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組織,關鍵在黨建引領。從“上海之源”走向“上海之門”的青浦,鄉村是對接服務國家戰略的前沿陣地。青浦現有行政村184個,占上海行政村(1593個)的11.6%。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抓住機遇、化解挑戰,推動青浦區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高水平的實施,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解決好黨建引領這個核心問題。
青浦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八分地兩分水,三分城七分鄉,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和田園文化。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是責任所系,使命所在,民心所向。青浦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中的引領示范作用,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富民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青浦區堅持黨建引領,全面提升“三個價值”,實現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是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與光明集團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國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農業企業,緊緊圍繞青浦本土有基礎、有條件、有特色的農產品,深入實施品質、品牌、品種“三品”戰略。“四個一”的發展思路(即“一粒米、一枚果、一棵菜、一條魚”)和四大特色支柱產品,已成功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雙提升。二是提升美麗鄉村商業價值。通過品牌運營,極大地提升美麗鄉村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商業價值,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商業運作模式、市場經營人才相結合,積極培育新型業態,挖掘鄉村商業價值。青浦區現已成功創建張馬村、徐練村等14個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位居全市第二;蓮湖村已成功創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張馬村、東莊村、徐姚村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鄉村示范村創建計劃。三是提升集體資產權益價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減量化補償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村級集體資產。青浦區堅持集中管理、分區經營、平臺運作,著力在集體經濟造血能力和造血機制上下功夫,成立“百村基金”,啟動“造血”項目,不斷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宜居是高品質生活的核心要素。青浦區堅持以環境整治為抓手,以服務配套為保障,以交通通達為基礎,全面推進三大行動,全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一是全面推進生態治理。生態是鄉村振興的底色。青浦區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全面推進河道治理、無違創建、污水納管、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等農村生態治理系列工程,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把生態環境轉化為宜居環境。二是全面推進服務下沉。農村要有人氣,必須要有高品質的生活配套。青浦區始終堅持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強資源統籌和品質提升,用鄉村規劃引導公共服務合理布局,向農村延伸,滾動實施社會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夯實基本管理單元和村級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引進了教育、醫療等優質服務資源,著力打造城鄉高品質生活圈。三是全面推進交通提升。交通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青浦區全面優化城鄉交通規劃和道路管理體系,依托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向農村傾斜力度;全面完成撤渡建橋,打通一批省市對接和區區對接道路,農村地區出行的通達便捷每年都有新提升。
治理有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青浦區堅持把提升農村自治能力和水平作為關鍵,推動資源下沉和管理全覆蓋。一是推動“兩個中心”全覆蓋。因地制宜推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梳理服務事項、整合綜治力量,推動形成融合聯動、功能疊加、便捷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大力推進村居“干部下樓”,實行開放式集中辦公,讓老百姓看得到人、讓村干部看得到事,努力根除村居機關化、行政化的弊病。二是推動“三網融合”全覆蓋。積極學習借鑒蘇浙兄弟區縣先進經驗,整合提升城市管理、治安綜治、黨建服務網格化功能,進一步運用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模式,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社區綜合治理共性平臺,實現資源在網格整合、需求在網格發現、問題在網格解決。三是推動“四支隊伍”全覆蓋。高度重視支部書記、黨小組長、村民組長、鄉賢能人“四支隊伍”建設,深化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全面實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同時加強社工和村民組長專業化建設,主動搭建黨群協商議事平臺,充分發揮鄉賢能人和黨群骨干作用,創新農村社區“客堂間”“睦鄰點”“黨員家庭工作室”等自治陣地品牌,形成“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的農村基層自治氛圍。
總體上看,當前青浦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抓住了當前發展的歷史機遇,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是上海市委和青浦區委積極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明確和落實了許多具體要求與舉措,為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浦區美麗鄉村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和扎實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實踐為進一步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供了現實基礎和寶貴經驗。三是青浦區作為東接虹橋樞紐,西聯蘇浙兩省的“上海之門”被國家和上海賦予了重大歷史使命,承擔了服務保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服務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大戰略任務。使命光榮,但責任更為重大。《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青浦全境納入了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內三地有大量的農村地區,青浦要代表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就是要切實發揮鄉村振興對示范區建設的先鋒作用,就是要在鄉村振興上挺立潮頭、走在前列、勇當先鋒。
一是在資源力上,支撐不夠。主要體現在組織資源、人力資源和政治功能發揮三個方面。
就組織資源而言,主要表現在組織構架體系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數量有所下降。隨著自然村數量的減少,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分布也進行了較大范圍的合并調整。由于農村大部分村落比較分散,村落與村落之間相隔較遠,這就使得合并后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平均覆蓋和輻射的區域變大,這也勢必會給合并后的黨組織開展活動帶來很大不便,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的發揮。
就人力資源而言,主要表現在組織人員構成上,后備隊伍缺乏優質群體。隨著青浦區城鎮化建設推進,具有一定文化素質和技能、懂得經營而又頭腦相對靈活的中青年農民、農民黨員開始離開土地和農村,進入城市發展,留守在家的只有老、弱、小等弱勢群體。農村黨員隊伍的老化和青黃不接,使得村后備干部選拔培養受到較大制約,村干部選拔使用的空間不大。相當多的村近三年未發展新黨員,個別村黨組織甚至長達五六年沒有新黨員加入。這些因素導致部分村級黨組織班子成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足等問題。
就政治功能發揮上,部分村黨組織自身政治角色和功能定位存在認識偏差,政治主體意識較弱,重經濟、輕黨建,淡化了發揮政治功能這一本職、主責、主業,存在著黨建工作談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一些農村黨員找不到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中心工作的契合點,常常忙于繁雜的農村事務而忽視了自身政治素養的提高,一些黨員身份意識不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黨組織嚴格教育管理不夠,影響了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的發揮。
二是在經濟發展力上,后勁不足。主要體現在集體經濟發展乏力,制約了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和行動力。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嵌入在農村的執政力量,其建設的成效受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近10年來,青浦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東西部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狀態。東部地區發展較快,村的經濟發展也明顯優于西部地區。分化趨勢日趨明顯,亟待破解。西部地區是青浦區鄉村振興的主陣地,但不少村為集體經濟“空殼村”,這一方面受制于198地塊減量化帶來的集體經濟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受制于部分村兩委班子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缺少前沿理念引領和專業知識。
集體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也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并促進其良性循環,如何拓寬農村集體經濟“造血”路徑與機制,如何拓展和提升“造血”平臺的項目對接能力,如何選好、建好“造血”項目等,也都是擺在青浦面前的一道道難題。
三是在機制保障力上,力度不大。總體來看,青浦區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行動計劃等已陸續出臺。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發現在這其中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執行機構的統籌協調需進一步加大,部門之間的合作還需進一步加強,鄉村發展缺少整體規劃等。
從農村自身來看,還存在著不少的瓶頸,如經濟“空殼化”、人口“空心化”、產業“斷鏈化”,文化“荒蕪化”等,這些都制約著農村的發展。鄉村振興的落實主體還是廣大村民,但現實情況并不理想。這要求提升群眾對鄉土價值的認知,促進鄉土意識的覺醒。
從社會組織層面來看,目前社會組織對農村的幫助處于零散化、碎片化狀態,集中在農村公益慈善、文化下鄉、技術下鄉等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需要政府完善政策支撐,加大資金支持,廣泛發動社會組織的力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組織聯動、群眾積極參與的鄉村治理新體系。
面對機遇與挑戰,青浦區必須針對自身特點和差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層黨建引領工作要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在動員和組織農村資源力量上深度謀劃、周密部署、狠抓落實,切實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鄉村振興必須廣泛動員、深入發動,切實凝聚思想共識,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態勢。
一要找準“共鳴點”,強化氛圍營造。黨建工作是指引方向的工作,要通過會議部署、廣播電視、典型樹立、專題討論等方式,積極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形成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濃厚氛圍。
二要找準“興奮點”,強化宣傳引導。要緊扣黨中央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分別找準基層黨員群眾、新型經營主體、社會資本資源等不同社會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利益需求,采取組織調研、思想教育、實踐引導、個別走訪等多種方式,精準切入,廣泛深入動員,切實凝聚鄉村振興的各類資源要素。
三要找準“落腳點”,強化教育培訓。要根據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和總體部署,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扮演,分類分層組織實施教育培訓,重點在政策精神領會、實踐操作認知、團體協作精神、制度機制框架等方面,切實強化培訓的效果。
思路決定出路。鄉村振興要強化引領示范,切實把分散的資源要素整合起來,盤活資源以形成強大的推動力量,啟動自身“造血”機制,邁出一條從“輸血”、“造血”再到“活血”的幫扶新路,實現產業振興。
一要抓關鍵,強化帶頭示范。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黨組織負責人、村班子成員、廣大黨員、新型經營主體、致富帶頭人等主要群體帶頭引路、率先垂范,引領各類社會資源、廣大群眾模仿著干,并積極建立產業協會、行業組織等,推動示范縱深發展。在有形覆蓋的基礎上,推進有效覆蓋。把黨員骨干組織起來,在致富、領富等方面開展“傳幫帶”,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
二要抓重點,強化典型示范。要聚焦人力、土地、資本、組織“生產四要素”和生產、銷售、流通諸環節,以要素組織、環節控制為著眼點,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積極打造示范點、示范片、示范區等多位一體的綜合示范體系,形成看得見、摸得住的示范“樣板”,引領廣大群眾、農業產業資本和資源要素向“樣板”集中。進一步深化區鎮村各級區域化黨建平臺,以黨組織為紐帶,有效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用好“百村基金”,推動人財物等資源向鄉村傾斜實現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放大黨建引領功能。
三要抓細節,強化機制示范。要鮮明市場導向,始終突出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細節,在制度機制上認真研究、做出示范。切忌把黨建與鄉村振興搞成“兩張皮”,或者制度機制“籠而統之”含混不清,把黨建工作搞成轟轟烈烈的形式。在機制示范上,主攻方向放在黨建精神注入機制上。在“全黨服從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精神、“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責”政治擔當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使命精神的統領下,做好組織嵌入機制和陣地拓展機制。前者指在承擔鄉村振興建設市場中社會主體中建立黨的組織;后者指依托各類有形的黨建活動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不斷增強這些有形陣地的服務和吸引能力。
鄉村振興必須強化組織管理,切實建強基層組織戰斗堡壘,要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憂患意識,提升自身的建設質量和組織活力,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引領農村社會發展的能力。
一要建強班子隊伍,特別是帶頭人隊伍。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班子特別是黨組織書記。要突出政治品質、組織協調、經營管理等素質能力選好人;要堅持團結合作、運轉協調、高效高質等原則配備人員;要堅持選拔、培育、引導等多路并進,建設好帶頭人隊伍,既確保后繼有人更確保能力素質過硬。要著眼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制定人員培訓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系統部署并持續推進人員教育培訓,源源不斷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要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特別是政治標準。一方面要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增強從農村優秀青年群體中培養積極分子、吸收黨員的主動性和工作力度,提升黨員隊伍質量;另一方面要嚴格黨員隊伍管理,村黨支部要根據農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增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職責,引導廣大農村黨員發揮模范作用和帶動作用。
三要創新組織設置,特別是影響力。要深入推進“龍頭企業+支部”“專業合作組織+支部”“協會+支部”等模式,在產業鏈條上建立跨區域的黨組織,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動基層黨組織設置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活動從“偏于形式”向“突出作用”轉變;破除城鄉分割、系統管轄、區域界限等壁壘,結合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和人才優勢,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與黨建要素優化配置,增強鄉村黨組織的影響和帶動能力。
四要立足組織聯動,特別是共建共榮。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需要,根據各鎮農村發展情況,遴選若干農村黨組織組建鄉村振興“黨建聯盟”,主動吸納各級職能部門作為支持、指導單位,進一步拓展發展思路,以黨組織為紐帶,將鄉村振興融入“黨建聯盟”中,有效整合不同方面的資源優勢,以精準指導、典型示范、聯盟共進、共建共榮為主要方式,形成“黨建強、發展強”的生動格局。依托“黨建聯盟”平臺,找準鄉村振興和實現富民強村的結合點,鼓勵和引導上市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與村黨組織結對,符合條件的黨員中高級管理人員擔任村黨組織兼職委員。探索黨建項目化幫扶,鼓勵和引導結對雙方立足實際,實施抱團聯合發展、異地錯位發展,形成富民強村的集群效應,不斷放大黨建引領功能,積極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五要突出服務管理,特別是服務水平。要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組團式服務群眾”“開展黨員志愿活動”“一站兩中心”等方式,創建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為黨員充分發揮幫帶作用提供有效途徑。要積極搭建農村本土優秀青年發展平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使鄉村振興能夠擁有一支可持續發展的后繼力量。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通過讓群眾擔任村廣播員、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村衛生保潔員等職務,有序引導農民投身鄉村治理。要鼓勵農村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退伍軍人、老模范在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中貢獻余熱。
機制是保障。鄉村振興要有強有力的制度機制作保障,任務才能有效落實,措施才能深入落地。

一要堅持黨管農村原則,健全組織領導機制。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要深化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突出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確保鄉村振興始終緊扣黨中央的部署要求。
二要堅持多力協同原則,健全投入保障機制。要把鄉村振興戰略與富民強村結合起來,作為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中的重要指標,在投入資金、選派人員以及農村工作干部隊伍建設等各方面建章立制,確保鄉村振興投入能夠逐年持續增加。要建立聯席會議、座談交流會等制度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機制,鼓勵和倡導社會力量投身鄉村建設。
三要堅持鄉村振興規劃先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做到規劃先行,對于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做大,都要經過科學論證,做到分類指導、因村制宜、精準施策,彰顯青浦特色和鄉村特點。同時,要完善規劃體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等問題。