中,也可以在網上交流。
我們的整本書閱讀試圖一下子多角度切入,全面切入,這是錯誤的做法,得不償失。如此的整本書閱讀提法對學生構成壓抑。而且,我讀過康德、黑格爾、亞里士多德,沒讀完,《資本論》也讀過了,沒讀完,這是挑戰閱讀的常態。挑戰閱讀,終生需要。中學生接觸這些讀物開始挑戰很重要,年輕人,博覽群書是王道。過于強調整本書閱讀,會讓學生避開這些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名著。該讀一讀這些東西,就不要強調讀完,而要強調讀過,或者是找到一些切入點。就是說,引導過程中,只強調點的突破,不要面面俱到。
那就應當一點一點積累,逐步理解社會人生,到老都在理解,誰能說中學就懂了名著?誰能說我們成人就懂了名著?一首唐詩,少兒讀,中年讀,老年還在讀。實事求是,在閱讀學領域是最重要的。與前文同理,少女之心讀紅樓,反科舉讀儒林,商業團隊讀三國、西游,有人拿《紅樓夢》中的教育點來說事,結果深入下去寫出了不少論文。名著給我們構筑了共同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的對話有了文化基礎。名著在不斷的交流與新切入點中更有光輝,讀者經過自身內在認同,化為自己的精神支點。因此,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人的精神發育史。
現在我經常聽《紅樓夢》,聽書也是一種閱讀模式,音韻把我們帶入更加美好的文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