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晗 劉武
各項經濟指標持續領跑全省,規模工業、投資、進出口額等指標逆勢上揚;
16條優勢特色產業鏈,引進產業鏈項目116個,合同引資1814億元;
開放道路智能駕駛長沙示范區、湘江基金小鎮等重大平臺開花結果……
背靠岳麓山,面向湘江水。作為湖南經濟發展版圖上的“新引擎”“新動力”“領跑者”,湖南湘江新區緊扣“三區一高地”戰略,堅持“一體兩翼三個走在前列”發展思路,干在實處、勇立潮頭,按下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加速鍵”。
100多年前,當汽車代替馬車時,誰也不會想到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產業變革。
把目光拉回今天,汽車與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成就了長沙乃至湖南新興產業的“翹楚”。
自動識別紅綠燈,自動轉彎,自動避讓行人……去年9月26日,梅溪湖畔,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上路試運行,宣告以“兩個100”(即100公里高速開放道路和100平方公里城市范圍開放道路)項目構建而成的開放道路智能駕駛長沙示范區正式啟用,成為全國矚目的“網紅”事件。
時隔不到兩個月,去年11月21日,中德兩國總理共同見證的項目正式起航,湖南湘江新區攜手舍弗勒集團打造區域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為長沙智能駕駛加碼德國“硬核”科技。

2019年10月28日,人工智能科技城開建,12家優質企業落子湘江智谷(圖/《湖南日報》)
經過3年建設發展,湖南湘江新區已聚集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357家,構建起一條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以湖南湘江新區為核心區域的“智能駕駛第一城”雛形初現。
而這,僅是湖南湘江新區產業鏈建設的窺豹一斑。
2019年,湖南湘江新區在持續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中,用高質量產業項目推進高端產業鏈發展。圍繞16條優勢特色產業鏈,著力加強“兩圖兩庫兩池兩報告”基礎工作,并以重大項目首席招商責任制、領導聯點項目制、產業鏈鏈長負責制“三制聯動”為抓手,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和平臺建設,推進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
工程機械產業鏈,中聯智慧產業城建設快馬加鞭,產銷兩旺;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產業鏈,信息安全產業產值超100億元,同比增長70%;新能源裝備產業鏈,威勝信息獲準IPO注冊,實現湖南科創板零突破;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新增企業近3000家;現代金融產業鏈,湘江基金小鎮基金管理規模達2215億元……
“鏈”上新區成績斐然,產業成林引鳳來棲。湖南湘江新區去年共引進產業鏈項目116個,合同引資1814億元,舍弗勒、騰訊、百度、華為等21個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搶灘入駐。
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好的產業基礎還必須加上好的營商環境。
“區域競爭已從拼政策、拼資源轉到了拼服務、拼環境。”在湖南湘江新區的決策者們看來,發展軟環境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硬件。
占地260畝(1畝≈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按德國工業4.0標準建設的長沙比亞迪電子項目,從簽約到第一臺手機下線,只用了70天,創下了長沙重大產業項目投資建設的新速度。
“民營企業最看重時效,要求決策快,這就考驗地方的服務能力?!北葋喌舷嚓P負責人直言,比亞迪的高速主要得益于當地辦事的高效。
比亞迪的點贊,也許是眾多在湖南湘江新區“500強”企業的共同心聲。
映客互聯第二總部也受益于湖南湘江新區優渥的營商環境。為加速推進該項目建設,新區開辟了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總圖和單體報建圖分階段報審、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一天完成審批并發證等一系列審批效能提速,為項目建設節省了兩個月時間,同時為企業共減免、緩交、補貼等累計約1000萬元。
從給政策、抓項目到優生態、造環境,營商環境已經成為湖南湘江新區牽引新時期改革開放發展的全新抓手。
全省首家濱江金融中心政務超市開業,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開通運行產業服務微信平臺,全程“幫代辦”;啟動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設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中心,專利大數據平臺囊括全球1.2億條專利文獻、數據;審批事項從75項優化為45項,申報材料壓減25.3%,政府投資類和社會投資類項目四階段審批總時限分別由59個工作日、47個工作日縮短至46個工作日、35個工作日;累計兌現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資金近13億元,新增減免新區全口徑稅額10.16億元。
一項項成果、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折射著湖南湘江新區營商環境提質優化的決心和力度。2019年,湖南湘江新區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營商環境優化年”工作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攻堅克難、破立并舉,全面完成營商環境五大行動和十件實事工程,給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最優解”。
岳麓山下、湘江之濱,如今呈現給世人的不僅是書聲瑯瑯,更有“白天熱氣騰騰、晚上燈火通明”的創新創業火熱景象。
2019年12月23日,隨著全球網絡安全創新500強企業——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總部落戶岳麓科創港,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簡稱“大科城”)累計注冊科創企業達3000家。
安恒信息高級副總裁馮旭杭坦言,隨著公司發展版圖擴大,對高新技術人才的渴求愈發迫切,選擇長沙,正是看中了大科城的科教資源與人才優勢。
誠然,大科城分布著20多所高校院所、5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匯聚40余名“兩院”院士、30余萬名在校大學生和10余萬名科研人員,是全省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如何用其科技智力資源激活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2019年,按照湖南省委“兩山”(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聯席會議部署,依托大科城推進委員會,湖南湘江新區積極引育匯聚科創資源,著力構建科創平臺,岳麓山下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
看向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已對接580余家企業(項目),完成200余家科技型企業工商注冊,注冊資本超15億元。
看向后湖,歷經生態修復、有機改造、產業培育,241家優質文創企業簽約入駐,實現了從城中村到藝術區的蝶變。
再將目光移向濱江,湘江基金小鎮“智匯湘江·科創新區”全年路演12場,各類活動近50次,106個項目與投資機構深度對接,達成投資意向近30億元。
湖南湘江新區還發起設立了規模為10億元的湘江匯智天使投資母基金,有效運作大科城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昭陽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進一步打通“產學研金用”通道。
在這片科技創新的沃土之上,18個產業平臺同步建設,聚焦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數字經濟、新材料等產業方向,已實現1258件科研成果轉化交易,完成技術交易額11.95億元。
從提質改造令人眼前一亮,到不斷向“最美大學城、領先科技城、一流創業城”目標邁進,湖南湘江新區已成為中部地區創新創業新高地。(據《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