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靜
(淮陰工學院衛生所 223001)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使得更多學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女大學生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同時每年畢業、參加就業的學生人數也不斷增加[1],而社會中的工作崗位未明顯增長,同時因家庭、社會、生理等方面的因素,會對女大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態度、職業追求、職業理想產生直接影響,使得女大學生在求職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2],因此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引導女大學生有正確的就業觀,從而實現其就業成功,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校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因素,從而分析了心理壓力對其就業觀的影響,以為緩解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6 年在XX 校的女大學生200 名,排除精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擬的壓力量表對200 名女大學生的壓力進行分析,壓力量表包括31 項,每項為1 分,選擇是為1 分,否為0 分;包括重度壓力(21~31 分)、中度壓力(11~20 分)、輕度壓力(6~10 分)、正常(0~5 分)四個層級。
同時給200 名女大學生發放200 份調查問卷,回收200 份,回收率100%,分析得知其中獨生子女者90 名,占比45.0%,非獨生子女者110名,占比55.0%;文學專業60例,占比30.0%,醫學專業40名,占比20.0%,理學專業60 名,占比30.0%,社會專業30 名,占比15.0%,農學專業8 名,占比4.0%,其他專業2 名,占比1.0%。
1.3 觀察指標 (1)分析200 名女大學生的壓力分類;(2)分析獨生子女與否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3)分析專業對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采用秩和檢驗對比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用t 檢驗對比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200 名女大學生的壓力分類 200 名女大學生中,正常者90 名,占比45.0%,輕度者51 名,占比25.5%,中度者41 名,占比20.5%,重度者18 名,占比9.0%。
2.2 分析獨生子女與否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 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壓力水平明顯較獨生子女高,P<0.05。

表1 分析獨生子女與否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
2.3 分析專業對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 醫學專業的正常占比較高,理學、文學、社會、農學、其他專業正常占比較低,P>0.05。

表2 分析專業對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的影響
近年來,社會對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問題逐漸關注[3],本研究調查發現,200 名女大學生中,正常者90 名,占比45.0%,表明在校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多數處于正常水平,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壓力水平明顯較獨生子女高,主要是由于城市有正式工作的夫婦只能生一個,農村按規定可生兩胎,因此獨生子女多數在城市,而非獨生子女在農村者居多,而農村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社會關系較少,使得其就業壓力較大[4];醫學專業的心理壓力正常者占比較高,理學、文學、社會、農學、其他專業正常者占比較低,主要是由于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醫學、護理人員供不應求,使得社會對醫學生的需求較大,醫學生就業壓力較低,而理工專業女大學生多看中學習成績,對動手能力及知識運動的能力較為缺乏,使得會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因此招生單位在考慮工作環境時,因女性的特殊情況,會更加偏向于男生,使得理學專業女性就業壓力較大[5]。本研究醫學專業與其他專業間的壓力水平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在校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多數處于正常狀態,獨生子女、醫學專業就業壓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